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七章 连环再现!
听着自己手下一个个义愤填膺的陈词,一个个都在为周瑜打抱不平,仿佛是在说孙权如此安排,简直有伤天理,若是不给他们一个交代,他们一定会反出大吴国。
在前方流血打仗的是他们,然而在后方做捡便宜的却是其他人,这让这些武将出生的汉子,心中怎能舒坦,此刻,他们或许在潜意识中还没有意识到,他们全部在这里为周瑜鸣不平,若是周瑜真的振臂一呼,鼓动他们一起起来造反,估计他们马上会毫不犹豫的答应,在潜移默化之中,周瑜俨然成了他们真正的主心骨。
然而对此,周瑜却是发出了洒脱的一声大笑:“自古忠臣多蒙难,因为他们要为自己的国家鞠躬尽瘁,即便不被世人理解,不被天下人理解,不被君王理解,那又如何!吴国是我和兄长一手打下来的基业,绝不容有任何闪失,如今齐国带大军来犯,就算我周瑜拼了这条性命,也定要保住吴国,为此,受这么一点委屈,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周瑜叫人取来笔墨,痛痛快快的在认罪书上签了字,表明以上都是自己一人造成的失误,今后一定会将功补过,戴罪立功。
周围的将领一个个纷纷叹息,他们在叹息周瑜这么做实在是太委屈自己了,但是在叹息的同时心中又有一抹感动,像周瑜这么无私的人,这个世间又有几个呢。放着这么好的人才不予重用,孙权反而还在那里勾心斗角,这简直是天大的损失。
历史上的周瑜也的确如此,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为了突出蜀国人物,所以刻意把周瑜刻画成了一个小肚鸡肠之人,最终还被诸葛亮活活的气死了,但在真正的历史上,周瑜可以彻彻底底的称得上是一名君子。
心胸开阔,有容乃大,受到了吴国上上下下的尊敬,全军上下都非常佩服周瑜的为人,不过自从孙策死了之后,周瑜就有些力不从心的感觉了。
当初许多人都以为孙策会让他的三弟孙翊登基,原因有两点,一是孙翊从小都崇拜孙策,以孙策为榜样,同样的喜欢练武,性格上和孙策也颇为相似,更重要的是,孙策一直都比较喜欢他的三弟,而周瑜也非常欣赏孙翊,相信如果是孙义,周瑜一定会和以前一样,在其手下大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