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 看破天机1
果然如青鸾和苏煜所预料的那般,第二天早朝,当肖云端出列,恭敬地禀报出封妃大典的良辰吉日之后,满朝文武神情呆滞,一瞬间周遭安静得落针可闻。
群臣面面相觑之后,诡异的视线不约而同地齐齐落到了低垂着头,态度格外恭顺的,这位年轻的礼部尚书身上。
肖云端。
众人浮上心头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是不是因为没有选到肖家姑娘,所以这位肖尚书心有怨怼,才刻意拖延封妃大典的时间?
他们清清楚楚地记得那天,他是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说了自家小妹因为身体的原因,并不能进宫,所以,现在是闹哪样?
一开始的借口只是拿乔,现在改变主意想让肖家女子也入宫,还是另有其他原因?
“肖爱卿,你方才说什么?”苍聿晕挑云,饶有兴味地开口。
肖云端恭敬地重复了一遍,“启禀皇上,钦天监已经推算出日期,八月十六为良辰吉日,适合婚配嫁娶。”
八月十六,良辰吉日。
众人忍不住在心里默算了一下,现在是四月下旬,中间隔了一个五月,一个六月,一个七月,再到八月十六……几乎整整四个月的时间,他们真的无法不怀疑,这个肖云端究竟是存着什么心思?
历朝历代,也没有封妃圣旨颁下之后,却让姑娘们一直在府上等着的,还一等等上四个月。
本来册封贵妃和德妃,也不是非要举行封妃大典不可,只有立后的时候仪式才最为隆重,然而,因为这是皇上登基之后的第一次成亲,自然要是按照大婚的仪式来办,丝毫也怠慢不得。
但是,隆重归隆重,他们能不能请这位肖尚书解释一下,为什么漫长的四个月时间里,居然找不到一天良辰吉日?
众人心里又忍不住往皇上身上猜猜,是不是皇上压根不想选妃,实在被大臣们逼急了,所以不得已选了两个女子给了封号,却根本不想让她们进宫,所以才授意肖云端?
文武百官们想到这里,思绪不免又有些复杂。
说实话,本来对皇上成亲、亲政这两件事,他们是格外放在心上的,总觉得皇上一日不选妃,他们就时刻有一种皇上无嗣是臣子的罪过这类想法,巴不得皇上马上甄选后宫三千佳丽……
然而现在,这样的想法似乎不知不觉中转变了。
皇上选妃,摄政王归政。
若在三年前,群臣定然很乐意看到这样的结果。但是现在,当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时,他们心里却生出了一个荒谬的想法——宁愿继续接受皇上后宫无人,也不愿摄政王立即归政。
若说以前一直以为皇上是无奈,那么现在,他们是真正看清楚了,皇上根本无心于朝政,只怕摄政王一朝还政于皇帝,不但会引起朝政混乱,只怕导致更严重的后果,他们才真的欲哭无泪了。
到时候,摄政王卸下摄政大权,会不会再管皇上死活……谁敢确定?
众人在心里暗自揣测,高坐龙椅之上的天子却一副悠然自得的表情,态度甚是和蔼可亲地道:“肖爱卿,你给出的这个日子,是不是有点不大合适?从颁下封妃圣旨,到举行封妃大典,整整四个月的时间,这在以前可是从没有过的事情。”
就算被选中的姑娘需要验身,需要学习宫中礼仪,也根本不需要四个月的时间。
群臣低眉顺眼,没有去看天子的表情,但是仅从这说话的语气就能听出,他的心情甚好,似乎一点儿也不介意大典被延后,众人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或许日子愈是往后延,延得愈久,最好是无限期地往后延,只怕才更合这位天子的心思。
群臣暗暗叹息,真是风水轮流转了。
以前是他们不断催促紧逼,逼得皇上大感厌烦,而现在,皇上倒是愿意了,他们心里却忍不住开始祈祷——
就让良辰吉日往后延吧,延得愈久愈好,最好延着延着,就延得无期了。
这样一来,他们才不用愁着皇上朝政懒惰了该怎么办?皇上上朝时又走神打瞌睡了怎么办?
哪里有叛乱了,该怎么办?哪个州哪座城洪涝灾害了,又该怎么办?
以往每次遇到这些事,朝上大臣一请示,皇上两眼微微一眯,慵慵懒懒道:“找皇叔吧,这些事情不都皇叔在管吗?”
或者,“朕今天头又疼了,此事交给皇叔处理吧。”
要不然就是,“你们看着办吧,怎么什么事都来问朕?朕养着你们,就是让你们事事跑来问朕的?”
“实在不行,去请示皇叔不就行了?这还需要朕教吗?”
“去问皇叔,问皇叔!跟你们说了多少次了?自己解决不了的事情,就是问皇叔!跑来问朕,不是白费唇舌吗?”
好吧,白费唇舌。
这是群臣记忆中,皇上最常说的话。
信口捏来,推脱借口永远一大堆,甚至每每理直气壮地怒斥,好像臣子请示皇帝政务,是一件罪不可赦的事情,并且让他们无可辩驳。
此际想来,皇上即位九年以来,除了早朝,其他的一概大小适宜,竟然全部由摄政王包揽了,而且,即便是早朝上议论商讨的事情,下朝之后,也全部是搬到了摄政王的府邸上,由摄政王处理。
至于皇上这些年都做了什么,大臣们纷纷在心里回想,拼命地回想,看看能不能找出一件来,证明皇上其实是有能力亲政的……
“启禀皇上,臣昨晚也是这个说法。但监正大人直言,上月月末,他曾夜观星象,近日帝都有身份贵重之人气数将近,亦有破军星转世,这样的预示对于皇上来说,并不是吉兆。所以,应该避开这段天现异象的时间,而且至少两个月。”肖云端躬身垂首,态度始终不卑不亢,“但是皇上应该知道,两月之后正逢鬼月,更忌嫁娶,所以,监正大人才不得不把吉日定在八月十六,请皇上明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