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创业黄金期

邺城之中。

刘协听得张飞将军还在与皇叔吵吵着他算不算皇叔的“布衣兄弟”。

而再扫一眼,邺城原本那些他比较熟的人里,辛毗面色有不少好奇,正在和他女儿对光幕指指点点,耿纪等人也是交头接耳低声议论的模样,贾诩的面色反倒是最轻松的一个,似乎在笑着与蔡伯喈之女说些什么。

或许对他们来说,如今见这等异常之物,此前对于皇叔的一些猜测估计都要全盘推翻吧。

心下摇摇头,说实话刘协对这位洪武帝并没太多的感觉。

如今的他见过太多的豪杰奸雄,先后辗转于董李曹之手,受的气简直不要太多,已经一次次清晰认识到了自己绝非什么圣王贤君。

所以这位洪武帝的事迹只消听皇叔说了个大概,刘协就知道双方完全是两种人。

即便都承天子之名,但他若是真有这洪武帝一般的心智宏志,天下何至于成了此态?

长安时,联忠老、合吕布、挺剑诛董卓,扫关中,跃青骢、立六军、威扬灭郭李。

出潼关,斥曹贼、号天下、逐中原败操,进河北,陈四世、允三公、燕云终归心。

随后驾乘六马巡天下,委皇叔任诸葛请贾诩,归太庙告先祖而一匡天下。

还别说,刘协觉得这走向也不错,可惜他终归不是洪武帝。

既无直视董卓之心气,又无怒斥曹操之胆气,直至邺城险境在皇后苦劝下才放手一博,最终面对已经被拔了牙的曹操虎将都没法独力将其刺死还需伏寿合力。

他与洪武帝比起来倒是不算新手皇帝,但那又有啥用,能抵百万大军还是怎地?

不过……扭头看着正在与张飞掰扯什么叫布衣兄弟的刘备,以及旁边捻须看热闹的关羽以及诸葛氏等人,以及半空中漂浮着的光幕。

刘协心下却也忽然升起一抹轻松:

谁说当皇帝需要那么累的去蜕变的?朕有得了天命彰显的皇叔!

即便眼下暂且还尚且不知前路如何,但:

他与伏寿不用在曹操的阴影里战战兢兢,此事已可称欣慰。

有皇叔在大汉未倾且眼看乱将平,凭此也不至于愧对先帝。

足矣!

于是当下刘协干脆换了个更舒服的姿势,一边瞧着光幕当中的洪武帝之事,一边竖着耳朵听皇叔与其故旧的闲谈。

别的不说,对这些的大汉忠臣良将的封赏之事,他应当还是能为皇叔分忧一二的。

【说起来胡惟庸,很多人会难免有些陌生感。

毕竟说起来朱元璋的发家班底,从横行天下的常十万,到塞上的万里长城徐达,再到鞍前马后的李善长,以及同样封公的李文忠邓愈冯胜等的,即便再往广了说也还有汤和郭兴以及被传的玄乎其神的刘伯温等等。

相比起来,胡惟庸真的可以称得上名不见经传,也难免让人疑惑。

实际上胡惟庸也算是朱元璋的故旧班底之一。

至正十五年时老朱攻克和县,声名传到了和县不远处的定远县,在这里给元朝当小官的胡惟庸心一横,直接卷起铺盖去投了朱元璋,爷要造反啦!

对当时的胡惟庸来说,这种决定可能是他人生当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晚年时候抱着孙子吹嘘的。

但实际上当时根本没人在意,一个是元朝的基层糜烂是常态,另一個是因为满山遍野造反的也不差你这一个的。

而且投奔过去的胡惟庸也很快就面临了另一个问题:创业的黄金窗口期已经关闭了!

咱们此前说过,大元朝的命运拐点在1354年,这一年脱脱被夺权,百万大军流离失所,跑路的跑路造反的造反,元朝的棺材差不多已经被钉实了。

对朱元璋来说这一年同样也是命运拐点,因为义军当中貌合神离,于是老朱干脆带着心腹二十四人南略定远,结果在路上有李善长这个智囊投靠,并不断壮大队伍,最终竟成功攻克的滁州,闯下了偌大的名声。

攻克滁州之后,李善长的才能得到了验证,而且已经有点规模的势力也急需正经管理,于是老朱直接委任李善长负责筛选前来投奔的各路人才,就是这样的情况下,胡惟庸的简历被递到了李善长手里,最终被打发去做了一个元帅府奏差,通俗来说就是送信的。

胡惟庸和李善长还是同乡,但前后投靠相差不过一年,一个成了罗马一个成了骡马,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个差距也是越来越大。

随后的十年,胡惟庸通过不断努力,先后历任宣使、主簿、知县、通判、湖广按察佥事。

这个升迁速度当然不算慢,但与创业团队的其他人相比,就多少有点不够看了,因为同乡李善长已经被右相国了,基本约等于丞相。

而等到次年张士诚覆灭,老朱身上的龙气显然就已经浓的不行了,这种情况下胡惟庸终于开始有点着急了起来。

秉承着活人不能让尿渴死的原则,胡惟庸走同乡的路子给李善长塞了两百金,意思也很清楚,看在同乡的份上拉兄弟一把。

而当时的李善长因平吴之功封了宣国公,又被改左相国,已经是实实在在的中枢一把手,对他来说这显然不算事儿。

咱老李也不是贪财,纯粹就是看不得同乡的才华被埋没。

于是经过李善长的“慧眼识金”,短短两个月内胡惟庸直接转任京官任太常寺少卿,并很快升任太常寺卿。

而紧接着又过了不到两个月就是1368年,这一年大明开国了,胡惟庸可以说是险之又险的赶上了大明开国前的最后一波东风。

短短不到半年的升迁就超过了过去十年的总和,眼看着高坐明堂的老朱,胡惟庸也琢磨出来了在中枢做事的核心要诀:富贵舔中求啊。

大明开国之后,封建时代最重礼仪,还有一些草莽之气的老朱也是嫌麻烦,将追封先祖册封皇室的妃、子、诸王等等事情一并甩给了李善长,并由其定郊社宗庙之礼。

这些工作跟胡惟庸的太常寺卿是刚好对口,于是明初三年时间里胡惟庸迅速的攀附上了李善长。

并且在洪武三年的分大锅饭时,成功拜中书省参知政事。

简单来说,请叫我胡副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