第四十二章 菲律宾的雇佣兵13

现在,十个人还剩下七个。不过,亨利并没有停止脚步,两个人刚被甩出去,亨利就借助转身的力量,冲到了原本在自己背后的两人面前,还是左右开弓,左手拳右手掌,拳直打掌斜劈,拳头打头,右掌劈颈,势大力沉。左边接拳的被一拳打退四五步,接掌的直接双腿一软,竟让亨利劈的坐在了地上,兀自高架双臂不动,不过倒是能看到年轻人的双臂在不停的颤抖。

最后五个人可是不敢还站在原地了,一眨眼功夫十五个人三停去了两停,哪里还敢等着亨利上门啊。五个人开始走步,绕着亨利走,明显地开始害怕了,准备游斗。可是他们忘了,亨利身高195,双腿迈出一步几乎就是他们两步,动作之迅速,根本不是这个年龄应该保持的。

亨利看到这五个人不敢上前,也不甘心认输,开始绕着自己游斗,不禁一笑,自己害怕游斗吗?亨利用自己的行动给出了答案:先向左后向右,突然将已经移动一半的身体硬生生再次向左移动,动作快的几乎出现了模糊的影子,五个高手一愣神的功夫,亨利就已经连着两个大步最后五个人里年龄最大一个身前,同样的一手直拳,左手如同毒蛇出洞,右手从下往上一捞,就抓住了对面青年招架亨利左手拳的右手,向怀里一带的同时测过肩膀一记“铁山靠”,就靠进了青年的怀里,右手一松,对面的青年就被这一靠,靠出了五六米之后一个大马趴就拍在地上,震起一阵烟尘。旁边看热闹的武师们不禁一阵肝痛,这拍的,别把脸拍扁了吧?

靠出去一个的同时,亨利的右腿已经向右侧扫了过去,不过以亨利的身高看,这一腿就扫向了另一个青年的胸口,有了准备的青年竖起双臂交叉硬挡——太快,躲不开了。这一腿先把青年的双臂从离开胸口足有半尺多的地方贴上了自己的胸口,跟着在一股无可抵抗的大力下一样的飞了出去,他比那个被亨利靠了一下的好多了,那位是拍在地上,同时站着出去的,除了双臂骨痛欲裂的感觉外,其他倒是还好,不过一样丧失继续的力量了。这个年轻人看得出来,这位高大的美国人没有出全力,一幅很轻松的样子,显然是手下留情了。

现在还剩下三个。不过这会儿不用亨利去找他们了,这最后的哥三个已经趁机扑到了亨利身边,三人联手,两个从身后保住亨利,一个去抄亨利的大腿,看样子想把亨利摔倒就好。

问题是,亨利的力量摆在这呐,亨利双腿一弯,一样扎下了马步,高桥马步,就是俗称的四平大马,而且亨利身高腿也长,马步一扎立刻就把抱住他的两个人的脚步松动了,亨利双肩一晃,左一靠右一靠,两个人就变成了滚地葫芦。而抱亨利大腿的那个最后一人,亨利也没有在动,就那么看着他跟自己的一条腿较劲。

亨利前世就随自己家乡的一位老武师学过几年功夫,虽然那时候练的时间少,但所有的动作要领和呼吸节奏可是都记住了,今生神志清醒后,就开始在老家的牧场里找个地方练习,拜美国牛肉吃得多的好处,前世学习的所有太极拳和形意拳都被亨利练了回来,不仅如此,而且还被亨利练到了很深的地步,可以说一举一动都能做到大力加身。

抱亨利大腿的小伙子抱了几下发现周围都安静了,不由抬头向四周一看,“喔擦,就剩我一个了,人家还没动手,只是看着我。好尴尬啊。”于是讪讪的放开了双手,嘿嘿笑着向后退,一脸无辜的样子。

亨利扎着马步看着这个有点意思的小子,很好玩的样子。没管他,亨利却看向了周围的年轻人,不看还好,这一看,就见这些人齐刷刷地把头低下去了。

哈哈一笑,亨利松了马步,站了起来,嘴里大声下令:“所有人,列队!”

这回可是快多了,不到半分钟,这些来时稀稀拉拉用了二十多分钟才列好队的家伙们,就再次列队完毕。看来,就是教官们们没有压住这些骄傲的年轻人导致的,故意的啊。

亨利知道已经打压下去了年轻武人的傲气,也就不再继续打压,“你们记住,这里是军营,而你们是军人,是士兵!你们的教官可能在个人格斗上比不过你们,但是你们学习的是功夫,不是专门的杀人术,而他们教给你们的就是在战场上总结出来的杀人术!他们会告诉你们怎样杀人不发出声音,怎么能不知不觉地就摸掉哨兵,当然还有很多专业技能。不要看不起他们,他们接受的也不过是基础训练,真正到了战场,能活下来的绝对不是你们,而是他们。所以好好跟你们的教官学吧,什么时候能在各种环境下战胜他们,你们的第一期训练就可以结束了!”

亨利再次从左往右环视了一圈,再次开口:“鉴于你们耽误啦两个月的训练时间,所以从明天开始,你们的训练量被加倍了!现在,解散!”

