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石达开之死(3)

在第三次进川的横江大战中,石达开的部属伤亡数万,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石达开不得不率部跑到云南休整,在镇雄一带招兵补充。

原来因为缺兵,石达开对新兵来着不拒,以致于泥沙俱进,很多投机分子加入,导致横江大战关键时刻被叛徒出卖而导致大败。

石达开带残兵败将到了云南,决定吸取这惨痛的教训,在云南招兵,不再像先前那样什么人都要,而主要接受穷苦出身的淳朴农民。

石达开部进入云南后,主要跑到偏远的永善、镇雄、昭通、东川一带。

这时,石达开的部属赖裕新队伍里的一些伤员找到了翼王,报告赖裕新所率领的一万余人于米粮坝顺利渡过金沙江,深入了四川宁远地区。

石达开立即集结了部队,决定也从米粮坝前进,渡金沙江入川。他想,赖裕新必定会吸引骆秉章的大军,自己正好能借机渡江,奇袭成都!

为了迷惑骆秉章,不使他知道自己的真实去向,石达开再次决定声东击西,那天深夜,他找来心腹大将李福猷,说:”有件事要拜托你,这件事很危险。你……”

“翼王,不用绕弯子。我跟你十多年了,出生入死,哪一次怕过?我的命是你救的。你说吧,什么事,我肝脑涂地,再所不辞。”李福猷道。

石达开点点头,他知道李福猷是可靠之人,便说了自己的计划:“我们的人马还有七万,你率领三万人马大张旗鼓地向贵州进军,经威宁,水城,平远。大定,遵义,仁怀,桐梓,绥阳,直趋四川,造成回攻川东和东趋湖南的声势,吸引骆秉章的注意。“

”好!“李福猷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于是,石达开兵分两路,李福猷部大张旗鼓进军川东,骆秉章误认为这一支队伍是石达开的主力,马上调集各部湘军和川军纷纷追赶。

石达开早已率主力四万多人一路疾驰,昼夜不停行军,这一次,在几乎未遇阻拦的情况下渡过金沙江。

过江之后,石达开率部沿会理侧上德昌。一路上也没有见到清军,只有地方团练略作抵抗,一击即溃。不久,石达开率部公克宁远所属的河西重镇,驻军樟木箐,营地纵横二十余里。

反应过来的骆秉章急调宁远数千人来攻,石达开派兵设伏于安宁河畔,将这一路清军杀得片甲不回,全歼灭了这股清军,出了一口恶气。

至此,石达开终于突破了骆秉章苦心经营了一年半的的长江防线,在他第四次进入四川之时,终于顺利渡过金沙江,在樟木箐安营扎寨,准备进军成都。但是,让石达开苦恼的是,虽然大军渡过了金沙江,但前面还有一条大渡河。

这时,有当地居民赖由诚来献策,说可以帮助大军渡过大渡河,石达开立即接见了他。

赖由诚说:“北上成都,必须先渡过大渡河。去大渡河的道路有二,一是大路,经越西,海棠,直到大渡河边的大树堡,二是小路,经冕宁,大桥,拖乌,铁宰宰,直到大渡河边的紫打地。大路略远,小路略近;大路较平,小路较险,但都需要渡过大渡河。”

石达开考虑到上次赖裕新所率领的中旗队伍走的是大路,沿途清军与彝兵必有防备。小路虽然险窄,全未设防。这次进军,以小路为宜。石达开便把把赖由诚留在军中作为向导,下令所有人马从小路进军。

石达开和他部下的一些老兄弟,长征万里,身经百战,曾经越过无数高山大水,突破无数险隘雄关。但是在大渡河的山间小道上进军时,却不得不为这一带山水的奇险所惊叹。尤其在铁宰宰,高山峭壁之间,只有一线可通行人。人马鱼贯而行,全无回旋余地。十多天中,数万人马有如一条长蛇,在古来荒无人烟的万山从中蜿蜒前进。

