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孙铮是个大问题
蒙古人前后混乱的说法,搅的朝堂一锅水乱滚。
除了争吵大屠杀、筑京观这种恶行之外,更大的一个疑问是,蒙古人说的是真是假?
你说这帮蒙古蛮子坑不坑?这边大伙拼着年假都不休,下文斥责边关大帅,结果上一份文件发没发到还不知道呢,你们就跑来认怂了?
那是不是还会有第三波、第四波?如果后来的说法都不一样,那我们到底应该信谁的?
这时候,唯恐天下不乱的御史们又蹦了出来。纷纷指责几位大佬,鞑子和我们那是世仇,互相刀子见红拼了几百年,结果你们居然因为信了敌人的话,反而斥责自家边帅!你们到底跟谁一头的?
这不是卖国什么才是卖国?
但打太极乃是大佬必修课程,唾面自干更是职业素养。对于这种不懂事的言论,大佬们不动如山,悄悄派出一支调查团,务求要将去冬发生的一切调查清楚。
至于表态?快别说了!
先等一切事情水落石出,再来讨论到底谁对谁错,又应该何去何从的问题。
朝堂纷纷扰扰,弘治皇帝稳坐钓鱼台。孙铮去冬的所有行动,他知道的一清二楚,但就是没对任何人说过。他就是想看看,这个朝堂到底是怎么了?
孙铮秘信来报,这一拳已经将鞑子揍到胆寒,至少可以保证北边三十年再无大战。希望皇帝能够抓住时机,大力促进北疆开发。
等到北地有了收入,那么重要性自然而然就会提升,到那时,不必皇帝再发愁,那些利益攸关的狗大户自然会第一个跳出来。
皇帝很开心,不只是解除了北虏之患,关键还让三边初步实现了经济自给。根据秦纮奏报,乐观估计,最多两年时间,甚至连粮都不必从内地贩买输送。还能反过来,向内地输出大量剩余粮食。
现在,秦纮和孙铮又加大了河套地区的拓荒工作,那么大一块丰腴之地,如果利用好了,足以养活上百万人口!
再看看只会吵架的朝堂诸公,弘治皇帝默默的加大了厂卫力量。说来说去,这些读书人,当官只是为了给自己捞,捞官位,捞名声,捞财物。真正要做事,还得靠自己人!
看过秦纮的回信,孙铮表示情绪稳定,这种只会窝里横的货色,来来回回也就那么几招。根本不必再意,权当狗放屁。
接下来的日子,孙铮和秦纮一南一北,齐头并进。
沿着始皇帝时期留下来的秦直道,在整个河套区域圈定了数百处聚居点,分别安置移民,修建屋舍,发放物资。
三边的数万兵马,除了留下最精锐的一部分转为火枪兵,其余的全都转为工程兵。每天像蚁群一样,忙碌的穿梭在河套地区。
六月中,夏收刚刚结束,新粮还在入库的时候。第一批遣送的被掳汉民三万多人跨过长城,回到故地。
秦纮赶紧组织人手接收,经过安置点辨明身份、调理身体。想要还乡探亲的,发放路费盘缠。愿意接受安置的,直接随军送往河套。
数万边民还乡,这是大明近年来最大的胜利。
消息传回京城,整个大明两京十三省,全都轰动了。这说明北边那群强盗,真的认怂了!
与此同时,历经数月长途跋涉,耗时数月的调查团也顺利返回京城,带回了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
别的不说,光是沿途见到的那数座大小京观,就把调查团这帮人吓的够呛。
在朵颜三卫初见两里长的骷髅墙,直接就吓尿一多半。继续北上的时候,好些人寝食不安、又吐又泄,一个不留神,死了好几个。
赶到捕鱼儿海,三座骷髅巨柱像蒜辫子一样耸立在大湖边上,方圆数里都是一股腥臭气息。原本应该处处帐篷,遍野牧歌的大草原,除了偶尔出没的一些野兽之外,根本看不到一个人影。
沿饮马河西行,一路上越走越胆寒。大大小小的京观,他们见到至少二十个!