“嗷......”底下一片哀嚎声。

哀嚎归哀嚎,但是这些武师们也知道这是不可能改变的,何况,就算再增加一些训练量也不过就是多花时间而已,并不是他们承受不住,不过是要表示一下自己的心情啦。

这些广东兵训练方向是特种兵,不仅要训练正规阵地作战,还要进行潜入作战,最重要的是城市巷战的训练,尤其是他们身上都有功夫,在密集的街巷里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同时,城市巷战也是新的作战课题,一战时期,大战的主要方式是堑壕战,但后期就出现了为了突破战壕而设计的坦克,随着技术的发展,坦克这类兵器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但同样,城市就将成为对付坦克这类突破性兵器的最好选择——城市里密布的街巷、复杂的下水道体系构成了严密的防御体系,而狭窄的视野将成为坦克的致命弱点。

对于缺乏装甲掩护的步兵来说,隐蔽在建筑物、下水道里的机枪就会变成士兵们的催命符,进攻一方付出的代价将难以想象。

但是如果现在就在美军内部展开城市作战的训练,对亨利来说当然不算什么,只要亨利愿意推动,总能够成功的,但是有什么必要呢?现在世界上还都没有发生过惨烈的城市巷战,各国军方也就都没有鲜明的认识,亨利是没有必要这时候就提出来的,顺水推舟总比逆水行舟来的轻松啊。

要知道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巷战就发生在华夏的上海,那就是1932年爆发的“1.28”事件。只有到了那个时候,各国军方才会注意到城市巷战的惨烈和高伤亡,但研究,对不起,一直到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才会引起重视,开始研究城市巷战的各种武器装备、战术技巧。

即使这样,城市巷战这个作战课题也一直是军事行动里的难题,到了二十世纪末的俄罗斯格罗兹尼战役的时候,都让参战的俄罗斯装甲部队损失惨重,美军在索马里的行动更是被拍成了电影《黑鹰坠落》,可见巷战实际上会成为所有作战条件下最艰苦、伤亡最惨重的作战模式。

亨利打算用8年的时间,一点点将城市巷战的作战技巧和模式实验出来,并且培养出大批的专门用于城市巷战的士兵,然后在华日第一次淞沪会战时参加华军的作战,在保卫华夏尊严的同时,实验城市巷战的研究成果。而这批广东兵就是未来大规模培训部队的基础教官,亨利对他们的期望是很高的。

仅仅进行城市巷战的准备是不够的,华夏在军事力量和武器装备上和日本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华夏在世界上普遍公认的黄金十年里的发展,实在是让亨利无语,原本在前清时期和北洋时期还能自己生产150重炮,但到了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就连75炮的生产都成了问题。且不说生产质量如何,就连生产都是问题。

除了兵工厂搬迁造成的影响,后来搬迁到四川的兵工厂生产最多的武器是什么?手榴弹!后来著名的常德保卫战中,民党第十军方先觉部第五十七师能支持孤城十七天,以一万余人的兵力抵抗日军五万多人的进攻,靠的就是大量的手榴弹,五十七师的官兵往往等到日军冲临民党军阵地很近之后,就以“铺天盖地”的手榴弹雨将日军炸退。——这就是城市巷战的作战模式中的一种。

然而,这正是华夏的无奈之处,不仅缺乏大炮,还缺乏有效的空中力量和防空能力,还缺乏必要的无线电联络手段......太多的欠缺导致民党在抗战主战场面对日军主力的疯狂进攻抵抗乏力,损失居高不下。等到抗战后期,民党得到美国的军事援助——滇缅公路重新打通后,民党的作战局势才开始转变,至少拥有局部反攻能力了~雪峰山战役就是例子。

亨利现在对华夏的局势也是很头疼,他是白人,任何更进一步的打算都有可能遇到强力反弹,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造成不必要的猜忌损失。所以只好自己在海外招收人手,战时再以海外华人义勇军的形式派回去,足足绕了一大圈。

但是能给多灾多难的母国做一些事情就多做一些吧。不过能多做的事情,还不能引起各地军阀的觊觎,就比如兵工厂,亨利就不敢利用攀枝花的钢铁产能大规模建设生产车间,少量的生产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攀枝花有不少的亚历山大安保公司的武装雇员存在,有借口、有理由保持少量的武器生产能力,但如果规模大了,那么不仅是滇军和川军,就连西北的那些军阀都会盯上这里,那就是永无宁日了。

所以,攀枝花现在是以生产铁轨为主,用途还是供应成渝铁路。从辛亥革命到现在的1923年,症状12年的时间,成渝铁路是修了停,停了修,期间被军阀混战打断了好几次,到现在为止只完成了不到40%的路基建设,一寸铁路还没有铺,但从攀枝花到昆明的铁路却在蔡锷等云南主政者的帮助下基本开通了,虽然只是一条单线,但使用的是攀枝花生产的重轨!除此之外,从攀枝花到成都的铁路因为远离川中富庶之地,修筑的速度也是不慢,这条铁路经西昌、冕宁,已经修到了隶属雅安的汉源城。

从攀枝花出发前往成都,一路上都是崇山峻岭,河流遍地,需要开凿大量的隧道,架设不少的桥梁,这种情况下,修筑的速度能提高就是见了鬼了。不过,即使修筑前进的速度比较慢,但这一段铁路修筑的是复线重轨。现在从攀枝花前往四川的道路并不是最优先的级别——什么时候四川的军阀混战告一段落,形成了名义上的统一军政,才是这段铁路开始发力的时候。

至于钢铁产量的富裕问题,并不重要,历来出川都是道路艰难,这些钢材都有用武之地,何况四川也需要修筑大量的防御工事的。就连攀枝花都专门修建了很多的防空设施,比如高大的防空塔,防空洞,就连钢铁工厂都是大量修筑在地下和半地下的,或者干脆就是掏空整座山体,用厚厚的山体作为掩体的。

大量的机器设备都被安置在山体中,不仅包括武器生产线,还包括工业母机!这些工业母机都是亨利从德国工业企业完整地拆卸来的,虽然很多都是一战前生产出来的,但德国人的精密制造,即使再过30年都能保证零部件的精密度,足够满足战时和战后的工业生产。君不见,华夏八十年代的很多工厂里使用的还是二十世纪初的老机床吗?这可是作者菌亲眼所见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