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集 冉闵杀胡
昔日被俘之将,翻作座上之客。
麻秋既降,遂劝苻洪:臣观天下之势,冉闵、石祗正相持对峙,中原之乱难以平定。殿下不如先取关中,待根基稳固,再东进以夺天下,则无有敢与殿下为敌者。
苻洪深以为然,仍使麻秋管领旧部,待如上宾。
永和六年三月,麻秋请苻洪赴宴,趁机在酒中下毒,欲毒死苻洪,吞其兵众。
苻洪回府,发现中毒,猜出是麻秋所为,急使子苻健将麻秋擒杀,一场政变消于无形。
苻洪毒发将死,临终前对苻健说道:我不入关者,以为可趁有生之年挥师东进,以定中原。今为麻秋所害,命也。平定中原非你兄弟所能,我死之后,你要率部迅速入关!
言讫而死,时年六十六岁。
镜头转换,赵都邺城。
赵主石鉴虽然得篡大位,但兵权尽归李农、冉闵二人,凡事不得自专。
石鉴为此坐立不安,乃密召乐平王石苞议道:闵、农二人欺朕太甚,庆赏刑律,皆非出自朕意。卿若能率部下讨此二贼,则必以其职,尽付与卿。
石苞领诺而出,引本部军马五百人,各持兵器,密于夜间来攻冉闵府第。冉闵闻变,使府内卫兵上墙拒敌,坚闭不出。
部将皆劝石苞:府门难破,何不纵火焚之
石苞却恐火势延及宫殿,危及皇帝,乃不用其计,攻之不克,引军而回。
石鉴连夜召将军孙伏都、刘铢入宫,说道:李农、冉闵猖獗,朕欲讨之,命石苞去攻冉闵,不料其无能失机,反为冉闵有备。卿等若怀忠义之心,宜戮力讨之,为朕分忧。
二人奏道:臣等密结羯士三千,欲讨二贼久矣,只是未得圣旨,不敢私行。既陛下欲谫此跋扈之贼,臣二人愿为陛下拼力讨之!
于是辞帝出宫,率两千部众来攻冉闵、李农。
冉闵被石苞攻了半夜,已知是皇帝授意。闻报孙伏都、刘铢复引兵前来,于是漏夜召集部将军士,各令披挂伺候。
复请李农至府,与其商议:石鉴不思我二人拥立之功,反以怨报德,先使石苞来攻不克,复遣孙、刘二人攻我。我二人不能引而待毙,须先下手为强。奈我国中大半皆羌、胡、羯人,怎肯从我而反?公有何谋,可急教我。
李农:兵权尽在公手,谁敢不从?可遣偏将军王简领甲士五千,先围住皇宫,不令宫中一人出入,亦不令百官入朝;同时传檄下令城中诸军,说孙、刘二贼谋逆,我等奉旨只诛乱党,余人无预。今日之后,与朝廷同心者留,不同者各任所之。敕令守门之将任人自去,不得禁止,则诸军不明真相,岂肯为孙、刘二贼拼死效命?必皆出城躲避。诸军有愿从我者,则引而同讨石氏,然后尽诛羯族,明公自取鼎业,有何不可?