等赶到双泉子,再看同样的三根巨柱,那种震慑依旧无法形容。
蒙古人热情的招待了调查团,向他们详细的描述了长生天的使者,伟大的腾格里孙千户,用神迹向蒙古人宣读长生天旨意。他们接受了长生天的意志,从此臣服于大明,永结同好,绝不背叛……
调查团追上了遣返的边民队伍,也听到了在汉蒙两族人口中,孙阎王的种种神迹。他们不敢评判,只能完整的把这些都纪录下来,原原本本的递交上去。
大佬们读完调查报告,得出几条结论。
第一,孙铮前后屠杀了十几万蒙古人,并且沿途修筑了许多京观的事,是真的。
第二,蒙古人不再是问题。
第三,孙铮是个大问题。
就在朝堂诸公琢磨怎么解决孙铮这个大问题的时候,孙铮已经完成了九原古城的重建工作。并且在古驰道的黄河岸边,再次显化一次神迹。
黄河在古驰道这一段,一直以来都是用渡船来解决运输。但随着九原古城的重建,与内地的交流也随之增加,渡船已经很难应付越来越大的周转量。
新军工程部搭建了两条浮桥,但那玩意毕竟不比直道。日夜兼程的转运,几个月下来,还是积攒下大量物资。
孙铮得报,详细考察了两岸环境。命令工程部在两岸直道附近各挖八只大坑。
随后在某个夜间,他在两岸这些大坑中,安放了十六只巨大的金属霸下。每一只霸下的重量都有上百吨,通体以合金制成,除了拥有巨大的自重和锚底,也完美的解决了生锈弊端。以他现在的精神力,这已经是空间能够制造的最大单件物品。
随后以高标号水泥,将底座浇灌在大坑中。
等到水泥凝固,孙铮连续数日往来两岸,利用十六只大号霸下,搭建了两座类似泸定桥那样的铁索桥。空间打造的钛合金桥链,自重更轻,承重更强。
就连桥面铺设的木板,也是孙铮直接以空间制造,力求一次到位。
两座铁链桥一经使用,迅速解决了两岸的货物周转问题。同时,孙铮在民间的声望再次拔高,九原城中百姓,几乎家家为他立了长生牌位。
就在黄河链桥通车的那天,孙铮的气运值终于突破一万大关。主神空间内,一座世界门户若隐若现,一副等君享用的可爱模样。
秦纮和孙铮大刀阔斧的开发河套,一条条利好消息不断向京城涌去,难免引起文官集团的不安。
这帮人别的本事怎么样不说,玩窝里斗这一套那绝对领先全球。
他们拿孙铮没办法,于是便向皇帝迂回劝谏,把目标对向秦纮。
眼看秦老头在三边任上,解除了危机,还置下这偌大产业。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看得出来,只要挺过今年秋收,三边新拓之地新粮入库,此后便再无难事,老头坐等着就能刷到封爵的功劳。这怎么能行?
手段很简陋,就是所谓的明升暗降。
秦纮身上挂着个户部尚书的衔,又经过这么多次抚边安民,证明老头确实有实力。
于情于理也应该让老头返回中枢,同时近几年国库入不敷出,又因各地铸钱杂乱,引发数场动荡。正好也需要有个像他这样的强人,来解决这个钱乱的问题。
弘治皇帝当然知道这是所谓的平衡之道,正好顺水推舟,让秦纮回中枢正印户部,肃清各地钱乱。
至于孙铮,这帮人向皇帝描述了一件事。当初新军追击小王子至东胜卫新城附近,按秦纮的命令,赶走鞑子就完成了任务。结果孙铮突然出现,一句话就夺了兵权,在大同城砍了平江伯,枪毙了三千多官兵。随后又是一句话,就率队北上,整个过程,完全没有向秦纮的帅府和朝廷打招呼。
这算什么?
这些兵到底是朝廷的兵还是孙铮的私兵?
弘治皇帝一琢磨,对呀,虽然孙铮一直没瞒朕,可说到底,干这事之前,他可没向朕请示。
嗯,猜忌之意泛上心头。
弘治就向孙铮传了个信,说北边那些事呀,朕听了好些个说法,闹不明白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建功你能不能回来一趟,和朕好好说说?
孙铮得信,信差还在吃饭,他就将事务安排妥当,直接拍马出发。两日夜疾驰千余里,直入紫禁城。
文官集团还在推测孙铮会怎么推脱,又要怎么安排后手,让皇帝削了他的兵权,最好再给他治个罪名。
结果突然得到消息,孙铮于中秋节当天正午,一人五马,进了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