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村民

随着天气的回暖,高媛越来越觉得日子好过。不但不用再将几乎所有的衣物全都穿在身上御寒,就连饭桌上的食物也有了新的花样。除了她隔三差五捕来的鱼虾,还有各种各样的新鲜野菜。在一次目睹了小二吃奶的过程之后,婆婆偶尔还会给她煮个鸡蛋,让她受宠若惊。

她的活动空间也大了起来,麦子种下去之后,地里不再需要那么多人了,就有村里的人来相约出去挖野菜。来的人都是和婆婆年龄相仿的女性,是多年的老交情。婆婆见她什么野菜都问能不能吃,知道她在这一方面的知识不足,就老带着她一起出去。只是伐北毕竟只有两个月大,还不能长时间在外吹风,只能趁他睡着的时候出门。高媛不放心,偷偷地把孩子放在空间里带着,反正公公每天都要出门也不在家,不怕露馅儿。小二却是要跟着的,婆媳俩轮流抱着他。他和高媛相处惯了,更喜欢被干干净净还带着奶香的嫂子抱着,柴婆便拿着两个人的篮子、镰刀之类的工具。

也不到远处去,就沿着村口往外走。找块向阳的缓坡,蒲公英、苦菜、牛舌菜、灰灰菜等常见的野菜长得极好,给吃了一冬天咸菜的人们提供了最原始的绿色。高媛挖野菜已经很有经验,仗着年轻动作利落,很快就能挖满一篮子,让跟着一起出来的妇女羡慕不已。

她们羡慕的不是高媛,而是柴婆,觉得她找了个难得的好儿媳妇。

有一个被婆婆称为三嫂的妇女最是羡慕,从几个人的谈话中得知,这位三大娘家里的两个女儿已经出嫁,剩下的三个儿子,还一个娶妻的都还没有呢。高媛极少参与她们之间的交谈,只是一边听着一边挖自己的野菜,从她们的谈话中获悉不少信息。

哪家生了个孙女被扔到了山上啊,哪家养不起孩子把七八岁的丫头卖给了人牙子得了一贯钱啊,还有谁家的儿子娶媳妇送了人家多少彩礼啊,甚至谁家昨天吃了一顿肉都能成为她们的话题。

就知道在这里,哪户人家都没有隐私可言。高媛一边听着,一边为那些被家人放弃的女孩子悲哀。最悲哀的是,这些同为女性的人,对这样的事情已是司空见惯,对于把自家女孩子抛弃了的人家,居然一句指责的话都没有,顶多叹息一下那些女孩子的命不好罢了。对于那些被卖掉的,就连这样的叹息都没有了,反而羡慕不已,说是离了穷窝,再也不怕吃苦受穷了,实例参照村里地主家的丫头。

地主家的儿子在外做官,却是个极孝顺的。家里父母不愿意背井离乡,他就买了田地,盖了大屋,还买了丫头仆人来伺候父母,还提拔了家族里的人到外头去,偶尔衣锦还乡,惹得全村人艳羡不已。就连他们的村长,也就是他们时家的族长,见了人家的面也是唯唯诺诺直不起腰来。

高媛知道了,这个村叫时家村,是个杂姓村子。因为地主姓时,时家的人在村里便占据了社会地位的顶端,其他的姓氏就沦为了人家的佃户,彻底成为了社会最底层。

看来就是在一个小小的村子里,仍是等级分明,果然是森严的封建等级社会。就这么一个大多数人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社会,皇帝老子居然还有脸起个“大康”的年号,脸皮真是够厚的。想她前世一介小民,比起周围人家来说算是日子难过的,也从来没有为了食物而犯过难。就这样,国家还说我们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那些日子不好过的要进行各种扶贫……

还是社会主义好啊!高媛深深地怀念着自己伟大的祖国。人家是说不出国不知道自己国家好,她是不到封建社会不知道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只是可惜,她是回不去的了。

停!她及时制止了自己的怀念,已经无法回头了,她还是面向当下吧。否则继续这么自怨自艾下去,非得把自己折腾疯了不可。

已婚中年妇女们的话题,已经转移到了某家夫妻晚间的运动上去,她不想听这样的话题,提起装满了野菜的篮子对婆婆说道:“娘,我先回去了,把小二也带回去吧。”

柴婆点头答道:“甚好,你且回去吧,伐北也该醒了。”

高媛挎着篮子,抱着小二往回走,耳朵边还传来某位大娘的高嗓门。

“对啊,你家孙子都有名字了,怎么小二郎还没起名字呢?”

柴婆就回答:“不着急,反正他大哥叫文远,到时候顺下来就是了。”

那,小二以后的大名就叫“文近”了?高媛低头看着正努力往她怀里拱的小二,莫名觉得这孩子可怜,起个名字都这么随意。

小二哪里知道自家嫂子正在为自己将来的名字感伤,只管嗷嗷地叫着扯她的衣襟,嫂子我饿了啊,你怎么还不给我喂奶呢?

