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知青
“你们快去吃点儿东西吧,一一这丫头坐了这么久的车,肯定又饿又累的,你们吃了饭到牛车的地方等我们就行,到时候我们在牛车的地方集合,一起回家。他们那些人的车还没有到,我再在这里等一会儿。”
“一起去吃点儿东西吧,反正他们还没来,等吃好了再过来等那些知青吧。”袁翊邀请道。
“不了,不了,早上来的时候你婶儿给我蒸了馒头带过来了,我吃馒头就行,你们去吧。”说着,他就把怀里的馒头拿了出来,“还热乎乎的,你们快去吧!”
为了防止馒头放冷,他特意包了一层又一层,还贴身地放在了棉衣里面。
虽然他们家不至于吃不饱,但是也不富裕,还有那么多孩子孙子要吃饭呢,在城里饭店吃一顿饭的钱票能让他们一家人吃个好几顿了呢!
肯定舍不得的。
村支书这么说着,袁翊也不好再叫他一起去吃饭,不过他们到饭店吃饭的时候,还是给他送来了两个热乎乎的包子和一杯热汤。
上山下乡的知青这个时候是个非常普遍的名词,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的各个城市,下乡到全国各地的各个农村,去支援农村的建设。
主席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可以大有作为。
他号召广大有为的知识青年投身到广阔的的农村去,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同时也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一开始只是鼓励,后来城里供应粮紧张,养不活那么多人,而且工作岗位也有限制,再加上国家形势严峻,所以知青下乡就带了强迫。
当然,很多家里孩子多的家庭,为了孩子能吃饱饭,也自愿让孩子去当知青。
现在这个时候又是一年一度的城市知识青年上上下乡的时候了,所以村长过来接知青一点儿都不稀奇。
牛车照例停放在红旗饭店的后院,袁翊一行人在红旗饭店随便吃了点儿东西塞饱了肚子。
他们三个吃好饭刚刚走到牛车的地方,韩瑾轩把他背着的一个大包袱放在牛车上后,就见王连堂背着一个包袱进来了,后面还跟着一男一女。
两个人看着都是十几岁的年纪,都不大,差不多高中毕业的样子。
那男孩子也背着一个大包袱,那女孩子只拿着一个小布兜,她的大包袱是王支书帮忙拿着的。
王连堂背着包袱走在前面,好像有些拘谨。
看到韩家兄妹后,他才稍微松了一口气,冲着韩家兄妹开口,“袁翊丫头,你们已经到了啊,还挺快的。”
然后又回头对后面的人说,“这就是咱们村的牛车了,我们马上就要回村里了,回村儿之前,你们需要买些吃的吗?”
他一个东北大汉子,虽然接城里的知青接了好多次了,但是每次来接她们,和他们单独相处,他都觉得很是紧张,不知道该说什么。
主要是平常大嗓门惯了,现在和他们说话,总觉得一嗓子就会吓到他们似的。
毕竟他们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不想他一样,一辈子的大老粗。...看书的朋友,你可以搜搜“蓝色中文网”,即可第一时间找到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