冉闵大喜,说道:将军之议,深合我心。待大事既成,定与明公富贵共之。
计议已定,便召王简诸汉族将士,将李农之策说之,令各领计而行。诸将早苦羯族暴虐久矣,闻欲杀羯胡,无不踊跃而去。
此时天色将明,孙伏都、刘铢带三千羯卒已至冉闵府宅,将要攻击。
冉闵下令大开府门,尽驱部众迎击。战至天明,三千羯士尽被驱杀,不留一人;孙伏都与刘铢二人亦被冉闵所杀。
孙、刘二人既死,王简遂率甲士兵围住邺宫,来擒石鉴。
石鉴见状不妙,奔至御龙观中不出。
冉闵令人悬食以给皇帝左右,传檄于城中军民:羯贼纵暴戕害百姓,今将尽行谫灭。国中军民,愿从我者留,不从者任其自行。宣令内外六夷,敢携持兵仗者斩。
檄文既下,方圆百里赵人尽皆入城,胡羯之族斩关逾城而出者不可胜数,拥门而出。
冉闵、李农知道胡人难为己用,遂率赵人随后驱杀。凡是胡、羯族人不分贵贱,无论男女老幼,尽皆斩之,旬日之间,伏尸二十余万。
其余屯守四方各镇羯胡,石闵亦传檄令,命各地汉人将帅驱兵杀之。至有汉民高鼻多须被滥杀者,又不止十余万人。
赵国大乱,消息迅速传至燕国。
慕容霸闻报,上书燕王慕容儁道:石虎穷凶极暴,为上天所弃,今余烬仅存,又自相鱼肉。中国倒悬,若我大军一振,则其势必投戈弃甲而走,此天赐之机也。
慕容儁:我国新遭大丧,若于此时出兵,恐不利于军。
慕容霸:难得而易失者,时机也。万一石氏复兴,或有豪杰据邺都以为资本,岂惟失此大利,亦且更为后患矣!
将军封奕、慕容根亦趁势奏道:夫用兵之道,敌强则用智,敌弱则用势。今中国之民困于石氏之乱,人人咸思易主,以救汤火之灾,此千载一时,不可失也。我宣王以来,招贤养民,务农训兵,正俟今日。若复顾虑,岂天意未欲使海内平定,或大王不欲取天下耶?所谓天赐不受,反遭其咎,惟陛下酌之。
慕容儁意决,乃以慕容恪、慕容评、阳骛为三辅将军,慕容霸为前军都督,选举国精兵二十五万,讲武戒严,为进取之计。复遣使分至凉州及建康,约会共同击赵。
西平公张重华览燕王檄文,回书从之;东晋朝廷却公议不止,久无回音。
三国间信使往来,早被谍报探知,报到邺都。冉闵闻此,不由勃然大怒,不待西凉及东晋发动,遂早举兵五万,先来伐燕。
慕容儁亲领大军二十万,南下相迎。
两军遇于凌水河畔,冉闵骑大宛马,持双刃长矛,奋勇当先,亲突敌阵。赵国汉族军将无不以一当十,随后冲杀。
连战数阵,鲜卑燕军大败,二十万大军如同冰销瓦解。
此战惊天泣地,擒斩燕军七万余人,斩上将首三十余级,焚烧粮台二十万斛,夺鲜卑北燕郡县大小二十八城。经由此战,冉闵威震中原,天下闻名。
冉闵后挟胜利之势突袭各路胡军,又连续六次大战。
首战以精骑三千夜破匈奴军营,追逐百里,斩首三万;再战以五千汉骑大破胡骑七万;三战以汉军七万加四万乞活义军,破众胡联军三十余万;四战先败后胜,斩胡首四万;五战以汉军六万,几乎全歼羌氐联军十余万;六战以两千汉骑,将远来胡军七万击溃。
数番大战,打出汉家铁骑威风,各地汉人纷起响应,史载“无月不战,互为相攻”。
永和六年,庚戌,闰正月。
冉闵欲彻底消除石氏遗迹,假托以谶文中有“继赵李”字样为辞,更国号为卫,易姓为李氏,实行大赦,改年号为青龙。
赵室公卿、大臣一致反对,时闻新兴王石祗镇守襄国,皆出奔襄国,归依石祗。
又有赵将张沈、张贺度等各拥众数万,亦皆别屯他营,不服冉闵管领。
