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炎帝四之草药

吃草治病并非人类独有。许多动物都有吃药治病的现象,说明早在人成其为人之前,人类的祖先就已经本能地积累了许多草药知识。原始农业兴起后,出于寻找更好的农作物种类的需要,人们在尝食植物的同时会更加注意了解植物的特性,不仅注意有毒没毒、可吃不可吃,更会注意了解不同植物种类、不同部位、不同器官的苦辣酸甜味道,以及寒温特性等,从而结合原有的草药知识形成医药概念,开始了医学探索。也就是说,医药概念是伴随着原始探索驯化植物为农作物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无意插柳柳成荫”式的发明。这应该就是神农氏发明医药的历史真相。

要大量种植农作物,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并驯化使之成为作物品种,比如稻、黍、稷、麦、菽五谷;其次要有农具,比如耒耜;三是要掌握农时。这些都需要长期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即使一个人终其一生也绝难做到。所以说,神农氏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时代。

在农业发展的早期,主要技术进步表现在驯化野生植物上,经过尝百草和试种,古人们初步确定了适合栽培的几种主要野草,野草种类因地区而不同,收获的种籽除一部分被食用外,人们会选择饱满的籽粒留作种子,这其实就是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过程,使得栽培植物和养殖动物与其野生原种的差异越来越大,而分别成为农作物和家畜。中国人非常重视留种工作,总是千方百计地保护作物种子,甚至有“饿死不吃种子”的说法。这一习俗更加有利于农作物品种的选育工作。可以推测,在神农氏中期,中国就已经基本培育出各主要农作物品种,即五谷。

农业书籍

与农业相关的部分著述(据严可均辑录《全上古三代文》:

《神农之禁》:春夏之所生,不伤不害。(《群书治要》《六韬·虎韬篇》引《神农之禁》)

《神农之数》:一谷不登,减一谷,谷之法什倍。二谷不登,减二谷,谷之法再什倍。

《神农之法》:丈夫丁壮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文子·上义》《淮南子·齐俗训》不耕不织上皆有「而」字。又《吕氏春秋·爱类》引《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织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

《神农之教》:有石城十仞,有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汉食货志》晁错引《神农之教》)

《神农占》:正月上朔,有风雨。三月谷贵,石五百钱。八月有三卯,旱,麦大善。无三卯,麦不善。凡虫食李,则黍贵。食枣,粟贵。食杏,麦贵。食荆,麻贵。食桑,丝贵。正月上朔日,风从东来,植禾善。从南来,植黍善。从北来,稚禾善。四月四日,风从东来,植豆善。西来,四日至七日,中豆善。七日至十日,稚豆善。十四日无风,不种豆。从冬至日到来年,满六十日,有大风雨折树木,麦大善。从平朔至食时,植麦善。至日中,中麦善。至日入,稚麦善。常以夏至後九十日可种。四月朔日,风从东来,从平明至辰时,植黍善。至日中,中黍善。至日入,稚黍善。月朔日入,清明蚕善。正月有甲子,籴初贵後贱。正月上辛,温者善,风寒者不好。(《开元占经》一百十一)

据《庄子·盗跖》记载:“神农之世,卧则民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据此而言,炎帝神农氏生活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吕氏春秋·爱类》又言:“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不绩者,则天下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织,所以见致民利也。”这说明炎帝神农氏时代又已出现“身亲耕,妻亲织”的家庭形式,这又是父系氏族社会产生的标志。根据以上记载,我们可以看出,炎帝神农氏时代是原始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时代,是人类社会文明初创的时代。根据考古发现,并按照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进行推断,这个时代距今6000年至5500年左右,早于黄帝轩辕氏时代数百年,而某些史书中所记载的炎帝、黄帝生活于同一个时代乃至黄帝降服炎帝的说法,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和历史发展规律的。

炎帝文化是传承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之源,是凝聚全世界炎黄子孙的民族之魂,更是激励华夏儿女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创新奉献的精神之光。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以各自的伟大历史功绩,均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受到普天下炎黄子孙的世代崇敬。

据《周易》《管子》等先秦文献的有关记载,以黄河流域,尤其是渭水流域为主,以及长江流域包括湖南多处发掘考证的距今七千至九千年的古文化遗存表明,炎帝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创始者。相传炎帝始种五谷以为民食,制作耒耜以利耕耘,遍尝百草以医民恙,治麻为布以御民寒,陶冶器物以储民用,削桐为琴为怡民情,日中为市以利民生,剡木为矢以安民居,重演八卦以探天象,后在南巡中为民治病采药,日遇七十毒而不辍,终因误尝断肠草而“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即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的鹿原陂。炎帝功昭日月,德泽后世。他所开创的原始农耕文明,使先民们改变了茹毛饮血、以渔猎和采集野果为全部生活来源的状态,开始走上创造性的社会,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绿色革命”。特别是世代流传的炎帝率领众先民鏖战洪荒的艰苦创业精神,自强不息的开拓创新精神,厚德载物的民族团结精神,更是中华民族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精神产生的源头和典范。

炎帝在神农时代开创了丰富多彩的原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由此而形成的炎帝文化与黄帝文化融合为炎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炎黄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不衰,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不息,为中国的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海内外炎黄子孙都有着对自己伟大民族和共同祖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炎黄文化已成为维系海内外炎黄子孙爱国情结的巨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