高媛握住他的小手不让他扯:“小二乖,到家再吃啊。”

她的声音不大,却被耳尖的某位妇女听到了,好奇地问柴婆:“你家小二吃他嫂子的奶?”

柴婆叹了口气:“生他的时候岁数大了,不过几个月就没了奶水,只好吃他嫂子的。”语气里带着股不好察觉的自豪。

果然大家就开始了新一轮的羡慕嫉妒恨,能把小叔子当成儿子喂养的,不是一般的好嫂子啊。

高媛不知道自己的名声在婆婆有意无意的宣传中好了起来,她有许多事情要做,顾不得那些。可她没想到,她不愿意和村里那些粗妇打交道,人家却觉得她是个好的,竟然主动找上门来。

原来是村里地主要过六十岁的大寿,请了无数客人,据说就连县太爷都会上门拜寿,家里开了流水席,人手不足,需要从佃户里找些人去补上。

身为人家的佃户,柴家至少要出一个人去帮忙。也不白帮忙,一天给五文钱的工钱不说,还管饭。

鉴于柴家婆媳和睦,大儿子还出去随了军,算是佃户中比较不错的人家,地主家的管家就仁慈地给了他们家两个出工的名额。

柴公作为男子,是一定要去的,请客吃饭的时候有太多粗活,女人干不了,只能壮年男丁顶上。剩下的那个,是要到厨房去打杂的。

柴婆很主动地把这个名额让给了高媛,她盘算得很好,儿媳妇吃的多,而且她一个人吃饭,就等于三个人吃,太划算也没有了。

不仅如此,见儿媳妇稍有犹豫,她还提出来自己会看好孩子。高媛中间回不回来都没关系,她会熬了米粥给孙子喝的。

高媛很疑惑地问:“娘,咱们家还有米吗?”

柴婆有点儿心虚:“有啊,我这不是没奶吗?给小二的。”

高媛的脸上很平静,一点儿受委屈的样子都没有,反而跟她说:“那你别熬太稠,稀稀的米汤就够伐北喝的了,把粥留给小二。”

这儿媳妇多懂事,柴婆就高兴的一挥手:“这个我自然知道,你且放心去你的。到那儿多吃些肉,时老太爷过大寿呢,肯定少不了肉。你别傻乎乎地净吃菜知道吗?”

高媛点头:“嗯,娘你放心,我定多吃肉少吃菜。”

到了人家请客那天,高媛早早地喂饱了俩孩子,自己就喝了半碗稀玉米粥,几乎是空着肚子去了时老太爷家。

她是不能到正门去的,只转到偏门,那里已经有了几个年轻的妇人,全都是时家的佃户,高媛就认得其中的一个,是曾经跟着她家的婆婆一起出去挖野菜的。

那位妇人是个极爽朗的人,见她来了,直接招呼道:“柴大家的。”

她就招呼回去:“张二嫂。”

张二嫂是个健谈的性子,知道她自从嫁进柴家之后很快就有孕,还没生孩子男人就被拉去随了军,孩子现在还小不怎么出门,就知道她认识的人有限,拉着她跟别人认识。

这个是刘三嫂,家里的男人也和柴大一样出去随军了;这个是王大嫂,娘家有个嫂子在时老太爷家当粗使婆子,一个月有两百文的工钱,家境着实富裕;还有那个是高大嫂,家里有一个一岁多的小子,跟你们家小二就差了一个月的生日。面面俱到,个个如数家珍。

高媛就一个一个地叫过去,这些人的排行都是按照自家男人的年龄顺序排的,虽不是同姓,可一个村子住着,就连祖宗八代的事情都知道,男人的年龄更不在话下。高媛作为一个孩子不过两个多月的年轻妇人,男人的年龄是最小的,便成了别人嘴里的“柴大家的”。

好吧,全都没有自己的名字,这个村里所有的女性,都没有自己的名字。就连姓氏也极少用到,据说她们用到自己姓氏的时候就两次,一次是成亲换帖子的时候,一次就是死亡之后被子孙写在招魂幡上。农户们都不识字,也就没有什么家谱,也就没有了成亲之后上家谱的事情。还是因为他们不识字,也就没有什么牌位,更没有父母坟墓前的墓碑。穷人们买不起棺材,也就是一领草席而已,一抔黄土掩埋之后,儿孙们凭借着记忆去找到正确的位置。过了几代之后,也就堙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变成了无人知道主人的孤坟。土坟慢慢地在风吹雨打中矮了下去,最终变成平地,被后来的人重新挖了个坑埋进新去世的人。身体化为肥料滋养了野草,灵魂不知道去了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