汝阴王石琨听闻冉闵幽禁其主石鉴,遂约集张举、王朗旧将,率七万士众攻打邺城。冉闵不以为意,仅带领千余骑兵,列阵于城北抵之。
两军阵角未稳,冉闵即手执两刃矛,飞驰冲入敌方军阵,横冲直撞而攻。
只见双刃矛起处,对手无不应刃而败,或死或伤,绝无幸免。冉闵斩杀首级三千,石琨大败而走,离城五十里下寨,与张举、王朗等相互埋怨。
当时石鉴被王间囚禁于御龙观,闻说汝阴王兵至,遂使心腹内监微服而出,潜至张沈军营,将张沈引入观中,君臣相见。
石鉴泣道:卿乃社稷之臣,尝受先帝重用。今冉闵囚孤于此,只恐卿等不服,故未敢辄行杀害。今闻汝阴王率众来讨,冉闵引军出城相迎,城内空虚。卿若能于此时灭邪返正,引本部兵救朕出于罗网,朕誓与卿等子孙,共享荣华富贵。
张沈再拜奏道:臣早欲诛此贼,只恨不得其便。今彼出城拒敌未回,臣即点齐本部军马,明日平旦关闭城门,先剿绝其党羽,后出城擒获冉闵,以报陛下知遇大恩。
于是辞帝而出,亲往石渎大营,请张贺度密议。
不料石鉴身旁内侍乃有冉闵眼线,急将此事报于司空李农,李农又令人出城报与冉闵。冉闵大惊,急率军回城,与李农商议对策,当夜安排已定。
次日一早,冉闵引卫兵直入御龙观,先废石鉴赵王之位,其后杀之。一不做,二不休,又杀石虎三十八孙,尽灭石氏一族。
当时百官皆惊,士民骇异。
司徒申钟、司空郎阗见此,聚集朝臣四十八人,联名上尊号于冉闵,愿拥立为帝。冉闵不敢承此大位,复推让与李农,李农亦固辞不受。
冉闵即谓众官:李公不肯受禅,则某有一言,诸众论之。我等皆乃晋臣,请与公等分割诸郡,各以部兵镇守,共俟迎接晋天子还都洛阳,公等以为如何?
尚书胡睦出班谏道:陛下圣德,宜应天命,早登大位。晋司马氏今已衰微,远窜江表,岂能总驭天下英雄,混一四海耶!
石闵赞道:公可谓识玄机而知天命者也。
于是不再推托,当场答允承继天子大位。于是李农、胡睦等拥立冉闵登基为帝,国号大魏,史称冉魏,改元永兴元年。
冉闵登位,敕令天下,宣布恢复自身原本冉姓,追尊祖父冉隆为元皇帝,父冉瞻为烈祖高皇帝,尊母王氏为皇太后,立妻董氏为皇后,子冉智为皇太子,又封诸子冉胤、冉明、冉裕为王。以李农为太宰、兼任太尉、录尚书事,封齐王,诸子皆封为县公。文官武将进三等官位,封爵各有等级,俱安其位。
后赵国始建于石勒,自晋大兴二年僭践帝位,历二主四子,凡三十一年,至此国灭。
石祗扎营于邺都城外五十里,闻说皇帝石鉴已死,便急引兵还于襄国,亦僭位称帝。
因改元永宁,以姚弋仲为右丞相;因其子姚襄雄略多才,诏使为骠骑大将军。又遣使传诏关中,拜苻健为镇南大将军。
各羯、羌、夷、狄诸胡郡守闻之,皆纷纷响应石祗。
冉闵闻之,恐诸胡前来报仇,自己寡不敌众;又见赵地士民不附,便迁怒太宰李农,说其不能抚众,下令诛之,及其三子俱死。
既杀李农父子,又恐群臣不服,更杀尚书令王谟、侍中王衍、中常侍严震、赵升等人。
既而遣使持李农首级到长江北岸,传檄东晋各郡:胡人叛逆,扰乱中原,我已尽灭之。朝廷若能共伐羯羌胡虏,可派军队前来,共谋恢复中原大计。
东晋朝廷诏令公议,众臣皆谓莫辨真伪,遂又久无答覆,不予回应。
时有南蛮校尉桑坦欲起兵应之,却被庐江太守袁真攻打拘捕,尽迁合肥百姓而返。
燕王慕容儁欲报前番凌水河兵败之仇,乃与慕容霸、慕容舆率二十万大军,分兵三路南征后赵,从卢龙出发,到达无终。
