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四十二章 各种各样的话题
除了剑一神关于岳老三是预言家的文章之外,关于的解析文章还有很多。
比如有人借助天下五绝的设定,给中的人物,也定义了五绝。
分别是:东邪虚竹,虚竹为人虽然忠厚善良,但他的武功深得天山童姥真传,部分武功颇有几分邪性。
西毒慕容博,慕容博为了自己虚无缥缈的复国梦想,不惜让天下大乱,让百姓遭到涂炭,绝对当得起“西毒”二字。
南帝段誉,这没什么好说的,段誉作为正牌南帝一灯大师的爷爷辈人物,又都是大理皇帝,称之为“南帝”,实在是恰当不过。
北丐萧峰,这也没有什么好说的,都是丐帮帮主,都会降龙十八掌和打狗棒法,萧峰还是洪七公的前、前、前辈,北丐非萧峰莫属。
最后是中神通扫地僧,扫地僧与王重阳虽然是一佛一道,差别颇大,但扫地僧一身出神入化的武功,谁敢不服?中神通非扫地僧莫属。
天龙五绝一出,所有的武侠迷们啧啧称叹,你还别说,真的挺恰当的,尤其是南帝和北丐,与原版可谓非常的契合。
这么一看,和之间的渊源不浅。
除了天龙五绝之外,关于游坦之的文章也不少。
游坦之,名字叫做“坦之”,但他人生的道路却一点也不平坦。
大家绝对有理由相信,古庸是故意给人家取名叫做“坦之”,然后用一个阿紫,把人家折磨得死去活来。
游坦之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悲剧,也是天底下最可怜、最痴情的人。
被阿紫当作玩物,戏耍于股掌之间,被阿紫弄得毁容,成为一个吓人的丑八怪,却依然痴心不改。
最后还为阿紫献上了自己的眼珠,追随着阿紫落下了万丈悬崖,就此毙命。
更加可悲的是,游坦之为阿紫付出了所有,阿紫却至始至终都没有一丝一毫的感动,甚至连一点同情、怜悯之心也没有。
游坦之也实在是太可怜了,绝对是最可悲,也是最痴情的人。
看到关于游坦之的文章,所有的武侠迷们,再一次唏嘘感叹了良久。
另外,还有少林玄慈方丈和叶二娘之间的,少林高僧与恶人之恋。
一个是名满天下的少林方丈,一个臭名昭著的四大恶人之一,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可谓是八竿子也打不着。
但他们偏偏是一对恋人,还有一个儿子,是天龙三大主角之一。
听上去非常的荒诞,但却又偏偏是事实,让人只想到“孽缘”二字。
除此之外,还有关于段正淳的许多话题。
“段正淳和他的情人们。”
“段正淳多情又痴情”。
“为什么段正淳和情人们生的都是女儿?”
“段正淳为什么没有儿子?”
“……”
也有关于慕容复、段延庆、鸠摩智、阿紫、无崖子、李秋水、李秋水的妹妹、天山童姥、萧远山、慕容博、扫地僧、阿碧等等许多人的话题。
“慕容复,最悲情的人物之一。”
“慕容复,心比天高,命如纸薄!”
“为什么总感觉慕容复的名气和武功不成正比?”
“慕容复为什么能够与萧峰齐名?他们都有什么共同之处?”
“扫地僧的武功究竟有多强?”
“扫地僧的身份大猜想!”
“扫地僧为什么只救了,萧远山和慕容博二人,却不救鸠摩智?”
“丐帮里隐藏最深的阴谋家,萧峰到死时都没有认清她的真面目。”
“中隐藏最深的秘密!”
“整部作品中最神奇的人物,李秋水的妹妹,也就是段誉口中的神仙姐姐。从未出场,连名字都没有,仅仅只是被提及了一两次,却影响着段誉、无崖子、虚竹、李秋水、天山童姥等一大批绝世高手。”
“包不同死于慕容复之手,是怨慕容复不念旧情狠下杀手,还是怨包不同自己说了不该说的话,祸从口出?”
“四大恶人之一的云中鹤,为什么会出手救王语嫣?”
“……”
等等许许多多话题,涉及了中大大小小的大多数人物,让所有的武侠迷们看得十分过瘾。
当然,关于段誉、萧峰、虚竹三位主角的话题是最多的,而关于萧峰的话题又是最多中的最多。
有萧峰,那自然就有阿朱和阿紫。
有一篇文章中指出,两人的名字“朱”和“紫”,就已经说明了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
“朱”和“紫”分别是两种颜色,中有记载,“恶紫之夺朱也。”
中则说:“朱,正色;紫,间色之好者。恶其邪好以乱正色。”
可见“朱”和“紫”分别代表着:正与邪、是与非、善与恶。
所以阿朱善良,阿紫邪恶,但她们终究是亲姐妹,应该会有共同点才对,所以她们都痴情于萧峰。
这种说法得到了,大多数武侠迷们的认可,认为古庸的本意,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的。
另外,关于萧峰为什么会选择自尽的原因的分析,是最集中的话题之一。
不同的分析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萧峰自杀的原因。
根据这些分析,武侠迷们悲哀的发现,这个世界真的已经容不下萧峰了。
辽国也好,大宋也罢,没有人能够理解萧峰,萧峰除了自尽之外,似乎已经没有了别的选择。
武侠迷们感到悲哀,唯一能够安慰的,就是萧峰终于可以完成,与阿朱一起去塞外牧羊放牛的约定了。
武侠迷们相信,他们在另外一个世界,是肯定能够相遇的。
相遇之际,自然就是完成约定之时。
……
许许多多的话题,涉及中许许多多的人物。
名人名家、武侠作者们写,武侠迷们看。无论是写的人,还是看的人,全都是唏嘘、感慨不已。
,这部风格宏伟悲壮,写尽人性、悲剧色彩浓厚,无人不冤,有情皆孽,众生皆苦的史诗巨著小说。注定了将会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持续影响着整个华国文学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