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回归传统

武侠在香江兴起于六十年代,六十年代中后期是香江武侠最为鼎盛之时。网

到了七十年代,香江的武侠陷入瓶颈,宝岛的武侠趁势崛起,出现了不少大家。

如果说香江的武侠属于正统的武侠,那么宝岛的武侠就明显有了变化,在故事情节和语言形式上更为现代,加入了很多现代的元素。

比如注重心理描写、侦探推理、谐趣、以及艳情等等。

可以说,宝岛的武侠丰富了武侠的内容,不过正因为太过现代,在八十年代后期,宝岛的武侠出现了不少变体,变得越来越不像武侠了。

他们觉得这是新派武侠,认为自己为武侠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实际上,武侠被宝岛的一帮人给玩坏了,读者不买账,书商不愿意出版,武侠从此进入了一个低潮期。

进入九十年代,传统武侠走向了没落。

这时候,香江有人尝试把武侠和科幻相结合,这种武侠和传统武侠不同,走上了一条玄幻武侠的路子。

国内的武侠创作从八十年代开始,大体上是在模仿香江和宝岛,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影响力非常有限。

而且,国内没有专职的武侠家,大多是业余爱好。

杂志上刊载的武侠以短篇为主,长篇武侠很少,质量良莠不齐,精品不多。

这和国内的创作环境有关,在国内写的武侠不能太暴力和阴暗,也不能太过香艳,只能是中规中矩,再者说,写武侠不被认为是一种正经职业。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林子轩写了,这是一部极为传统的武侠。

在杂志社的主编看来,这部有“古意”。

这个古意不是指承接了六十七年代的香江武侠,而是指带有三四十年代内地武侠的韵味,是最为正统的武侠。

在三四十年代,华国出现了一批武侠大家,写了不少经典的武侠。

国内的人总是在模仿香江和宝岛的武侠,却没有从华国的传统武侠中吸取精华。

近代的武侠从根本上讲出自内地,而不是香江和宝岛。

这部虽然只有两个回目,却带着浓重的京味,一看就知道作者有在京城生活的经历,有着京城特有的生活气息和语言风格。

这种感觉是读港台武侠所没有的。

主编觉得林子轩走了一条不同的路子,不一味地模仿港台武侠,而是在传统中汲取养分,光是这一点就值得推荐了。

更何况,这部写的不错,看架构就是一部长篇。

如果加上前传和后传,会成为一个系列,国内还没有如此规模的武侠,或许这部能够给没落的传统武侠带来一点转机。

杂志社联系了林子轩,和他确认了的连载事宜。

双方口头约定,两个月交稿一次,一次大概七八万字,差不多占了杂志十分之一的篇幅,杂志社会给这部做宣传,并推荐给相关的出版社。

杂志社的动作很快,他们调整了最新一期刊载的内容,把加了进去。

这一期杂志会在十一月十日全国行。

这份杂志在全国有四十多万的订阅用户,这些人中大多数是武侠的爱好者,一经推出就有了一批相对忠实的读者。

在这一期杂志的封面上,印着一行字“回归传统,最正宗的京味武侠”。

林子轩拿到最新一期的,看到这句话,有种吐槽的冲动。

感觉像是介绍京味小吃一样,那么能不能介绍成最正宗的京味电影呢。

算了,只要能推广开来就行。

他想得到读者的反馈还要等上一段时间,读者看了杂志觉得不错会写信给杂志社,这个过程至少需要半个月。

再说了,刚刚开头,情节还没有展开,估计引起读者反响的可能性不大。

这是一部长篇,林子轩并不着急,半年后再看也不迟。

即便这部在读者那里反响平平,他还有其他的推广手段,在这部连载结束,好梦公司会适时推出的电视剧。

电视剧的观众可比杂志的读者多上无数倍,加上各种宣传和炒作,要把这个故事做到深入人心,培养观众群体,也就是粉丝。

在这个过程中,再把的前传和后传写出来,出版成书,构成一个武侠系列。

接着拍摄前传和后传的电视剧,打造一个长的连续剧,把和电视剧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潮流。

有了这些前期的铺垫,基本上就可以着手拍摄电影了,那时候拉投资也相对容易些。

这就是林子轩的五年计划。

这种推广方式在他那个世界并不新鲜,比如一款带有神话色彩的仙剑游戏,后来拍了好几部电视剧,有了粉丝基础,再拍大电影,票房绝对会大卖。

粉丝看电影看的不是剧情,而是一种情怀和回忆。

林子轩用做一次实验,好梦公司有了这次的经验,以后可以开更多类似的影视剧,打造一整套的产业链。

当然,那是以后的事情了,现在他更关注的是好莱坞大片的上映情况。

在京城,受到了强力抵制,被各方联手狙击。

不仅电影只能在海淀区的影院放映,其他地区的电影院放映的都是很有分量的国产电影,这是要压缩好莱坞大片的票房。

更有意思的是,在电影海报的上方印有一行字。

“改革年代,激烈论争,电影市场,风险上映。”

这里的“风险”指的不仅是商业风险,还暗指其中的政治风险,由此就能看出,京城的电影行业对好莱坞大片的态度。

对于华国的电影行业来说,是第一声枪响,要么被打死,要么被惊醒。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