后赵幽州刺史王午弃城而逃,留下部将王他守卫蓟城。
慕容儁攻陷蓟城,杀死王他,并欲悉坑赵卒。
慕容霸谏道:大王且慢,坑降不吉。因赵王暴虐,大王方兴兵伐之,以拯万民于涂炭,而抚有中州之地。今方始得蓟州,便欲悉坑其众,恐不可以为王师先声,更非王霸之道也。
燕王遂从其谏,命将都城迁徙于蓟城。
又进攻鲁口,但受赵将鹿勃偷袭兵败,因而退还蓟城。同年八月,代郡人赵榼率三百余家叛燕附赵。
燕王遂将广宁、上谷二郡民众迁至徐无,又将代郡之民徙于凡城。又攻取冀州章武、河间等地,以赵将贾坚为乐陵太守。中州士女相继而至,燕王皆纳而抚之。
慕容儁又催军至范阳,赵兵拥太守李产开门迎燕军入城,范阳令长皆降燕军。
燕王准纳其降,悉置幽州郡县守宰,乃引兵还于蓟州。
当时赵将王朗引兵驻守长安,闻冉闵弑帝自立,于是率众离开长安,东赴洛阳。
部下行军司马杜洪留守长安,待主将一走,后便据城而反,遥奉晋室正朔,自称征北将军,河西夷夏之众皆应从之。
苻健闻王朗东去,遂自称征西大将军,大聚诸将,举国之众而西。
乃使鱼遵为先锋,引兵五千先发,搭建浮桥以济孟津。又遣弟辅国将军苻雄率众五千自潼关而入,兄子苻菁率众七千自轵关而入。
临别之时,苻健对苻菁嘱道:卿此去若不能获胜,则你死于河北,我死于河南,今生不复再见。若得成功入关,卿可渡河焚桥以据,我自率大军与苻雄并进,来与你合兵共进。
苻菁领命拜别,引众而去,苻健亦起大兵随行。
鱼遵奉秦主之命,引先锋部队西进,率众伐木起造各处津口浮桥。苻雄引五千兵随后渡河,一举打破潼关。
杜洪闻苻雄自潼关而来,因无防备惊慌失措,急使张先领五千军前来迎战。
两军会于潼关之北,张先失其地利,一触即败,走还长安。杜洪大惧,分兵固守长安,不敢复出。
此时苻菁引兵忽自轵关而入,趋至长安,兵临城下,苻健亦自潼关西进。长安城内大哗,杜洪部众及羌、氐部酋长多弃杜洪,越城以降苻菁。
冬十月,苻健大军长驱直入,遂得长安,派人至建康献捷,与晋将桓温修好,约为互应。胡汉百姓闻之,纷纷来归。
次年正月,苻健在长安即天王位,称大单于,建国号秦,建元皇始,史称前秦。追尊父苻洪为武惠皇帝,庙号太祖;立妻强氏为天王后,子苻苌为太子,余子进爵为公。苻雄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封东海公;苻菁为卫大将军、平昌公;雷弱儿、毛贵、姜伯周皆有封拜。
镜头转换,按下前秦,再说冉魏。
冉闵虽得邺城,但因有石祗在襄国虎视眈眈,后赵旧将未附,各拥兵自守;又闻大将王朗东来,晋室又无联合北伐之意,于是四处受敌,坐卧不安。
便欲与燕国修好,遂遣主薄参军常炜为使,前往蓟州往拜燕王慕容儁,求请结盟。
慕容儁将常炜请至阙下,令记室封裕质问:冉闵乃石氏养子,才能平庸,负恩篡位行逆,有何祥瑞应兆,而越礼妄称帝号?
常炜答道:上天欲兴帝王,其深奥之理各不相同。若论其祥瑞,三王时为狼乌,汉魏时为麟龙。我主顺应天命主宰一国,能无祥瑞乎!若说以兵杀伐,亦乃贤主重典,商汤放逐夏桀、周武讨伐商纣,孔子赞之。蛮胡残暴作乱,屠宰百姓,我主拔剑灭之,百姓得解倒悬之危,可谓功高苍天,勋同高祖。今恭顺天命,复有何不可?
封裕说道:石祗去岁派张举来求我燕国往救,并说传国玺在于襄国,其语果实否?又闻冉闵为己铸像不成,则岂可自称顺承天命?
