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 忧心

恋上你看书网,穿越种田记事

渤海郡这边过年的风俗,基本上跟童谣里头唱的一个样: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然而靠山屯却是个特殊的存在,村里这些人家,来自于五湖四海,这忙年的风俗,也就千奇百怪。

比如说,在后山那边就有一户姓谭的人家,是南边某个山特别多的省份来的。

他们家人为过年做的准备,就没有发面蒸馍馍这一项,而是要做年糕、甑糕、粽子,和鲜肉馅儿的汤圆。

而他们为了年夜饭准备的菜色,也跟杀猪菜没什么干系。

倒是要集中做一批糟鱼、鹅掌、鸭信、醉虾、腊鸭之类……整个正月,要保证天天都吃得到这些菜色!

而在村口住的庄家,他们家过年要预备的,就是各色炸货。

炸鱼、炸肉、炸丸子、炸饺子、炸盒子、炸馓子、炸花生、炸糖糕、炸粘豆包……

在老庄家,几乎万物皆可炸。

什么的东西不好吃?过油儿!过完油儿就好吃了!

李云心表示,这种朴素的价值观,其实不大符合她的审美……

不过,老李家的孩子们,却很是羡慕老庄家的炸货。

他们也很想体验一把,“什么东西不好吃就过油”的滋味儿。

但是,用脚后跟儿寻思寻思也知道,只要老太太乔细妹还在当家,这事儿,就是绝对不可能的。

乔细妹虽然也会给他们做些炸货,但绝对不可能什么东西都让他们炸。

有些东西炸完了,那油还可以接着拿来炒菜。

有些东西一过油,这一锅油就染上了前头的味儿,然后就几乎不能要了。

乔细妹怎么可能容忍这么奢侈的败家行为?

虽然现在家里的黄豆,如果全部拿来榨油的话,老李家全家人每天都吃炸货,吃上一年不重样儿,都还有剩下的。

但,这种败家的思路,乔细妹是拒绝的。

不过,孩子们渴慕的小眼神儿,到底还是让她忍不住心底柔软了一下。

乔细妹也开始动手,给孩子们准备正月里要吃的零嘴儿了。

她准备给孩子们做些面果子。

比如蜜角子、小麻花,萝卜糕、糖糍粑,蜜三刀之类的,又甜、又香、又需要用油炸,也不枉孩子们抻长了脖子,盼望一场。

当然,这些东西可不能都放在同一天里做出来。不然,孩子们还不得喜得翻了天啊。

乔细妹把定了主意,闷头忙碌起来。

就连去赶集置办年货的事情,也交给了三儿媳妇儿王氏和五儿媳妇儿陈氏一道负责。

王氏和陈氏的性子,其实不大合得来,但两个人行事都有章法,而且性情也都有几分傲气,不至于吞了公中的银钱,填补给自己的小家。

其实把采购年货的事儿,单独交给其中一人,这事情也不是不能做。

但乔细妹到底还是选了让两个人一起来。

两人明面上都没有抱怨什么,也都应承了乔细妹的安排。区别只是王氏一直笑呵呵地咧着嘴,陈氏则是一直一脸淡淡地,没有什么表情。

除了采购,乔细妹还让聂氏和冯氏两个,将家里需要拆洗的被褥都拆洗了,需要浆洗的衣裳也都浆洗了。

这可是个大工程。

被褥拆洗了,还得检查里面的棉胎。

倘若棉胎用得太久了,里面那些发硬的旧棉花,就得送到弹棉花的铺子里去,重新弹到蓬松。

絮棉花的活儿,冯氏很是擅长。

她还擅长从被褥和棉袄里头,将新棉花匀出来,再把旧棉花替换上去。

都是过去的日子逼迫出来的。

但今年,乔细妹打算给全家人的被褥和棉袄都换上新棉花。

淘汰下来的旧棉花也不能丢了。

可以送到弹棉花的铺子里去,让弹棉花的匠人给弹成蓬松的棉胎,好再新做几床褥子。

做褥子的面料不需要去买,直接用自家织出来的土布就成。

其实,乔细妹原本还打算给家里人新做一批过年穿的衣裳来着。

只是烤馕饼事件之后,她觉得,自家不宜太出风头,就把这个打算,给暂且按下来了。

衣裳这东西,能遮羞、能保暖,就足够了。要打扮得漂漂亮亮固然好,若是没那个条件,拾掇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也不是不成。

做新衣裳,家里人固然会高兴,但麻烦也会随之而来。

彭家老太太已经暗地里给乔细妹透了信儿过来,过了年,县衙那边就要重新评定各家的户等。

到时候,就不是里正稍稍抬抬手,就能过得去的了。

自家原本是下户,分家之后,有心地厚道的里正照顾着,依然给定了下户。

可是回头县衙组织重新评定户等的时候,就很难讲,会不会被人刁难,把豆腐坊拿出来说事儿了。

若是万一,老李家被定成了中户,这税负就得翻一倍。

万一再倒霉点儿,被定成了上户,那这税负,就得翻上三倍。到时候,就算是把豆腐坊里的收益全都搭在这上头,也不一定够用啊!

乔细妹忍不住有些忧心忡忡。

她觉得,似乎冥冥中有某种力量,就是不愿意他们这些踏踏实实种田的庄户人家,能够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地把日子过好了。

就拿老李家来说吧。

全家人种自家的田,还佃了于老爷家的田,男女老少齐上阵,一年四季里,得有三百天左右都跟长在地里似的,辛苦劳作。

然而,其实他们真正从种田这一项里得来的收成,交了赋税、佃租、抵了劳役、兵役之后,几乎就已经所剩无几了。

甚至连让一家人扎扎实实地吃饱饭,都是奢望。

他们的日常零用钱,买个油盐酱醋,几乎全都指望着那几只下蛋鸡的鸡屁股,和乔细妹带着儿媳妇儿们做的那些个零散绣活儿。

至于买布料裁新衣之类,根本就连想都不用想。

庄户人家,若不是赶上婚丧嫁娶或者添丁进口之类的礼节,谁家会舍得买布啊?

老李家也曾数次遭遇过危机。

若不是当初有逃荒时候“黑吃黑”得来的那些“不义之财”撑住了底,这一家子,别说给儿子们娶妻生子了,怕是早就已经妻离子散了。

而且,即便手上有这笔托底的银钱在,乔细妹也一直都在精打细算,甚至一直都不大敢给家里人吃饱。

直到后来,四房的六丫头心姐儿,鼓捣出来了这个豆腐坊,有了能一直进来的活钱儿,这日子,才算是真正有了点儿奔头儿。

可就这么点儿奔头,说不定回头定户等的时候,就成了勒在脖子上的麻绳,卡得你不上不下的,喘不过气儿来。

唉!什么时候,这日子才能让人过得踏踏实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