赖由诚建议石达开的大军从大渡河的紫打地地区抢渡,这里河道狭窄。

但是,石达开带人察看了一下地形,倒抽了一口凉气。石达开打了这么多年仗,可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凶险的军事地形。紫打地是大渡河南岸渡口的一块小型开阔地,从泸定南流的河水在这里遇到大山阻碍,突然掉头一个九十度的急转弯,借着巨大的落差向东咆哮而去。紫打地正好就在这个急转弯的下游位置,紧靠它的西边有一条小河名叫松林河,东边有一座山叫做马鞍山,马鞍山东侧还有一条察罗河,因为从老雅漩注入大渡河,所以也被当地百姓叫做老雅漩河。大渡河、松林河、察罗河一横两竖正好组成一个活脱脱天然的口袋!而石达开正是口袋的开口处进入这个袋状地形。

这个天然的袋口就是石达开进入紫打地的一条小路,其实就是山谷中的羊肠小道,两边都是崇山峻岭,没有其他的路可走。虽然石达开听向导和当地百姓说过此地凶险,但此时他才真正理解一个军事专用术语,死地。

”也许置之死地而后生。“石达开见对岸暂时还没有清军的踪影,正是渡河的大好时机。他在下游一两里的地方发现一片平坦的小开阔地,顺着流水的力量往下漂移,正好可以将缆绳牵到对岸搭起浮桥。

可是缆绳一抛进河里就不见了踪影,大渡河的流速实在太快,太平军擅长的搭浮桥技术完全派不上用场,只能划船来抢渡了。可是渡船根本不够用,石达开下令马上赶扎木筏全力渡江。

石达开在向紫打地进军之前,打听到这一带地方彝族很多。这些彝族居于高山,生活艰苦,性格强悍,只受土司管辖,与汉人很少来往。为了避免发生磨蹭,石达开在进军之前,向沿途各土司发文告,说明太平军的来意。文告中说:“满清异族,荼毒中华已极,天王拔举义师,大张挞伐。天兵纪律之师,望所到之处,约束所属百姓,切勿听信谣言,滋生事端。”

这样,沿途多数土司都能听从他的劝告,双方相安无事。主要少数土司受清军利用,想来截夺太平军的辎重粮草,发动袭击,但是都被击退。

那日清晨,太平军前锋到达波涛汹涌的大渡河畔。大渡河古称峨江,又称银河,发源于青海,两岸雪山绵亘,到了化雪季节,千里激流,倾泻而下,汹涌澎湃。既因水势凶险,难以架桥,复以水寒彻骨,不能泅渡。两岸之间交通只靠少数渡口和与铁索桥维持,自古称为天堑。

太平军当时所到之处,是大渡河南岸番族土司王应元所管辖的紫打地,这里北濒大渡河,西濒松林小河,东南两方都是崇山峻岭,是个只有几百人居住的小场。得到太平军将来的消息后,土司采取坚壁清野,强迫居民走避,粮食也都运走或烧掉,太平军到时,只剩下几个老弱居民。

当天夜里,天气突然变化,大雨滂沱。直到第二天早晨,大雨仍然不停。石达开带着赖由诚等向导多人,冒雨来到河边观察水清。只见河水逐渐上涨,到了傍晚,居然上涨数丈,不仅大渡河中波涛排山倒海,白浪滔天,连松林小河也翻翻滚滚,犹如沸水。涨水的消息传遍全军,大军都很忧虑。但据向导说,现在还未到涨水季节,只是山洪爆发,一两天就会退的。大渡河真正的涨水,还在一个月后,石达开这才放心。

因为在山路上长途行军,人马都很疲乏,石达开下令休息三天,并派人征集船只,编造竹筏,作好渡河准备。等到天气放晴,水势稍稳,太平军把船筏拉到河边,准备出发。但却隐约见到对岸清兵旗帜。石达开立刻下令把渡河的队伍重新编组,作好敌前抢渡的准备。

