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他要称霸?
李南风道:“那太子母亲到底怎么回事?”
她不明白了,以太子跟皇帝和睦的父子关系,他不可能没问过皇帝关于母亲的事情。可是他除了一个地址和一个笼统的线索就没别的了,那是皇帝不肯说么?可是他都那么爱着这个儿子了,有什么理由不肯告诉儿子母亲的下落?
“前世皇上多半跟太子交过底的,太子都私下调查了,不可能不追问。且皇上驾崩之后太子登基,也一定是立刻寻找母亲,或者母族。可是一样也没有。他们父子俩像是默契地忘记了这个人。至于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我就无从得知了。”
晏衡很疑惑。
有皇上终身守洁并且极为重视太子的前提在,按说无论如何是会对孩子母亲的身份有个交代的,可他从始至终没有,连太子登基后也没有,这就不正常了,为什么不能给她一个名份呢?当然,前世同样也有大臣提出这样的疑问,皇帝的回答是没有回答。那也没有办法,他是开国之君,皇权集中,你既然不说,那大臣也不能总问。一不问,这事后来就没有人提了。
如今既是太子想找,那究竟是他只是个念想,还是说他母亲有可能还活着?
“捂得这么紧,我可真害怕查出来是赵家什么人。”李南风说道。不然的话怎么解释皇帝不追封?
“不一定。万一身世不堪提及呢?”
李南风横眼:“你觉得以皇上的经历与品行,他会与身世不堪的女子成亲生子,且还至死不渝?”
说到这儿晏衡坐起来:“话说回来,皇上什么时候成亲的?”
李南风愣住:“没听说什么时候成的亲。他少年就远游了,数年后起兵时才与高家取得联系。”
这种事情还是不难知道的,几乎大部分人都听说过。
但是他远游不代表不能成亲。
晏衡寻思:“这事儿我得派管卿和邹蔚去,他们俩最擅挖根掘底。”
李南风提醒他:“那你还得做个局才能把他们差出去,不然你爹肯定起疑。”
晏衡想了下:“这个好办,我找我娘就行了。”
李南风险些忘了他有个十全大美的好娘,想起自家母亲又走了走神。
靖王妃留吃点心,李南风也不客气了,这两年在靖王府走动的次数比她在别家的所有次数加起来都要多了。晏家二房的两位姑娘,晏婉婷,晏婉秋也在,姑娘家在一起就聊胭脂花粉,聊近来猛涨价的丝绸。晏衡偶尔插嘴,姑娘仨便就齐齐拿他开涮,热热闹闹地,倒也快活。
回府后见李存睿在院子里跟李夫人说话,想起李夫人上番的“不对劲”,便就走了过去:“父亲,母亲。”
俩人同转身过来,李存睿笑道:“我闺女回来了!去哪儿了?”
李南风如实答了。
李夫人许是对她如今的我行我素而司空见惯,闻言淡淡望过来,没说话,但目光落在身上,却难得的是不带责备挑剔的。
李南风总不相信自己看到的是真的,一不小心就泄露了年近四旬当家主母的本魂:“天这么凉,母亲怎么站在风里?”
旁边金瓶她们身姿不觉一紧,刚好走进院子来的金嬷嬷停住脚步,就连李存睿也投过来一道目光。
但是还没等李南风改口解释自找台阶,李夫人已经皱眉开口了:“自己穿这么少在外晃荡,还说我?房里人都怎么侍候的?”
李南风忙道:“我不冷,我很暖和!”又跟丫鬟们道:“快给太太取个披肩来。”
李夫人张张嘴,再吐出来的话已经变软和了:“别吹风了,去准备准备,明儿早上随我进宫给太皇太后请安。对了,老太后说你上回带去的几幅小画儿有趣,你再寻几幅,明儿带去。勤哥儿丹青好,让他给你润润色吧。”
李存睿附和:“对,找几张老人家看着高兴的!”
李南风这下感觉出来李夫人的态度不是她的错觉了,跟过去相比是真不一样了,虽然只有微微、微微的那么一点变化,也还是让李南风捕捉到了。她不知是什么缘故,但不管什么缘故,总比成日横眉冷对的要好。
但也不敢再冒死寒暄,麻溜回了房。
夜里正在李舒房里让李勤帮着给画润色,李挚让丫鬟找她来了。
回到房里,他就掏出一份名单来给了她:“杭州织造局所有能影响到胡宗元的官吏都在这儿了,我查了查,胡宗元是两个多月前替补了一名织造进去的,而那名织造一直都还十分尽职,至少在内务府那边接触过的人是这么说。
“三个月前他忽然犯了案,当时织造局已经缺人,孙易芳没有办法,也还是把他给撤了。正好有人举荐胡宗元,孙易芳急等用人,只能把他安排上,于是他紧接着就上了任。”
李南风拍桌:“肯定是胡宗元构陷人家!这挨千刀的,他这是要在杭州称王称霸么!”
“这就见仁见智了。”
李南风皱眉想想,拿起名单起身:“我来琢磨琢磨这些人,倒要看看这姓胡的是凭哪个举荐进去的!”
李挚把她唤住:“小丫头片子可别乱来!有事儿回头家里会帮你收拾,知道吗?”
李南风道:“我怎么会乱来?就是琢磨琢磨。”
李挚目光透着不太相信。
不相信也没办法,李南风回房了。
……
日间李存睿与李夫人商议的是去荣国公府赴宴的事,李夫人打点了两份随手小礼,目送他出门后即回了房。
“先前找我是有什么事?”
金嬷嬷道:“让胡宗元负责押船进京已经办妥了,不出太太所料,他果然提出所有随行的船工皆由他亲自挑选,包括船上的厨子,打茶水的小工,都是他胡家带来的人,船工虽然不是胡家的,但却是他自己挑选招募的。”
“他弟弟上船了吗?”
“上了!头一个他点了名的就是他。”
李夫人听完淡定道:“等他进京之后,按我说的行事就行了。”
金嬷嬷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