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名响
丽娘的马车离开李家村,李家村又有风言风语传出来。关于车里的人是谁,为何来到李峰家,村里众说纷纭,但是没有任何人知道内幕。李峰家变得神秘起来。毕竟李峰不知道何时攀上了富贵人家,那就不是随便欺负的了。他们想要再招惹李峰家,也得摸清那些人是谁。
丽娘走后,李峰和两个儿子回家。李峰看着李倾儿欲言又止。李倾儿举起手,一幅投降的样子,说道:“我主动交代清楚。她是胭脂阁的掌柜。胭脂阁是卖胭脂水粉的地方。我做的那些东西交给胭脂阁的东家看了,他们很感兴趣,与我做了一个约定。丽娘对我的东西很满意,又有点其他要求,就专程跑了一趟。你们放心,不会有什么麻烦的。再过一段时间,你们就等着收钱吧!到时候我们建个大房子。”
“原来是这样。丫丫真是能干。”方氏在旁边说道:“赚钱是其次,只要你没事就好。不过那位夫人看着也挺和善,应该不会有事。”
“目前来说我们没有利益冲突,所以不会有事。我认识他们的东家,他们东家为人很好,我相信他不会亏待我的。”李倾儿道。
“那就好。如果发现不对劲,哪怕不赚钱,也别和他们冲突。”方氏叮嘱道。
“丫丫的眼光向来好,我相信她的判断。既然说清楚了,我们以后也不过问。她愿意说就说,不愿意说就不说。”李峰说道。
“爹娘关心我,偶尔过问我做了什么,我哪有不说的道理?你们这样说,根本就是把我当作外人。”李倾儿搂着方氏的手腕说道。
“行了!刚才还想说你长大了,现在又像孩子似的撒娇。”方氏扬起慈爱的笑容。“你的本事我们没有不放心的。我们用了你做的东西,这张老脸变嫩了不少。这两天我出门都要故意把脸抹黑,免得被他们追问。若是他们追问起来,真不知道怎么说。”
“这有什么不好说的?如果有人问起,你就说不知道我从哪里学了些认草药的本事,居然用各种草药给你配了一个护理皮肤的方子,我现在天天捣鼓,你也不知道我在做什么。”李倾儿说道:“她们要是问我,我自然有说法。不过,相信他们不敢来问我。”
“这个解释还说得过去。”方氏想了想说道:“如果不小心被别人看出来了,我就这样说。”
“娘也太小心了。我和大哥天天在外面跑,不知道多少人盯着我们的脸瞧,也有人打听我们的事情,还不是不敢过来问我们?”李铭炙说道:“那些人脸皮再厚,最近得罪了我们家的根本不敢靠近我们。那些没有得罪我们家的,碍于我们家的外债也不敢随便攀谈。”
方氏和李峰沉默不语。村民的生活都不好,他们不怪他们的现实。只是相处了多年,他们夫妻也是谁有难就帮一把的性情,现在变成这样,他们的心里还是不好受。只能说日久见人心,经过这件事情,他们也知道村里能够来往的人有哪些。
当李倾儿平静地呆在村里的时候,黎城城中却发生着热闹的大事。胭脂阁的胭脂水粉被抢售一空,成堆的女人往里挤,还有许多贵妇人派着家丁奴才指明要那个红石榴系列的面霜。胭脂阁的丽娘每天招待着各个贵妇人,给她们说了正式卖货的时间,这才暂时安抚住她们。
“丽娘,你那个面霜真的太好用了。上次你送我一瓶,我用着好用,皮肤细嫩了不少。我娘看见了,直接从我那里拿走了。现在我没有那个面霜,整个人像是少了魂似的。我不管,我们多年的交情,你得快点再给我准备一瓶。这次你说个价,我也不要你送。不管多贵,我也要了。”一个打扮华丽的贵妇人对丽娘控诉道。
“孟夫人,你不用急。你是我们的老客人,我们又是多年的朋友,就算缺了别人的,也不会缺你的。实不相瞒,三天后就是卖货的日子,但是我们少爷只准备了三十瓶,所以到时候可能不够用。现在订货的人太多,我们少爷已经不允许再接单子。你这里就当作是我私人定下的,我把我要的那盒让给你。至于更多的,实在是没有了。这是新出来的货,里面的材料用了十成,效果不是一般的好。”
“那就太谢谢你了。丽娘,你对我的好,我都记在心里呢!上次你说想给你儿子找个纯善的姑娘,我知道有个人选,也不知道你合不合意……”贵妇人心情大好,把远房的一个贵族小姐也介绍给丽娘了。如果那个贵族小姐知道自己只值一盒面霜,不知道会是什么感想。
胭脂阁门口,一道身影从那里快速地跑过。他一路奔跑,一直跑到唐府的后院,到了唐家大少爷的书房。
“大少爷,胭脂阁今天又卖光了所有的货。许多贵妇人和贵小姐都去了。三天后就是他们说好的推出新货的时间,目前来看,对他们新货感兴趣的人很多。我们正好也要推出新货,本来对我们的货有几分兴趣的夫人们没了音讯,现在都去了胭脂阁。”那个少年低着头说道。
“听说他们的货叫什么红石榴面霜。”唐霖放下手里的笔,深邃地看着对面的少年。
“是的。奴才打听清楚了。他们的新货不是自己研究出来的,而是从一个女子那里买的。那女子提供货,他们直接卖,到时候两方分利。”少年说道:“奴才在胭脂阁有眼线,那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情都瞒不过奴才的眼睛。听说秦少爷对那个女子特别信任。”
“一个女子?她是什么人,又如何和秦家达成交易,这些你要全部调查清楚。”唐霖皱眉说道:“只是几天时间,我们的新货马上就要推出来,没有想到发生这样的事情。秦家闹了这一出,我们的新货只有先缓一缓,避开他们的风头再找推行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