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上巳三
每年于春季上巳日在水边举行祭礼,洗濯去垢,消除不祥,叫祓禊。源于古代“除恶之祭”。
汉刘桢《鲁都赋》:“及其素秋二七,天汉指隅,民胥祓禊,国于水嬉。”《后汉书·礼仪志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南朝梁刘昭注:“蔡邕曰:《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自上及下,古有此礼。今三月上巳,祓禊于水滨,盖出于此。”唐张志和《上巳日忆江南禊事》诗:“黄河西绕郡城流,上巳应无祓禊游。”《辽史·王鼎传》:“适上巳,与同志祓禊水滨,酌酒赋诗。”清龚自珍《百字令》词:“珂佩晨闲,文章秋横,祓禊西山雨。”《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汉应劭《风俗通》:“禊者,洁也,故于水上盥洁之也。”汉张衡《南都赋》:“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轨齐轸,祓于阳滨。”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企羡》刘孝标注引晋王羲之《临河叙》:“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汉至唐代,赋咏极多,如东汉笃、《祓禊赋》、晋张协《洛禊赋》、隋卢思道《上巳禊饮诗》、唐沈佺期《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皆写此事。
巳,汉语一级字,读作sì或yǐ,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胎儿,也可能是一种求子之祭,引申指后嗣,借作十二地支的第六位,还可以表示十二生肖中的“蛇”和终止(即《说文解字》所谓的“巳也”)等。
巳,象形字。甲骨文中的“巳”字有两种字形,其第一种甲骨文字形是婴儿形状,演变出其第一种金文字形,与其像尚未成形婴儿的第二种甲骨文字形,演变出其第二种金文字形,由此演变出战国文字中的“巳”字和小篆中的“巳”字,其小篆字形经过隶书字形,后楷书写作“巳”。在字义上,“巳”字的本义是“胎儿”,也可能是“一种求子之祭,今作‘祀’”,引申指“后嗣”,后借作“十二地支的第六位,与天干搭配来纪年、月、日、时”,还可以表示“十二生肖中的‘蛇’”和“终止”等。
说文解字【第十四下】【巳部】巳,巳也。四月,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凡巳之属皆从巳。详里切。说文解字注【卷十四】【巳部】巳,巳也。段玉裁注:《律书》曰:“巳者,言万物之巳尽也。”《律历志》曰:“巳盛于巳。”《淮南·天文训》曰:“巳则生巳定也。”《释名》曰:“巳毕布巳也。”“辰巳”之“巳”既久用为“巳然”、“巳止”之“巳”,故即以“巳然”之“巳”释之。《序卦》传:“蒙者,蒙也;比者,比也;剥者,剥也。”《毛诗》传曰:“”虚,虚也。”自古训故有此例,即用本字,不叚(假)异字也。《小雅·斯干》笺云:“‘似’读为‘巳午’之‘巳’。巳续妣祖者,谓巳成其宫庙也。”此可见汉人“巳午”与“巳然”无二音,其义则异而同也。《广雅·释言》:“巳,也。”乃浅人所改。近大兴朱氏重刻汲古阁《说文》改为“己也”,殊误。四月,昜(阳)气巳出,阴气巳臧,段玉裁注:今藏字。万物见。段玉裁注:句。成彣(文)彰。段玉裁注:故曰巳也。故巳为它(蛇),象形。
段玉裁注:巳不可像也,故以蛇象之。蛇长而冤曲垂尾,其字像蛇,则象阳巳出阴巳藏矣。此六字一句读。巳者,蛇象也;?者,古文豕也。此近十二属之说而与《论衡·物势篇》义各不同。祥里切。段玉裁注:一部。凡巳之属皆从巳。
康熙字典【寅集中】【己部】巳《唐韵》:详里切,《集韵》、《韵会》:象齿切,《正韵》:详子切,并音似。《说文》:巳也。四月,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史记·律书》:巳者,言阳气之已尽也。《前汉·律历志》:振美于辰,已盛于巳。《释名》:已也,如出有所为,毕已复还而入也。《玉篇》:嗣也,起也。
《尔雅·释天》:太岁在巳曰“大荒落”。又《韵会》:上巳,节名。《韩诗章句》: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执兰招魂续魄,祓除不祥。《宋书·礼志》: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巳也。又《韵补》:古巳午之巳,亦读如已矣之已。《增韵》:阳气生于子,终于巳。巳者,终巳也,象阳气既极回复之形,故又为终巳字。今俗以有钩挑者为终已字,无钩挑者为辰巳字,是盖未知其义也。
辰,汉语一级字,读作chén,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蛰虫在惊蛰时苏醒后蠢蠢欲动的样子,引申指震动(即《说文解字》所谓的“震也”)。一说本义为蛤蜊制的农具。郭沫若认为星象与农事大有攸关,所以又“辰”指日、月、星的总称,还可以特指北辰和泛指众星,又可以特指二十八宿之一的心宿,也引申指日、月的交会点和日子等。
辰,象形字。在字形上,早期甲骨文中的“辰”字所像不明,对于中期甲骨文中的“辰”字和晚期甲骨文中的“辰”字,有人认为是手持蛤蜊制的农具蚌镰形,实则应是用手挖出藏在地下的躯体蜷曲而有环节襞纹的蛴螬、豆虫一类的农田害虫,其上部是象征地表的短横,整个字就像蛰虫在惊蛰时苏醒后蠢蠢欲动的样子。对于早期金文中的“辰”字,一说像蜃蛤的样子,是“蜃”的本字;一说像蛴螬卷曲的样子。晚期金文中的“辰”字结构较复杂,突出了“手挖”,由此演变为《说文解字》古文中的“辰”字,即“?”,和小篆中整齐化的“辰”字,其小篆字形经过隶书字形,后楷书写作“辰”。在字义上,“辰”字的本义是“蛰虫在惊蛰时苏醒后蠢蠢欲动的样子”,引申指“震动”,又引申指“日、月、星的总称”,可以特指“北辰(即北极星)”和泛指“众星”,又可以特指“二十八宿之一的心宿”,也引申指“日、月的交会点,即农历一年十二个月的月朔时太阳所在的位置”和“时间,日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