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朱牧的誓言
“陛下!广州来电……大茂山号战列舰……沉没。”陈岳站在朱牧的面前,说起战况来,感觉空气都凝固了。
压抑蔓延开来,让人呼吸都开始变得困难。皇帝陛下这一次是真的变得恼怒了,已经许久不曾开口说一句话了。
陆地上,司马明威一路上高奏凯歌,丝毫不能弥补大明帝国海军损失掉的一切。至少大明帝国的万里海疆,是要被敌人捅穿了。
“咳,陛下……”站在一旁的首辅大臣王剑锋咳嗽了一声,尴尬的开口说道:“海军损失惨重,是要考虑一下沿海的布置了。”
大明帝国发展了数百年,沿海的富庶冠绝天下,广州、香江、上海、青岛、天津……这每一个城市,都是无数心血铸就的。
如果英国舰队沿海北上,炮击广州香江等地,大明帝国受到的经济损失,那就要数以亿计了。
所以,此时此刻的朝野上下,都在掂量的一件事情,就是尽快与锡兰还有英国议和,来保证本土不被对手舰队打击。
在这些人看来,打别人和被别人打,完全是两个概念。只要有一发炮弹落在自己的底盘上,这场战争大明帝国就已经输了。
回答王剑锋的,依旧是朱牧那让人毛骨悚然的沉默。皇帝陛下就那么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一言不发看着下面的群臣。
“陛下,礼部尚书孙方递给锡兰和英国的和约,对方没有理睬……”礼部侍郎何禹希上前一步道。
孙方因为正在和莫斯科公国还有打着调停旗号做中间人的德国与奥匈帝国沟通,没有参加这一次的会议。
虽然还不清楚究竟楚与之的舰队能坚持多久,能取得多大的战绩,但是基本已经可以确定,大明帝国的海军,是要输掉这一场战争了。
谁都清楚,整个海军舰队都有可能在吕宋附近覆灭,而剩下的几艘战列舰,也没有本事力挽狂澜了。
“等!”终于,几个焦急的大臣听到了皇帝朱牧的这么一个字,在这个字之后,皇帝陛下又闭紧了自己的嘴巴。
朱牧是知道楚与之的决战计划的,老将军不可能不通知皇帝,就擅自主张出战联军舰队。
他现在等在这里,等的是一场海战最终的结局,等的是楚与之将军最后的消息。
无论如何,这场海战已经开始,就不可能结束。朱牧作为皇帝,现在也只能等待,等两支舰队分出一个胜负来。
虽然心知肚明,从一开始楚与之打的就是一场必败的战斗,可大明帝国依旧要等,等失败的这个结果。
这是很悲哀的一场等待,明知道是输还要这么等待下去。可是却不等不行,因为失败的结果,关系到下一步的决策。
如果大明帝国侥幸赢了这场海战,那一切就都顺理成章,大明帝国崛起就成了必然之事,英国将面对两百年前大明帝国远征时候的尴尬。
而如果大明帝国输了这场海战,那就要看整个海战的过程了。如果能够重创英国海军,也是一个不错的结局。
至于说最可能发生的,大明帝国的海军覆灭,英国海军大获全胜,那大明帝国就必须要与英国谈判,媾和停战。
其中包括每一个细节,包括吕宋岛上的争夺战,包括锡兰舰队的损失等等,都是谈判的筹码。
于是就只能这么等下去,一直这样无奈的等待,等待遥远的吕宋,分出一个胜负来。
不过,仅仅只过了几秒钟,皇帝的声音就又一次传来:“不论今日海战成果如何,楚与之老将军的画像,都给朕摆进长廊供奉起来!”
百多年了,大明帝国已经两百年没有在这个长廊里再添新的功臣画像了。楚与之有这一辈子,可以说是值了。
听到皇帝陛下突然这么没头没尾的说了一句,王剑锋的手不自觉的捏紧了。他可是首辅大臣啊,都没有殊荣把自己的画像挂进长廊。
还记得,他不久之前还在长廊内驻足,看着魏忠贤的画像感慨了一番。可现在,又一个大臣的画像进了长廊,却不是他王剑锋。
心中怎能没有失落?作为一名大臣,哪个不想让皇帝,或者说让整个王朝承认自己的功绩?
古代大臣死当谥文正,盖棺定论比起位极人臣还要风光。王剑锋这几日筹措军饷安抚朝鲜,每日都要熬到天亮。
可他没有换来皇帝陛下半句奖赏,反而眼睁睁的看着楚与之,就这么登上了神坛。
要是早知道是这么个结局,他不如去前线战死,换个名垂青史岂不快哉?还没等他唉声叹息,那边又一名军官进来,把电文递给了陈岳。
陈岳展开电文,看了一眼皇帝陛下,只能又一次哀声唱和道:“骊山号死战不退,战沉……”
朝堂上气氛压抑到了极点,大家都默不作声起来。王剑锋也收拾起了自己的心情,重新振作了起来。
能成为大明帝国的首辅,那当然是喜怒不形于色的狠辣角色。仅仅只是半分失态,就让他反省了一下自己,调整好了心态。
“陛下!现如今能做的,就是命令沿海加强警戒了。”思索了一番之后,王剑锋继续开口劝谏道。
“准!”朱牧只给了这么一个意见,就又闭上了自己的嘴巴,看着大门的方向。
他要等的,是整个战局的消息,可不是几艘战舰沉没这种事情。只要战略目标达成,即便这些战舰都沉了,又能如何?
半个小时之后,又一个消息传来,说是雁荡山号战舰也沉没了,整个朝堂上大家都低头不语起来。
这场远在吕宋岛的海战,终究还是力量差距悬殊,实在没有办法取到那个虚无缥缈的胜利。楚与之这条命,八成是要留在吕宋了。
“今日之耻,朕记下了!当着众位爱卿的面,朕发誓!朕哪怕只剩一息尚存,也要找英国人报今日之仇!”朱牧从龙椅上站起身来,捏着拳头,红着脸沉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