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七零章 第一次科举
科举制对于地方统治的一个重要维系作用,就是让每个地方的学子都有希望凭借真才实学为朝廷所用,所以也就使得“龙生龙、凤生凤”的传统和阶级固化被打破,对于百姓来说,朝廷和百官虽然依旧高高在山,但是并不再是遥不可及,说不定今天村东头的哪个寒酸书生,明日就能金榜题名、衣锦还乡。
因此只要科举制能够运作的地方,就天然的形成向心力,让百姓心向朝廷,也就会有书生不远万里的进京赶考,他们和朝廷之间,即使是千山万水也不再是隔阂。
“第二步,则是趁着开恩科的机会,修缮洛阳宫室,只要能够稍稍做个样子即可,现在陛下年幼,还没有开始几次选秀,所以后宫的人数也不多,那些前代的妃嫔,也可以直接留在建康府,否则此地的宫室也都平白浪费。”郗超接着说道,“一次恩科,应当能够争取到一两个月的时间,修缮出来三四座殿宇,足够了。
不管大王最后是不是想要让陛下移居长安,至少最后的一步必须要在洛阳完成,方才算是有始有终。”
杜英颔首:
“开恩科,可行也。而且以前以关中都督府自称,所奉行的新政,都只是都督府一家之言,所以在名称上都没有什么定论,之前说‘考核’、‘考校’者皆有,倒是可以趁着这一次机会,梳理过往考试的经验,定下来一个不变的规矩,比如几年开一次,一年何时开,以及如何层层选拔。”
之前的关中选拔考试,都是只要通过书院的简单初筛就能参加,说句难听的,在人才紧缺的情况下,只要认字就能去考,回答问题稍微有点儿逻辑就能被任用。
大不了就丢到官位上再做打磨,总比位置空在那里来的好。
所以其实也并没有形成后世科举制那种春闱加秋闱,三年复三年的固定流程——时间真的不允许啊。
而且杜英一直是臣下,在自己的地盘上搞这种违背朝廷制度的新政,尤其是关乎到了选拔人才,这就是实打实的培养自己的后备力量,若不是杜英的拳头足够大,朝廷怕不是早就已经收拾他了。
因此杜英也是能低调就低调,不搞什么固定的章程,只看实处,能选拔上来人才就可以。
现在郗超的建议倒是给杜英提了醒。
现在杜英已经是堂堂摄政王了,新政已经被确定为朝廷的施政方针,所以直接将人才选拔考试变得正规化也在情理之中。
书院-科举制,将会带着这个时代的人才选拔思路跨越整个盛唐,进入到宋元明清的成熟地步,尤其是杜英以快刀斩乱麻的形式压制住了世家,更是让科举制不需要如同唐代那样在短时间内仍然只能招到世家的人才。
“此事需要尽快拿定一个章程了,等罗含到了建康府,江左各地州郡开设书院,也需要为今年的考试做准备了。”杜英缓缓说道,“今年也不说是什么恩科了,就当做是第一年正式的、以朝廷名义选拔人才。”
郗超眼前一亮。
恩科恩科,怎么听着都是朝廷开恩准许你被录用为官。
但是正式的考试,那是大家凭本事脱颖而出。
对于现在人心惶惶的江左、依旧混乱的荆州等等来说,自然更愿意参与到这样的考试之中,尤其是一些本来有抵触的世家子弟,也有可能会乐意参与。
说到底,谁不愿意要个名声?
朝廷开恩、违背既有规矩任用和朝廷求贤若渴,同样的事,落在人的耳朵里可就天差地别了。
更何况这是朝廷正式的第一年以考试制度招募人才。
所以能够被选拔上的人才,到时候都能挺直腰杆给后来者说:
“我等是第一届天子门生!”
谁不想争一个第一呢?尤其是在这全天下都能参与的考试之中。
郗超负责参谋司,这科举考试的事,郗超虽然很好奇,但是也不好参与,只好感慨道:
“余都想直接去参加这考试了。”
杜英哈哈笑道:
“去考试就轮不到你了,但是出题的话,余倒是觉得嘉宾可以去帮帮忙。”
————————
寿春城。
司马昱和谢安也没有想到,有朝一日竟然会在此地,同对面的两个人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喝酒。
一个是寿春太守郗恢,另一个则是南下建康府、主持江左书院建设的罗含。
寿春作为淝水之战的主战场,城外战场还需要有人收拾、整理,战俘的甄别和释放也都需要有人主持,所以郗恢还得在寿春太守的位置上负责此事,但大家心里都清楚,随着此间事了,郗恢肯定是要继续提拔为刺史或者重返中枢的。
今日,正逢司马昱和谢安北上,罗含南下,双方竟然阴阳差错在此相遇,郗恢也索性直接凑了一桌。
罗含曾经的官职不高,只是桓温身边的幕僚,但是属于荆州名士,因此平日里和司马昱、谢安等人平等论交,现如今司马昱倒是已经归属于关中书院,硬算职务还是罗含的下属,所以反倒是司马昱微笑着端起酒杯:
“余可要敬祭酒一杯,以后仰仗祭酒关照。”
这半开玩笑的敬酒,罗含可扛不住,这位怎么说也是都督的老丈人:
“会稽······”
“表字称呼吧。”司马昱笑眯眯的说道,“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没有会稽王了。”
罗含也不好推辞,既然司马昱不放在心上,那他也最好顺着人家的想法:
“道万,谈不上关照,携手共进。”
司马昱点了点头:
“昨日秦王派人送来了文书,正是就科举之事征求我等之意见。”
罗含眉毛一挑,他还以为司马昱和谢安此次北上,实际上已经等于归隐了,就像是之前殷浩、桓温等人一样,教教书、带带学生,根本不过问风云了。
但是看来杜英心中对他们的定位和殷浩这种立起来当招牌的还不一样。
“那道万、安石两位有何见教?”罗含问。
司马昱沉声说道:
“关于选拔人才的年限,现在秦王有一年和三年两种想法,但如今人才已经越来越多,一直保持一年一度,很快就会充盈朝野、无处安顿。而如果三年一度的话,那只怕很难起到尽快收拢人心的作用。”
罗含会意:
看来道万是支持两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