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天子分身火耳

其实,郑军反攻大陆,立足八闽,当时还是跟耿精忠有关的。

事情要从三藩开始叛乱说起。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年已七十岁的平南王尚可喜上疏呈吿清廷,乞请归老辽东海州老家,希望留长子尚之信袭平南王爵并继续镇守广东。

清廷早有撤藩之意,又不好开口,此番尚可喜主动要求“撤藩”,正好给康熙一个借口。

经清廷六部及议政王贝勒大臣集体商议,清廷以“父亲健在、儿子承袭爵位未有先例”为由,否了尚可喜的承爵请求,但批准了他归老辽东的要求。

并冠冕堂皇的申明:

“……但该王之子尚之信仍带领官兵居住粤东,则是父子分离,而藩下官兵父子兄弟宗族亦至分离。今粤省已经底定,既议迁移,似应将该藩家属兵丁均行议迁。”

尚可喜本意,是自己带着部分家口兵丁撤回关外故乡,把藩地和王爵传给长子尚之信。

可没料到康熙这个年轻人不讲武德,趁机诏令要撤掉尚藩,削其兵权藩地。

这是纯纯地擦完就丢,连头都带不回的。

七十岁的尚可喜,为大清流血流泪一辈子了,到头来只求子孙富贵却根本没法保住。

而如今他已年老体衰,无力反抗,只得俯首听令。

吴三桂和耿精忠在得知清廷同意尚可喜的撤藩后,惶惶不能自安。

为打消清廷猜忌,二藩打算以退为进,上疏清廷自请撤藩,以示自己无异心。

吴三桂和耿精忠的上疏到达清廷后,在清廷六部及议政王贝勒大臣集体商议下,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

一派是以康熙的岳丈索额图、大学士图海为首的反对派,他们认为:

“吴三桂镇守云南以来,地方平定,总无乱萌,今若将王迁移,不得不遣兵镇守,兵丁往返与王之迁移,沿途地方民驿苦累,且成守之兵系暂居住,骚扰地方亦未可定,应仍令吴三桂镇守云南。”

一派是仅有三个人的撤藩派,分别是户部尚书米思翰、兵部尚书明珠、刑部尚书莫洛,他们主张:

“应将(吴)王本身并所属官兵家口均行迁移,在山海关外酌量安插”。

虽然两派意见相左,但统一的意见就是:即使要撤,也是先撤尚、耿二藩。

理由是尚藩老矣,而耿藩是“无胆鼠类”,柿子拿软的捏嘛。

为什么清廷这么看不起耿家,因为第一任靖南王也就是耿精忠的爷爷耿仲明,就是被“逃人法”吓得上吊自杀的。

爷爷是无胆之人,惧怕大清天威,其子孙又有什么胆气?

老实巴交的孩子,谁见了不都得踩上一脚。

而对于势力最大、战力最强的吴藩,绝大多数大臣认为,则应暂时予以保留。

本来嘛,谁都看得出,吴三桂和耿精忠所谓的“上疏移藩”就是在做做样子,是迫于形势,并非本意。

这事也不是什么新套路,自古有之。

总公司的年轻领导刚上任要改革做成绩,负责分公司的老经理心神领会,做个姿态。

在正式场合里,向年轻领导自言老迈,想要退养二线;而年轻领导则牵着老经理的手,在众人面前,夸赞老经理忠贞可靠、国朝栋梁,然后给老经理提个级别待遇。

老经理再做出一副感激涕零的样子,接着表态效忠。

最后大家一起鼓掌,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开展互动,一边夸对方圣明,一边夸对方忠诚。

可现实比小说更魔幻的是,康熙完全不按套路出牌。

吴三桂当时已经62岁了,耿精忠29岁,而康熙才18岁。

按正常人的想法是,康熙皇帝年纪轻轻的,就慢慢熬嘛,熬着熬着就能把老头熬死了。

等吴三桂老死了,再收拾吴三桂的儿子和收拾耿精忠也不迟嘛。

但年轻气盛的康熙皇帝在扳倒了鳌拜开始亲领朝政后,自觉霸气侧漏,认为“三桂等蓄谋已久,不早除之,将养痈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决心借机一举解决三藩之患。

于是,乾纲独断,下令三藩同撤,俱撤还山海关外。

当撤藩命令到达云南时,吴三桂犹如遭遇晴天霹雳,愕然失望。

当年引清兵入关是剿灭顺贼,是为“复君父仇”,没想到“狡虏逆天背盟……窃我先朝神器”,最后年纪大了,认命了,不想折腾了。

退一步,想效仿明朝沐氏,子子孙孙世镇云南、永享富贵。

但他没想到,从他三十二岁降清以来,整整过去了三十年,他一生都背负着骂名,如今到头来竟全部成空,犹如一场笑话。

满洲人如此薄情,吴三桂及其部属,岂能不愤恨。

谈不拢,就只能掀桌子了。

戎衣一举,天下震动。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清晨,吴三桂在云南蓄发易服,哭祭永历帝陵后,下令起兵“兴明讨虏”。

清廷看到吴藩反叛后,吓得赶紧下令,耿藩、尚藩“暂缓裁军”,先腾出手把吴三桂摁下去再说。

吴藩起兵时,云南就已经遣使来福建,约耿精忠共同起兵,耿精忠没有立刻回信,只是好吃好喝地招待使臣,但实际耿藩按兵不动。

在看到吴藩倡乱后,势如破竹,短短四个月内连陷贵州、湖南,四川,兵锋直指湖北荆州,准备过长江了。

甚至连广西都加入反清联盟。

曾经席卷天下的八旗军现在竟如此孱弱,是耿精忠万万没想到的。

是的,他真的心动了。

其实在吴藩倡乱之前,八闽之地已经在传“天子分身火耳”的谶语了。

火耳者,耿也。

当时耿精忠听到这个谶语的时候,也是吓了一跳。

第一反应,就是以为是手下为了唆使他反叛而故意传出来的谣言,但彻查之后,却发现根本不是。

这个谶言出现得非常奇怪,几乎查不到出处,也不是小儿在传唱,反而是大多是乡野村夫、贩夫走卒闲来无事在吟哼。

只能大概知道,是从江南运河方向传过来的……

运河……漕帮……东南……

东南属巽木,耿属火,木助火性……耿,利在东南……莫非耿氏真的将出天子?

天下诸耿,势力最大就是他们靖南藩啊。

而随着谶言越传越传远,耿精忠眼中的炽热也越来越烈。

天子大位啊,谁能抵抗这样的诱惑,他满洲人坐得,我堂堂汉家就坐不得?而且这中国天子的大位,本来就是我们汉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