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 蝗虫

恋上你看书网,穿越种田记事

见乔细妹陷入了回忆,脸都白了,李景福连忙一边摩挲着她的后背,一边温声细语地安慰她:

“细妹不怕,不怕啊!老天爷开恩,这雪不是下下来了吗?你看这大雪,一场连着一场的,而且一场比一场大,甭管是什么虫,都得冻得透透的啦!”

乔细妹的脸色渐渐缓过来了点儿:

“今儿个这雪下得可真大。若是不扫,没一会儿功夫,就能没住脚面了。”

“瑞雪兆丰年哪!”

老两口说了一会儿话,乔细妹的脸色,总算是正常了。

李景福暗自警惕,可不能再在媳妇儿面前提蝗虫的事儿了。看再把媳妇儿吓着!

不过,李景福心底依然忍不住隐隐地担忧:

虽然大雪下来了,明年应该不至于闹蝗虫,可是这雪下得这样大,怕是另一种“蝗虫”就要过境了。

另一种“蝗虫”指的是生活在升龙岭另一侧的蛮族。

蛮族人都头发都剃得光溜溜的,只在头顶心,左右两侧,后脑勺,各留一撮短毛,或者把这一撮留长些再编成辫子,总之是要多丑,有多丑。

他们身材高大,骨骼粗壮,肌肉结实,从小吃肉和奶长大,在马背上驰骋如履平地,不像中原人这样吃粮食菜蔬长大的身材,单薄瘦削,论起骑术来,十个人得有九个半不会。

蛮族人大多数时候逐水草而居,渤海郡原本是没有蛮族人的踪迹的。

只是前朝有个王孙造反,联络了蛮族人中的一支势力,想要占下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的渤海、长海两郡之地。

只是,他们都漏算了渤海郡这里有个名不见经传的楚家。

楚家惯爱东游西逛的浪荡子楚轩,竟然在听到有蛮族入侵的消息,一夜之间就转了性子,急匆匆地拉起来一支以土匪和家丁为班底的队伍,打起了游击战。

然后便在作战之中,越打越强。

把个本来擅长马战,来去如风的蛮族,打得像江南水乡的小脚老太太一般,步履维艰,时时刻刻吃亏受气,最后不得不撤了出去。

残兵败将,带着一些劫掠到手的物资和同伴的尸首,灰溜溜地回到了塞外。

那王孙受此打击,一病不起,据传闻,已经死在了撤往塞外的路上。

只是,蛮族这这一支势力,到底还是惦记上了渤海郡和长海郡的地盘。虽然实力太弱,打不下来,但每当遇到草原上遭了雪灾的年份,就会偷偷跑过来劫掠一番。

他们硬碰硬打不过楚轩的手下,但是要搞偷袭,从赤手空拳的老百姓手中抢劫粮食和财富,还是绰绰有余的。

他们并不是每年都来,所以升龙岭的百姓,对他们的劫掠还不是很习惯。

至于说搬家,那是几乎不可能的。

渤海郡地广人稀,比起豫中郡等地,苛捐杂税什么的,都少了许多。如果你勤快肯干,开出来的荒地去衙门上个簿子就可以归自己,头三年还免税。

上哪找这么好的地方去?

虽然蛮族每隔几年,就来抢劫一回,但一来他们不会太过深入,二来他们主要是抢劫粮食、布匹,钱财,人如果躲起来,就不会有事。

再者说,楚军如果跟蛮族遇上了,会把他们打跑,得了百姓报信,也会过来救人;

本地的山匪平日里虽然劫掠过往的商旅,也会从大户人家手里要粮要钱;但遇到来进犯的蛮族,也会看形势拦上一拦,或者赶快给卫所通风报信。

总之,渤海郡的百姓在多番衡量之下,依然觉得,纵使有蛮族劫掠的弊端,渤海郡依然是个让人喜爱和留恋的好地方。

不过,今年这雪越来越大了,草原上的风雪只会更大,十有八九会发生雪灾,蛮族过来劫掠,怕也已成定局。

不过,往年的蛮族劫掠,基本上不会跑到靠山屯来。

一来是因为有升龙岭的阻隔,要在大冬天的翻山越岭,本来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远不如在边境线上突袭一番来得利润丰厚。

二来是因为,靠山屯这里附近的山上,有好几个匪窝。

那些土匪对蛮族的态度都很一致——但凡能留下的,就绝对不让你走。

只是,每回蛮族进犯之后,靠山屯也难免不会受到影响。

比如被劫掠过的地方,那里的农户,会跑到祥云镇附近来躲灾。

比如粮食会跟着蛮族劫掠的消息上涨一波,而短工的价格会跟着跌落一波。

再比如官家会加征边饷,而且各家各户也可能要额外出一份兵役或者民夫。

所以,李景福虽然看出来这一茬,也觉得挺犯愁,却到底按捺住了心事,没有跟乔细妹提起,就怕把乔细妹吓着了。

乔细妹加快了往祠堂地窖里添坛子的步伐。

自打上回担忧过洪水的问题之后,乔细妹仔细想了许久,最终决定,要把坛子像封酒那样,封得严严实实。

这样万一真的发生洪水之类的状况,密封的坛子本身就是一重保障。

乔细妹还特意给坛子外头套上了麻绳和稻草做的“衣服”,将每个坛子都里外里缠上了好几层,还在坛子之间的空隙里填满了干草。

尽最大可能防止它们因为互相碰撞造成损失。

李云心见乔细妹这样重视,也一直颠颠儿地帮忙想主意,可是一张严肃思考的小脸儿配上那小身材,就让人看起来就忍不住发笑。

主意没想出来几个,倒是让乔细妹的心情放松了不少。

不过,说李云心完全没有帮上忙也不公平。比如这个用麻绳和稻草把坛子糊起来的主意,就来自于李云心的想法。

她当初说的是:“奶,你们进城卖鸡蛋的时候,是怎么做到不把鸡蛋碰碎了的呢?”

一句话就点醒了乔细妹。坛子可比鸡蛋壳结实多了。

只要在坛子外头缠上麻绳,缝隙里头再塞上稻草,就基本可以保证坛子不会轻易碎了!

祠堂地下的密室,在老李家也算得上是个秘密。

因此乔细妹几乎没有用谁帮忙,基本上都是李云心帮她“望风”,她悄悄地一个人倒腾。

很快,“密室”之一就已经填满了改造过的粮食坛子。里面装了各色优质粮食。

李云心觉得,靠着这些粮食,让老李家全家人撑过几个月、乃至半年左右青黄不接的日子,都是不成问题的。

如果气候不发生太大的变故,即使遇到洪水、大旱、乃至飞蝗,有了这些储备,也足够李家众人,撑过最艰难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