常炜答道:我主顺民以伐羯胡,邺地几无所遗,宫中宝物尽失,传国玺何由而至襄国?此不过石祗求救托辞而已,又何取信于智者!玺在我主手中,但若因我一语,亦无所凭。我主今握符瑞滪祭上帝以告天神,掌四海大业于身,公等何虑!铸像之事,臣未所欲闻。
慕容儁既已坚信张举之语,见常炜矢口否认冉闵铸像不成之事,巧舌如簧,于是愠怒。令在殿外积薪举火,使武士牵常炜至薪,命封裕威吓:若不实语,便当焚公。
常炜神色自若,慷慨直言:臣自成年时起,便不曾对人施以诈语,况对千乘之主耶!以巧诈荒言救垂死之人,亦为使臣者不予也。若因直言而遭杀戮,死得其所。请加添柴薪增其火势,使某能够速死,便乃是君王恩惠。
说罢,从容登薪赴火。
慕容儁急令止之,说道:古者双方仇敌,亦不斩来使,巧于舌辩,亦为人臣者常事。似先生之辩才无双,可谓不辱于其国焉。
于是下令释放常炜,但终究拒结冉魏之盟。
便在常炜出使燕国之时,冉魏已经四面楚歌,危如垒卵。
故赵将军张贺度因闻冉闵杀害太宰李农,会兵于昌城,将攻邺都。赵主石祗亦派相国石琨领十万士众,进兵据守邯郸。镇南将军刘国从繁阳前来,亦与石琨会合。
冉闵乃集全国之兵二十万,先于邯郸大败石琨,杀死数以万计,石琨败逃冀州。
刘国退驻繁阳,与张贺度、段勤、靳豚在昌城会合,将欲复攻邺城。
冉闵遂遣尚书左仆射刘群任行台都督,又命部将王泰、崔通、周成等率十二万步骑,宿营黄城,自统精兵八万以为后继,出城来战。
两军会于苍亭,展开激战。
张贺度等兵少,又不敌冉兵勇武,于是一战大败,死者达两万八千人,余众皆溃。
靳豚被魏将追击,斩杀于阴安,冉闵悉虏靳豚士众,整军而归。
经此两战,冉闵俘获甚众,便拥戎卒三十余万,旌旗钟鼓绵延百余里。即使后赵石氏鼎盛时期,亦无此般威势。
冉闵自苍亭回到邺宫,行饮至之礼,整顿核定九流,依据才能授予职任,儒学后人多得显赫官职。一时境内安宁和顺,可比魏、晋之初繁盛。
冉闵闻故晋陇西人散骑常侍辛谧大贤,遂遣使持节备厚礼以往,征为太常侍。
辛谧固辞不就,因修回书于魏帝:某闻物极则反,致至则危。今苍亭一战,君王大功已成。宜因兹大捷归附晋室,去篡逆反叛之名,得许由、伯夷之廉,兼享松、柏之寿。
冉闵观书笑道:这也是个痴汉。岂有放弃称孤道寡,而甘为人臣者哉!
辛谧闻说魏帝不从其奏,恐再遣人来逼令就职,于是绝食数日而卒。
冉闵见辛谧不至,也不为意,自领十万步骑前往襄国,攻打赵主石祗;命子太原王冉胤为大单于、骠骑大将军,将千名降胡配其麾下。
因率众攻打襄国,百日不克,乃挖地道、垒土山,并建房屋、翻地耕作,以为长计。
石祗被困城内,里无粮草外无救兵,不由大为恐惧。
乃与群臣计议,自除帝号,复称赵王,遣使到燕王慕容儁、秦王姚弋仲处请求援军。
两处皆恨冉闵杀胡之令,见书便应。姚弋仲遣子姚襄率三万八千骑兵,自滆头前来;慕容儁派将军悦绾领三万甲卒,自龙城赶到。
适逢汝阴王石琨自冀州前来援救襄国,三方合兵,共计劲卒十余万。
冉闵闻报三路大军齐至,即遣车骑将军胡睦抵挡姚襄,将军孙威防守石琨。双方激战,两路魏军皆被敌方打败,士卒几乎消灭尽净,胡睦、孙威单枪匹马逃回。
石琨等既获全胜,于是率部追击,兵至襄国城下,三面下寨,围拢冉魏大营。
冉闵大怒,打算亲自出兵进击。
卫将军王泰谏道:臣闻陷于困境者顽,并寄望于外援。今襄国未下,而敌国强兵四集,欲诱我出战,以便腹背夹击;我应固垒不出,静观态势而行,以挫其计。今陛下亲自临战,一旦失计,则宏业尽丧,前功尽弃。请陛下谨慎勿出,臣请率诸将为陛下当之。
冉闵欲从其谏,道士法饶进言:今太白星行经昴宿,当杀胡王,一战而胜,良机莫失。
冉闵与当初石虎相似,勇而无谋,且又最信神佛星占。闻此大喜,于是攘衣登帐高呼:我出战之意已决,若复有谏者诛之!