当天下午,石达开派出精锐千人,分驾船筏,沿河抢渡。

石达开率领本军轻装急进,从金沙江到大渡河还不到一个月,这是完全出乎骆秉章意料之外的。太平军到达紫打地的当天夜里如果没有涨水,第二天他们就将大举渡河,直捣成都,骆秉章也许就会成为他们的阶下囚。可惜涨水阻碍了太平军的进军,这就给骆秉章造成了布置反攻的好机会,骆秉章和刘蓉共同商定了四路狙击计划:一是派川军重庆总兵唐友耕,雅州知府蔡步钟率领兵勇八千防守大渡河北岸,阻止太平军渡河北上;二命番族土司王应元带番汉兵勇扼守松林小河,截断太平军前往泸定的道路。并以提督胡中和率领湘军三千人进驻化林坪,都司谢国泰部进驻猛虎岗,作为王应元的后援;三派南字营都司王松林率兵把手箫箕湾,擦罗一带,切断太平军向南退往宁远的道路;四派越西同知周歧源,参将杨应刚,都司庆吉带来土司岭承恩与彝汉兵勇从竹马岗北上,堵住太平军东进得道路。

那天,石达开大军试图大举渡河,清军唐友耕部刚刚到达,不明情况,为了给自己壮胆,拼命施放枪炮。大渡河河面很宽,子弹射程不远,纷纷落水,很少命中。可惜水流过急,太平军的船筏到了河心,控制不住,难以前进。为了避免无谓损失,石达开下令收兵,准备在水势平稳的时候,集中兵力,大举渡河。

在大举渡河之前,石达开一再布置疑兵,迷惑敌人。他派出一些小队伍沿河上下到处流动,白天多张旌旗,夜里多大火把。清军从对岸眺望,只见太平军不断移动,既不知道主力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这些队伍要到何处去,常常自相惊扰,调整兵力,变换防地,闹得人困马乏。

那日雨过天晴,大渡河水位已经下落。石达开选定了这一天激励将士大举渡河。上午,除在营地担任警戒的队伍之外,全军将士都开到河边助威。石达开经过再三挑选,选了五千精锐,陆续登上几十只木船与几时只竹筏。他们以盾牌护身,腰配利刃,手握钢矛,在一片呼啸声中破浪而去。岸上将士摇旗呼喊,擂鼓助威,声震山谷,惊天动地。

这些破浪而来的太平军的精锐老兵,只要登上河岸,清军很难挡住他们的去路。渡河眼见就要成功了,想不到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河水突然暴涨。在滚滚而来的洪峰冲击下,木船打翻,竹筏冲散,将士纷纷落水,没有打翻的船筏,也被急流冲走,不知去向。这次抢渡,太平军百战精锐五千人,无一生还。

大渡河水暴涨,石达开为怕旷日持久,陷于被动,决定转移进攻方向,抢渡松林小河,准备沿大渡河南岸向泸定进军。次日即亲自督战,挥军抢渡松林小河。

松林河河面虽宽,水量不大,枯水季节,行人可以涉浅过河,这时涨水,水石相激,一片浪花。既不能涉浅,又不能行船,只靠一座铁索桥维持。河对面就是番族土司王应元的驻地。他听说太平军金银无数,一心发财,所以死心塌地充当清军走狗,下令所管束四十八寨居民坚壁清野,不留一粒粮食,并强集士兵和地方团练扼守。太平军抢渡松林河那天,王应元已经调集各族兵勇二千余人,在河西岸三十里处处设防。

石达开见对方人数不多,就决定在河口上下几里路内处处抢渡,使敌人防不胜防。这时满河都是急水漩涡,想涉水过河,简直无法下脚。将士们就手握长竹竿,三五人,七八人联在一起,互相支持,共同涉水。但是河心有道深沟,水急如箭,难以跨越,一人跌倒,相联的几人也都站立不稳。跌下深沟,撞上乱石,立刻粉身碎骨。在急流之前,就是平时渡河也危险万分,更何况是敌前抢渡。因此十之七八都冲不过那条深沟,少数过了沟的,冲到对岸已筋疲力尽,都被敌人刺倒。这一天,从早血战到晚,依然过不了河。

第二天,石达开移兵至河口以上十里的磨坊沟抢渡,这里河床较深,河面较窄,没有乱石险滩,可以泅渡。他挑选了善于泅水的将士数百人,口衔利刃,同时泅渡。

”只能尽人事,安天命!“石达开心想,对岸防守敌人不多,只要泅渡过去的人能够抢占河岸,自己再带人抢渡,就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