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九章:图谋中条山(求订阅!)
第六百七十九章:图谋中条山
平田正判的话又将多田骏等人的思绪拉回到了正题,是啊,说这么多没用的于事无补,现在最重要的还是想办法解决眼下的困局。
良久,多田骏才沉声说道:“既然答应了要和支那人交易,那就没有反悔的必要,但是这个亏我们不能就这么吃了。笠原君,我们的援兵什么时候抵达?”
笠原幸雄当即回答道:“大本营答应给我们的补充兵已经在天津港登陆了,此外大批武器装备正在运往北支那的路上,预计十天后将会抵达天津。”
“呦西,新抵达的那些补充兵要优先补充第一军的空缺,此外第五师团立即返回石门驻扎,随时等待方面军司令部的命令!”
“司令官阁下,您是打算继续对山西用兵?”笠原幸雄惊讶地问道。
多田骏沉声说道:“笠原君,现在支那土八路已经羽翼渐丰,就整个土八路的实力而言,他们未必就比方面军差多少,因此和他们硬磕是不明智的。但是支那政府军却不一样,他们在北支那的实力已经下降到了顶点,我们完全有能力将其全部赶出北支那地区。”
“司令官阁下,既然支那政府军已经如此弱小了,我们打击他们又有什么意义?”
“参谋长,打击支那政府军的意义有三,第一自然是从军事角度出发的,支那政府军虽然在北支那的力量极其薄弱,但是对方面军来说却依然不是没有威胁。这一次支那二战区主力围攻太原,给方面军造成极大的损失,所以我们有必要将这支支那军队彻底的歼灭。”
“其次是方面军在经历了一连串的打击之后,士气低落,我们需要一场酣畅淋漓的胜仗来振奋士气。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打仗和做其他事情一样,要先易后难,简而言之要捡软柿子捏。就北支那的这些抵抗势力,蒋的政府军无疑是那个软柿子。”
第一军新任司令官筱冢义男中将当即出言道:“司令官阁下言之有理,卑职建议此次作战以对付支那中条山防线为主!以打垮支那二战区主力为要作战目标!”
“呦西!筱冢君正合我意,那接下来我们就好好讨论一下此次作战的细节...”
......
的条件在商讨对付国民政府的同一时间,马铮则是在归绥做临行安排。绥察军区这边的事情基本上结束了,剩下的也仅仅只是和华北方面军交换俘虏的事情,不过这样的事情对于云鉴等人来说是轻车熟路的了,没必要马铮出面。再加上山东方面还有许多事情急需要马铮处理,因此马铮便决定带着谢文生等人返回山东前线。
临走之前马铮视察了一下包头军分区,在那里马铮看到了一个正在快速崛起的重工业城市,大量的钢铁厂、发电厂、兵工厂、炸药厂被建造了起来,速度之快令人震惊。
除此之外,马铮将此次从扎门乌德运回来的价值几千万美元的工业设备全部运到了包头,他要求绥西军分区要不惜一切代价将包头这个重工业城市建设起来。
11月20日,在归绥待了近半个月之后,马铮带着谢文生所部启程前往山东。
回到鲁西已经是五天后的事情了,幸好部队从归绥到大同这一路上都有火车代步,不然的话这么远的距离没有十天是不可能赶到的。
鲁西还是老样子,马铮在带着部队奇袭青岛的时候,专门留下鲁国强带领一个团的部队打游击。原本日军独立混成第10旅团准备对鲁国强所部进行全面围剿,可惜就在其行动之前第十二军司令部接到青岛遇袭的消息,当即命令各部队停止一切行动。
这段时间,随着马铮所部撤离青岛,各地的日军再一次缓过气来了。当马铮等人回到鲁西的时候,正巧遇上独立混成第十旅团对鲁国强所部进行围剿。
马铮当即指挥谢文生所部加入战斗,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前来围剿的三个日军大队打的溃不成军,粉碎了日军的这次围剿,随后马铮带着部分警卫部队动身前往沂蒙山区。
但就在马铮走到泰安的时候,身后突然传来消息,称日军主力四个师团竟然大举南下,在石门到太原一线一字排开,不知意欲何为。
闻言,马铮大为惊讶,不知日军此举是准备干吗,难道日军在平津地区打的不够过瘾,还是说平津作战损失惨重,深感丢了面子,准备一雪前耻。
当下马铮命令绥察军区各部队立即做好战斗准备,同时命令鲁西的各部队也做好战斗准备,随时迎接日军的进攻。
但是随着消息不断地传来,马铮发现日军此次似乎并不是冲着他来的,因为大量的日伪军并没有向绥察军区驻守的平原镇和宁武关而来,而是在太原完成集结后直接南下,并且在最短的时间内进驻山西运城和河南新乡,这时马铮才恍然大悟,日军此次的目的是国民政府,而且是冲着东条山去的。
说起东条山,日本人也算是深感无奈。侵华日军发动了芦沟桥事变后,以闪电般的速度攻城略地,迅速攻占了平津地区,进而在1937年年底攻占了山西省会城市太原。
按照日军既定的战略计划,在攻占山西之后,大军要以最快的速度东渡黄河攻占陕西,然后一路西进,直至攻占整个中国大陆。
1938年3月,日军以第20师团为主力,配以大量的重型装备兵临山西风陵渡,准备东渡黄河,侵犯陕西。
而此时,接替杨虎城掌管西北军的孙蔚如还没有完全站稳脚跟。但是他依然向国民政府和陕西民众盟誓:“余将以血肉之躯报效国家,舍身家性命以拒日寇,誓与日寇血战到底!但闻黄河水长啸,不求马革裹尸还……”
4个月后,一支由三万多名陕西冷娃组成的队伍夜渡黄河,开进了黄河北岸的中条山。战争初期,日军倾十余万兵力进攻东条山,皆都被打退,两年多的时间,华北方面军竟未能越过中条山一步,这在抗战初期确属罕见。最重要的是坚守中条山的,不是国民政府精锐的中央军,也不是阎老西的晋绥军,而是以武器装备低劣、受******排挤出名的杂牌军西北军。
从孙蔚如渡河作战之日起,中条山这个在西安鲜为人知的山脉,便一夜之间成了西安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人们知道了它是黄河的屏障,知道了它是陕西乃至大西北的屏障,更知道了那里正在进行着一场残酷的战争。而这场战争的胜负将直接关系到陕西的安危,古长安的安危。
这场战争的侵略者是灭绝人性的日本鬼子,而以血肉之躯与之血战的则是陕西的三万多名英勇不屈的官兵,三万多名骨肉相连的三秦子弟。
这群陕西子弟兵在中条山坚持了数年之久,先后粉碎了日军的11次大扫荡,把不可一世妄言三个月占领中国的日本鬼子拒阻于潼关以外,使其进入关中掠占西北的梦想死于胎中。这些年日军占据了东、南、北大片领土,却一直无力西进,这一切都得之于中条山战役的伟大胜利。
为了攻破中条山防线,日军付出了惨重代价,仅其中一役,日军少尉小队长以上军官的骨灰盒层层叠叠垒堆了1700多具。这是中国抗战中取得重大战果的战区之一,可以说是中国抗战的脊梁,其中不少事迹传遍大江南北,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