于是下令吹角击鼓,集合全部士众出战。
姚襄、石琨合兵来攻,三下里交锋大战,未分胜负。战至午时,忽见一彪军大鼓而至,却是悦绾引燕国精骑而来,突袭魏兵阵后。
悦绾见冉闵兵众,于是下令每隔数里疏布骑卒,使马尾曳柴扬尘,以惊魏兵。
魏兵远望后面尘头大起,果然疑有伏兵,惶惧欲退。
姚襄、石琨见魏军人心浮动,于是挥军大击;襄国城内石祗见救兵到至,亦大开城门,复引守城之众猛攻魏军。
魏军大败,冉闵只与十余骑杀透重围,走还邺城。
冉胤麾下胡人栗特康等诸将见此,一齐临阵倒戈,收捕冉胤及左仆射刘琦,送至赵军大营,以为晋见之礼。石祗二话不说,令将冉胤等人全都斩杀。
冉魏兵将因此战而死者共十余万人,司空石璞、尚书令徐机、车骑将军胡睦、侍中李琳、中书监卢谌、少府王郁、尚书刘钦、刘休等诸将士人尽皆死于此役。
可谓朝中人空物绝,再无生气。
大战过后,赵地贼盗蜂拥而起,司、冀二州饥荒严重,人争相食。
自石虎末年起,冉闵已将仓库积储散发净尽,以树立恩德。此时与羌胡连年作战,无一月而不交锋,更是军力疲弊,粮饷断绝。
青、雍、幽、荆各州赤地千里,各地徙民及诸氐、羌、胡、蛮共数百余万人自此流离失所,无处投奔,只得各自携儿带女,辗转归回本土。
流民在路上相遇,则互相杀害劫掠;兼因饥饿、疾病死亡,能还家乡者十之二三。
中原一片混乱,再无人从事农耕。
冉闵至此懊悔不迭,遂诛杀法饶父子,肢解其尸,追赠韦謏为大司徒。
石祗大胜,于是厚礼遣送燕、秦援兵回国。自与汝阴王石琨把守襄城,另派刘显为将,率领七万士众前往攻打邺城。
当时冉闵潜还邺城,无人知晓,内外议论纷纷,都以为冉闵已死。
射声校尉张艾劝冉闵亲出郊祀,以安众心,冉闵听从其议行之,讹传止息。
郊祭已毕还于邺宫,门将入报:赵将刘显大军已到明光宫,距邺城只有二十三里。
冉闵恐惧,命召卫将军王泰商议。
王泰恨其不听己谋,以患疮不愈而辞。冉闵亲临探望,王泰执意称病不起。
冉闵大怒返宫,对左右道:巴奴,我岂要你救命哉!今先灭群胡,后斩王泰。
于是悉其部众,出屯城外;又分兵五千,对儿子冉明说道:你带领此五千精兵,埋伏于五十里外谷中。敌兵来时尽管放过,休要与其交锋,亦不可使其发觉;只待刘显兵退之时,却引兵出谷截杀,断其退路。
冉明领命,心怀狐疑引兵而去。
刘显引兵七万来攻邺城,自以为冉魏经过襄国一战,再无兵力抵抗,故此全不以为意。当下引军长驱而进,直至邺城外十里列阵扎营,亦不派出细作侦探地理敌情。
魏兵见赵军近城列阵,皆有惧色。
冉闵下令擂鼓聚将,言道:今刘显远来,士卒疲惫,必先令传食。我虽兵少,但以逸待劳,待其就食之时突入其营攻之,则必获全胜,一雪前耻。
众将闻言,面面相觑,似信不信。
冉闵怒道:我为天子尚且不惧,尔等又何惜此命哉!
