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凝心俏皮的笑道:“以前在书中看过:俗以喜人面谀者曰:“喜戴高帽”。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龉。”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师颔其首曰:“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剩下三个人面面相因,凝心便解释道:“有个京官要到外地去任职,离京前去和他的师傅告别。他的师傅说:“外面的官不容易做,应当谨慎些。”那人说:“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逢人就送他一顶,应当不至于有关系不融洽的人。”师傅生气的说:“我们以正直的原则侍奉上级,给别人做事,为什么需要这样呢?”那人说:“天下像师傅您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人,能有几个呢?”老师傅点了点头表示赞同他说:“你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那个人出来后对别人说:“我原有一百顶高帽子,现在只剩九十九顶了。”这个故事说明当局者迷。后用以比喻对人说恭维的话。”
江承印瞬间就明白了:“你的意思要把他捧的高高的,为了面子他也不敢拒绝,现在百姓们饥寒交迫如果他拒绝,害怕百姓会有什么不理智的举动,这样还没等二皇子前来赈灾,他的乌纱帽就不保了,为了自己的前途,他也只能选择开库放粮!”
凝心点点头:“不错,问题就是在于这话怎么说!”
扶梦道:“直接跟百姓们说官老爷大慈大善,要开库放粮救济百姓,不就好了吗!”
“不行,万一他说库里没有粮食怎么办!”
江承印笑道:“你想好办法了吧!”
“石岩那个能在雨中也着火的火油还在吧!”
石岩连忙掏出来:“当然在了!”
凝心盯着石岩手里的小瓶子:“那明天就劝靠它了!”
想到长公主以前的所作所为,石岩不禁有点害怕道:“长公主,您该不是要毁尸灭迹吧!”
凝心差点一口气背过去:“什么毁尸灭迹啊!这东子到时候自然有它的用处!”说着便接过小瓷瓶吩咐起来:“扶梦,明天一早儿你就传出去消息,说官老爷仁善要在府邸门口为百姓施粥放粮,然后石岩你过来...”将这些呕吩咐下去后几个人明白了长公主的用意,虽然有些冒险但是值得一试!
王城...
宇泰这几天也一直没睡,时间紧迫这几天一直在挑灯夜读,这是一个能证明自己的好机会,必须得好好把握才行,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楚妃娘娘,也不能辜负了马丞相对自己信任,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让父皇刮目相看。
不知不觉天也慢慢亮了起来,司马先生也是每天一大早儿来,晚上到宫门下钥了才走。如今司马先生传授的东西跟以前都不一样,宇泰也必须更加努力才行,但是天资一般也只能用点笨方法。
司马先生在这几天的传授中也觉得,二皇子不够灵活,不会以一变百,为了不辜负马丞相的嘱咐,必须得更废些心力才行。
“每个时代治理水患的方式各不相同,东汉王景治河是修高堤坝、修整分洪道。元代贾鲁治河是主要措施:疏、塞并举,疏南道,塞北道、使其改流经南故道。明代潘季驯治河是巩固堤坝、缩窄河道、加快水速以冲走河沙、修筑分洪区。不过总体来讲都是修堤、疏浚都是常用手段。不过早期还有一些奇葩方法。例如战国时候以邻为壑,就是把水引导到别人家去。汉初曾经认为大禹的古河道是最优河道,但是被战国时候毁灭了痕迹。所以水灾来了不管,让水自己去找最优河道。”
时间急迫司马先生说的很快,宇泰这边也只能飞快的记下,等到先生走了之后在慢慢揣摩。司马勤看着二皇子的这个法子有点笨拙,虽然对方不是朽木,可也不是什么良钓也只能尽量多费些心思。
“治理水患要知道变通,不能总是根据一种方法去治理水患,每条河流都有不同的曲线,水的深浅,水流的湍急程度,地形的高低都需要亲身去了解实际情况,要经过走访测量,才能彻底摸清河流的具体情况才能制定出有效的防水措施。古代大禹的父亲治理水患就是通过修筑许多的堤坝,对大水围追堵截,但是大水泛滥之后水势太强,直接将人们耗费精力修筑的堤坝全部冲垮,最后大禹的的父亲治水失败,随后当时的首领,又任命大禹担任治水的首领,大禹上任之后,四处考察地形绘制了无数张治水的地图制定了方案,最后决定采取清理河道,将河道中的泥沙挖掘出来,通过修正沟渠对大水进行分流的方法来治理水患引导洪水分流这种成功的,制服了水患。”
宇泰很努力尽量将每个字都记下...
司马先生喝了口茶缓了缓嗓子继续道:“明朝时期,黄河泛滥成灾,出现了多次的决堤事件,明朝朝廷多次派人去治理黄河都未见成效,明朝首辅申时行就派遣擅长治水的潘季驯去治理水灾,潘季驯采取了引清水入黄河水的方式减轻了泥沙量,又用缩小河道的方式减少水患取得了显著成效。”
其实宇泰在心里想默默的问,如何治理都应该是朝廷官员的事,自己应该只负责救济灾民,为什么要学这个!
司马先生似乎也看出了二皇子的疑问:“二皇子,您可有什么问题?”
“没。没有!”
阅人无数的司马先生也明白二皇子心里想什么,看着二皇子有点心不在焉的样子不免得有点生气,现在二皇子就在刀尖上还不自知便道:“您是觉得如何治理河道应该是官员的事,而您作为王室去救济灾民只要落得个好名声,为国主挣得贤主明君的好名声就够了,是不是?”
看到二皇子的样子,司马先生不禁有点生气:“二皇子您想的也没错,这里也没外人,老夫有话也就直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