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八章 暴乱
幸炽是个长年在宫中的宦官,脑袋里就只有权术争庞,哪里知道带兵打仗讲究士气。
这事甚至都没经过杨婷,直接就命令驻扎城外的李岩带着五万大军北上进攻姑师。
李岩原本还以为这命令没问题……他只是个副将,并不清楚整个作战计划,或许他们只是先头部队呢?
没想到大军到达姑师城下随军携带的供水就要用完时,却久久不见后方的水上来。
派快马回楼兰询问,得到的答案是:“楼兰供水紧缺,你部自行解决。”
李岩呆愣当场,这茫茫沙漠,周围到处都是沈兵的骑兵,每一处水源都在其控制之中,如何“自行解决”?
没办法,李岩一面严锁消息另一面又紧急向楼兰请示……之所以要严锁消息,是因为他知道这消息一泄漏马上就会引起骚乱,这仗也就打不了了。
然而这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尤其这段时间原本就不多的供水是一减再减,全军数万人都在眼巴巴的等着后方送水。
李岩总是对部下说:“供水不日便至,不是便至……”
结果几天后还没到,尿都尿不出来了。
部下一急,就有几人截住了奔往楼兰的快马,一问才知是楼兰要部队“自行解决”却又不允许大军回楼兰。
秦军这一来就不答应了:
“这却是把我等逼上死路!”
“我等在此冒死围城,他们却在楼兰快活,如何不寒了三军将士为国之心?”
“幸炽那厮及一干宦官又何曾缺过水,我等为何还要为他卖命?”
……
这话倒是说对了,部队再怎么缺水也缺不到幸炽和他随身带的太监身上,他们不但不缺水还好酒好肉的一餐不落。
这一对比,秦军心里又如何能平衡。
于是不知谁大喊一声:“此时不反更待何时?杀回楼兰取那幸炽狗命!”
一时群情激愤抽出青铜剑大喊着要回楼兰。
但这时又有人大喊:“此去楼兰少说也要十余日,我等行至半路便要渴死了,还能斩杀幸炽?”
秦军将士纷纷感叹:“幸炽这厮好生毒辣,知道我等无法折返才敢这般作为!”
沉默了一会儿,就有人建议道:
“不若我等投了沈兵吧?否则有死无生!”
“听闻扶苏乃受奸人所害,并非若外界传言谋害皇上。”
“我等此前勿自不信,如今有幸炽此等做为,如何还能不信?”
……
于是一呼百应,秦军就像潮水般的发起暴乱朝李岩帐内攻去。
秦军的暴乱大多都是先从底层士卒开始的,原因就像咛泉暴乱一样,秦法再严也有“法不责众”之说。
比如这五万秦兵,若人人都要用秦律抄家甚至连坐,那牵连的百姓何只百万。
就算以嬴政的残暴也不敢下令一口气屠尽百万百姓。
所以这种暴乱即便被镇压,也是将带头的或是统兵的将领拿了问罪,以他们为替罪羊杀鸡儆猴最后不了了之。
其实别说这些士卒,便是李岩心下都有反意。
但他又不敢反,家人都在咸阳,身为统兵副将的他要是一反,这家人就人头落地了。
此时见部下作乱,明知部下不会害他,更多的希望李岩能带着他们一起投了沈兵或是要个说法……
但李岩还是无奈的叹了口气,带着部下骑上马自乱军中逃出大营直奔楼兰。
于是沈兵又多了五万秦军。
沈兵认为时机已到,他下令给这五万秦军发放水和食物,乘着群情激愤时就带上大军攻打楼兰。
楼兰还有十万秦军,原本也应是易守难攻之地。
但那五万秦军往城外一站,冲着城头一阵乱骂,楼兰守军也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有句话叫“兔死狐悲”,这五万秦军被当作弃子派往姑师送死,而此时楼兰供水依旧不足……那下一批,会不会就是他们被当作弃子?
或者说此时被派来守城就是被当作弃子而不自知?
这么一想就越想越不对,幸炽一党在城内喝酒吃肉,他们却顶着干渴在城头作战,如何能让人心服?
于是暴乱就有如瘟疫般的传进城内,这十万秦军很快就乱了起来。
却是李岩早有准备,一有点动静就马上带着杨婷及一千亲卫带着给养出城逃走。
可笑幸炽一行临死前还不知末日已至,勿自在城内饮酒作乐。
当秦军冲进其住所时,幸炽还大声喝斥……
秦军兵士哪里还管那许多,上前一剑就将其人头砍下,然后将血淋淋的人头揪住头发提高了往门外一喊:“幸炽业已授首!”
秦军兵士一时呼声雷动,便如打了场胜仗一般。
于是,这十五万秦军大多归附了沈兵,只有两万余人担心家人受波及跟随李岩一同逃往沙洲。
剺原本还想乘势追杀……
这从战术上来说是个好主意,秦军士气全无且临时溃逃一没水二没补给,沿途追杀必能将这两万余溃军斩首大半。
但沈兵却没让剺这么做。
原因很简单,战术上正确的事战略上不一定正确,甚至还有可能是种失败。
这些溃兵逃回沙洲后会做什么呢?
说他沈兵太过厉害吗?
或是说那五万秦军不该叛秦吗?
亦或是怪其它秦军不应暴乱?
当然不是。
他们返回沙洲后定会控诉幸炽的罪行,而幸炽又是赵高的心腹……这会直接影响赵高一党的威望及控制力。
沈兵若一路追杀这些溃兵,那岂不是帮了赵高?
因此,沈兵不但没有追杀这些溃兵,反而下令沿途守着水源的骑兵撤回楼兰、姑师两地。
甚至还担心秦军溃兵寻不到水源,将原本拆除的路牌再次建上,沿途还留下小股游骑指路,有时还将装满水的水袋抛给即将渴死的秦军。
不过当然,骑军在做这些的同时又顺势为扶苏做了一波广告:
“若非公子扶苏宅心仁厚,念你等均为大秦子民,此刻便让你等渴死异乡矣!”
如此一来,那些秦军又会怎么想扶苏?
当他们回到秦国时,又会如何评价扶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