诸将闻听,并皆踊跃称善,由此士气大振。于是冉闵命令扬声擂鼓,耀武出兵而击。
刘显果然未作防备,正令军士从容扎营,复又传餐,待饱食战饭出营列阵。
不料敌骑竟轰天震地而来,便如群虎下山,趟进羊群,赵军一触即溃,根本不值一击,返身便逃。刘显大败,急引军还走。
未出三十里远,山谷中伏兵大起,被冉明率五千铁甲军复大杀一阵,血流成河。
刘显亡魂皆冒,急引残军落荒而走,复被冉闵引军追击到阳平,斩首三万余级。刘显前无去路,后有追兵,于是畏惧如死,急遣使至于冉闵大营,请求投降。
冉闵不允,促其决战。
刘显复遣使回,请求杀赵王石祗以自效,冉闵因深恨石祗,于是从之,顿师而返。
冉闵返归邺城,下令调回前面谷中伏兵,放刘显引败兵回归襄国。冉明奉令回军,一路上与众将说起父王用兵,皆曰颇似蜀汉武侯诸葛孔明,有鬼神莫测之机,世人不能预知。
冉闵班师返都,下令犒赏有功诸将,大宴群臣。
适逢有人禀报王泰招集秦人,将逃往关中,今已率众走出西门。冉闵大怒,复令冉明引军追而擒之,诛杀王泰,灭其三族。
刘显得脱,惊魂未定,以为冉闵必有神助,非是凡人之类。
便引败军回至襄国,果然袭杀赵王石祗及其太宰赵鹿等十余人,将石祗首级传送邺城。又送子为质至邺,请求冉闵保全生命。
冉闵见到石祗首级,恼恨皆消,便如当年霸王项羽一般,大发妇人之仁,便令刘显统领石祗部众,不再追究;下令在市衢大路焚烧石祗首级,引群臣观罢回宫。
赵国骠骑将军石宁闻说刘显弑帝自代,归降冉魏,遂率部众逃往柏人。兖州刺史刘启,则举鄄城之众归顺东晋。
探马报来,冉闵竟皆置之不理。
是年七月,刘显自以为军威复振,又率士众前来攻打邺城,欲雪前番败降之耻。
冉闵复又设计击败刘显,但因兵少不敢穷追,再次纵之而去。
刘显虽然败归襄国,但知冉魏军力甚弱,不如昔日之盛,遂自称皇帝,仍用赵国旧称。
八月,徐州刺史周成、兖州刺史魏统、豫州牧冉遇、荆州刺史乐弘,举城归顺东晋。平南将军高崇、征虏将军吕护拘捕洛州刺史郑系,亦携三河归顺东晋。
至此冉魏国之徐、兖、荆、洛诸州皆归于东晋,只余邺都及中山,形如孤舟。
字幕:永和七年,燕兵复来,兵戈再起。
燕王慕容儁大发举国之兵南下,兵分两路,遣慕容恪攻中山,慕容评攻鲁口。
慕容恪兵至唐城,冉闵部将白同与中山太守侯龛坚守,攻不能克。慕容评击南安,魏将郑生败亡,侯龛越城以降,遂克中山,擒杀白同。
冉魏章武太守贾坚率郡兵在高城截击慕容评,却被慕容评擒获,折损三千余人。
丁零族翟鼠及冉闵部将刘准率部投降,慕容儁封翟鼠为归义王,任刘准为左司马。
慕容恪既得中山,迁其将帅土豪数千家至于荆城,余皆安堵如故,与民秋毫无犯。
镜头转换,按下燕赵,复说辽西。
段辽部自被前燕慕容皝所败之后,段辽弟段兰投奔宇文部。宇文逸豆归因惧后赵来伐,当即将段兰执送赵国。石虎即杀段兰,命其所部五千人屯守令支。
段龛代领段兰余众,却自率部南徙,进据广固,自称齐王。
永和七年初,段龛向晋廷请以青州内附,晋即封其为镇北将军、齐公。
