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柳下惠

柳下惠(原名展获,别称和圣,前720年-前621年),字禽,一字季,鲁国柳下邑(今属山东省济南市孝直镇展洼村)人,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是中国柳姓的得姓始祖。

柳下惠与坐怀不乱能够联系到一起,始于两个传说。其一: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门,有一个没有住处的妇女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于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这个故事编的很逼真,好像有人在一旁看着似的。不用说在古代,就是当今社会。当着外人的面,把一个陌生女子抱在怀里,还待了整整一夜,有这种可能吗?当时的柳下惠只有26岁,并没有到更年期。就算他意志坚定,可生理反应总会是有的,怎么可能会不乱?其实,柳下惠最佳做法是把自己的袍子让给女子穿,然后,自己趴在地上做俯卧撑取暖。还有个传说变成了在夏天。是这么说的:某年夏天,柳下惠外出访友,途遇大雨,直奔郊外古庙暂避,但一踏进门槛,见一裸体女子正在里面拧衣,他急忙退出,立于古槐之下,任其暴雨浇注。庙内妇女发觉,躲在门后,非常害怕,一直到雨停了,柳下惠也没有进入破庙。此事被女子传出去,就有“柳下惠坐槐不乱”之美名。后来,传来传去,就变成了柳下惠坐怀不乱。第二个故事还是有可能的,柳下惠坐槐不乱,还是能够实现的。坐怀不乱几乎是不可能滴!

柳下惠孔子一直推崇的一位道德模范,素来被尊称为“和圣”。尤其是他“坐怀不乱”的典故,已经成为了千古美谈,正因为这个典故,柳下惠也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每当一个人想要形容男子作风正派之时,脑海中浮现的多半是“坐怀不乱”这个成语。孔子、孟子都对坐怀不乱的柳下惠赞誉有加,据说他才是真正称得上是君子的人。然而,作为俗人,许多人不禁怀疑:柳下惠“坐怀不乱”真有其事吗?

人们最常听闻的“坐怀不乱”故事,大概情节是这样的:春秋时期柳下惠在郭门住宿,在一个极为寒冷的冬夜,有一个找不到住处的女子,前来柳下惠的住宿求助;他接待了这位女子之后,看到女子在寒夜中冻得瑟瑟发抖,唯恐她熬不过这寒冷冬夜,便解开自己的衣裳,让女子坐在自己怀中为她取暖;他们二人同坐了一夜,可是柳下惠却丝毫没有逾矩的行为,此后人们就用“坐怀不乱”这个成语来赞美君子美德,这样的柳下惠也备受后人推崇。

然而考述柳下惠的事迹却发现,他的这个经典故事,却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在众多的古籍中,都找不到与这个故事有关的记载。虽说在《荀子》、《吕氏春秋》中曾提到过这个故事,但是与后世传颂的故事出入较大,真实性更是有待考证。

《荀子》这部古书中的原话是这样记载的:“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这个故事中“后人”并没有明确指出性别,更何况,两人“同衣”究竟是穿同一件衣服,又或者是所穿衣服相同,没有明确的解释。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模糊不清的记载,后人对于这个典故没有办法店名真伪,到了元朝时期,他的这个故事,就逐渐演变成了人们口中所说的“坐怀不乱”。元朝时期,《纯正蒙求》一书中,才开始记载了前文中提到的那个故事;到了元末明初以及后世所流传的版本,基本都是依照元朝初年的这个故事演变而成的。

因为距离事情真相太过久远,人们早已经无法追寻柳下惠坐怀不乱是否真有其事。而且随着故事的定型,柳下惠的故事被逐渐细节化,甚至还引用进了风月小说中,这才让他正人君子的形象在民间流传更广。

也从这时起,柳下惠的形象开始变得世俗化,贴近人们的生活,而非是孔子、孟子等人口中的高高在上的圣人。因此,当他的这个故事被逐渐完善的时候,才会有和他同衣而座的陌生女子,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形象和故事,更多的,其实是后人的杜撰和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