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新的世代

杨松将皇位交给杨贤本就是顺其自然的事,当杨松在四月底的大朝会上将这个消息公布之时,并没有超出各大臣的意料之外。

虽然不出所料,不过挽留还是要挽留的,特别是那些上了年纪的大员们可是非常希望杨松能够多留在皇位上一段时间的。

除了不舍得杨松的离开以外,这也是事关各大臣的切身利益。

因为要是杨松还能继续留在皇位上,那这些上了年纪的大员们以后等到六十岁了也就有继续任职的借口。

之前负责府阁的杨忠其实已经近七十岁了,但现在之所以还能留在这个位置上,除了府阁这个部门的特殊性外,还有就是杨松没有发话的原因。

府阁其下有着奉常府、宗正府、治内府三个部门,分别负责夏国的贵族、荣誉管理;皇族、宗室、内库管理;国有资产企业事业单位的管理。

相当于是半个专属于皇室的机构,因此要想有一个能够胜任的官员,那么一定要是皇室宗亲才行。

可是之前除了杨忠这位大管家以外,皇室之内可没有什么人能够担任,毕竟杨松的子嗣都还没有长大呢。

而现在,杨贤都要继承皇位了,杨松将府阁的人事安排给做好了,他将他的次子杨明安排给杨忠当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助手,也就相当于杨明是府阁的“继承人”。

所以,在等杨松离位之后,很大一片在朝的“老人”也都会离去的,除了年纪的原因外,不是还有着“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说法吗。

杨贤担任太子这么多年,早已经培养起了属于他的班底,根本不用杨松去担心剩下的事,若不然,杨贤有有何能力但此重任呢。

至于皇位转让的具体时间,杨松经过多方考虑,决定将杨贤登基的日子定在了启元十三年的九月五日。

这天距离现在还有着好几个月,用来做准备完全足够了,而且也不会出现节外生枝的事来,这个时间不长不短刚好合适。

……

九月五日,取九五至尊之意,杨松与杨贤两父子在中京城内举行了让位、登基仪式。

仪式开始之时,杨松还是作为一名皇帝当着众臣民的面宣读了他的最后一封诏书,宣布让位与太子杨贤。

随后杨松便是亲手主持的皇位的加冕仪式,加冕仪式过后就没有他杨松什么事了,因为之后就是杨贤的登基仪式。

杨松退居幕后,至此,杨贤便成为了主角,整整一天的时间,全都是杨贤这位新皇与各大臣的互动时间。

仪式的整个过程很顺利,忙碌一整天后,杨松至此从之前的大夏帝国的皇帝变为了现在的太上皇。

而杨贤也自此成为了一名至高无上的皇帝,整个大夏帝国就算是杨松交到了他的手上。

到了晚上,由杨贤这位新皇举行的晚宴上,杨松才再次露了一面,而众大臣们对他的称呼也就变成了“太上皇”。

太上皇虽然听起来不错,可是至此杨松他也就远离了朝政的中心,只剩下辅佐新皇的权力。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事实上,包括杨贤这位皇帝都知道杨松的影响力有多大,若是杨松一个不满意,可以随时废除他杨贤而不会遭人反对。

杨松也是知道他的影响力有多大,所以在退位以后,他基本上就是深居简出,不与皇宫之外的外臣们接触,为的就是帮助杨贤巩固他的帝位。

随后,杨贤稳固着他的位子后,根本不用旁人多说,朝中那些到了年纪的大臣们纷纷致仕退休。

首当其冲的就是府阁的杨忠,他最先退了下去,由杨明这位二皇子担任了新一届的府阁阁首,然后还有其余几个皇子也都在府阁担任着职位。

而杨贤当然也不会阻拦这些致仕的大员,这本就是属于夏国法律的一部分,现在只不过是根据法律来执行而已。

同理,那些没有到六十岁的大臣,就算杨贤他想要对方离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起码要有一个借口才行。

而且杨贤也是知道这些老大臣的宝贵之处,起码那些经验都不是年轻人可以相比的,若是这些跟着杨松的老臣们全都致仕了他反而不好办了。

不过就算如此,杨贤也知道剩下的这些老臣们也在他们的位子上呆不久了,因为年纪的限制是摆在那的。

幸好还有着一个缓冲的时期,让杨贤能够培养出新的一片要员来,而人员吗,在翰林院中可不少呢。

翰林院本就是重要官员的人才储备之地,以备新旧官员的更替,杨贤可以不用为找人才而苦恼,全赖夏国有着一个完善的制度。

随着时间的流逝,夏国的官场之上出现了一轮非常大的变动,有的外官调回,有的京官外调,更多的则是大批的老臣致仕。

其中,像是荀彧、长孙晟、李靖、刘基、狄青……这些老人们全都先后致仕。

而军阁的阁首由戚继光这位后来的名将来担任,政阁则由魏冬这位户部尚书来胜任,不过魏冬的年纪也有些大了,估计也在这个位置上待不了几年。

本来实在界河城担任一州刺史的周奕回到了中京城担任户部的尚书……

虽然朝廷中的变动很大,但都没有杨松他什么事,他这段时间以来,一直都在皇宫之中颐养天年,都胖了一大圈。

而且随着老臣们的致仕,杨松也就有了与这些老人们重新相聚的机会,所以也就没有了之前的无聊。

像是刘基、荀彧、李靖这些致仕以后,在与杨松见面之时,没有了之前的那番拘谨,反而变得亲密了起来。

一群老人,还是一群不简单的老人聚在一起男秘岸引得外人议论,更有人说这是夏国的“元老院”。

但不管外人如何议论,但杨松这些人聚在一起,除了天南海北的闲聊以外,更多的是聚在一起聊些曾经一起奋斗过的经历,缅怀转眼即逝的青春。

杨松和杨忠说着当初在天启城以三千军民起家的往事,然后再说着后来的战争、称王、称帝……

总之,这一群老人在一起有的是说不完的话,好像外界的一切都与他们相隔甚远而又近在咫尺一样。

聊着聊着,杨松就想起了他之前想到的去见识一下夏国的一切,便将他的想法给其余人讲了讲。

谁知杨松这么一说,其余人全都来了兴趣,纷纷表示愿意一起去。

可是却被杨松给拒绝了,他可不想到了现在还有一大群人跟在他的身后。

所以杨松表示还是各看各的,当然他也不反对其余结伴同行的,只是他不再与其余人同行罢了。

待得杨松准备就绪,便带着兰、娟这陪伴了他一生的两女,与一些必备的人员之后就悄无声息的离开了中京城,开启了他的大夏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