征西大将军桓温闻后赵政权支解,中原诸郡皆举城以归晋室,今见段龛举青州内附,以为天赐良机,于是上疏朝廷,请求北伐。
朝廷前因褚裒兵败怀惧,褚太后命群臣公议,久而不决。
桓温早知朝中群臣苟安已久,并不等朝廷回复,引军辄行,率五万大军顺流而下,至武昌而止。朝廷为此惊恐不安,殷浩并打算辞官避让。
会稽王司马昱遂亲自寄书给桓温,极力劝阻,终使桓温率军还镇,返回荆州。
朝廷又拜桓温为太尉,被桓温拒辞。桓温见如此良机,朝廷屡次不从自己北伐之请,犹感奇异,于是使人入朝探听,却是朝廷仗殷浩制衡于己,恐自己拥兵坐大。
桓温对诸将说道:某知殷浩深有德言,并具治国之才。如朝廷使其为令仆,则足以仪刑百揆,可谓称职。朝廷为制衡于我,反使其掌军事,实乃违用其才。以其抗我,某亦不惮,昔其为我发小,与我共骑竹马,每当我弃之不用,彼辄取来复骑,故知其必出我下。
诸将皆叹息不止,深以为恨。
于是桓温心灰意冷,上疏于天子:臣窃睹赵国自乱,欲乘其厥衅起兵伐之,由然下驻武昌,以待诏行,非有异为之心。皆乃为安社稷,复还故都,焉有外望?陛下既不委臣以任,则戎臣亦何敢攸往?领众还镇,以待罪耳,乞陛下见责。
穆帝得疏,复遣使降诏,温言晓谕大义,以安其心。
桓温拜受帝诏,亦只能望北长叹,无复他言。
画外音:后人读史,皆谓桓温乃是东晋权臣,怀有篡逆之心,其实不然。桓温以平灭川蜀大功,控长江中上游险要,制下十州,若要反时,何所不能,乃至武昌而返?反而既无废立之举,亦无诛杀大臣逆行,而是奉行臣节。只因东晋朝廷既无北伐之志,复又忌惮忠臣,以至于此。桓温不欲被奸臣害死,惟有学做权臣;此间无奈苦衷,看官不可不知。
中原诸镇见晋帝并无北伐迹象,亦各心灰意冷,各作割据打算。
永和八年,秦主苻健乃自称皇帝,定国号大秦,改元皇始,立苻苌为太子。苻健既为皇帝,以单于名号非天子宜领,于是将大单于称号赐封太子,使其兼领。
当时雍州刺史杜洪因兵败长安,与部将张琚占据陇东,屯于宜秋城。
杜洪因出身豪族而轻视张琚,为张琚所恨,遂与诸将谋杀杜洪,自代雍州刺史。
梁州刺史司马勋与杜洪相厚,于是假召张琚议事设宴,并于座上杀之。张琚弟逃至池阳,纠合兵力攻打司马勋,屡战不利,遂向司马勋求和,司马勋率军复返梁州。
东晋时虽收复成汉,但蜀地未稳,振威护军萧敬文复据涪城以叛。
桓温派部将邓遐与益州刺史周抚进剿,屡战不利,于是遣使令司马勋协助周抚伐之,终得平定萧敬文叛乱,蜀地得安。
永和八年,赵主刘显率众再攻常山,常山太守苏亥向冉闵告急。
冉闵恼恨刘显反复无常,闻报大怒,遂留蒋干等辅佐太子冉智守卫邺城,亲率八千骑兵解救常山。刘显大司马王宁以枣强而降,冉闵收其部众,击败刘显,追击直至襄国。
赵将曹伏驹打开城门接应,冉闵便进入襄国,诛杀刘显及其公卿以下百余人,复焚烧襄国宫室,迁徙其民于邺城。
赵领军将军范路带领千余士众,斩关出城逃往枋头。
汝阴王石琨闻刘显已死,恐独力不敌冉闵,乃引残众,来投东晋。(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