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八十八章 不要为苏联殉葬

虽然刚刚在瞄准具中也看到了这些人群,一部分人可能会无法逃到爆炸范围之外,但是,这并不是卡尔要关心的。

这是战争,残酷的战争,当苏联人出动轰炸机,轰炸德国腹地的时候,就该想到今天的结局,在那里,也有无辜的德国平民丧生,那些苏联人的轰炸机飞行员,他们犹豫过吗?

在战争中,只有冷血才能活下来,这就是战争的阴暗。

如果真的为平民好,那就更要用最残暴的手段,快速地结束这场该死的战争吧!

一枚,两枚,一共七枚十吨级的温压弹,晃晃悠悠地向着下面坠落,当它们从万米高空下来之后,在几百米的天空中,进行了第一次的爆炸,那白色的烟雾,将厂区笼罩起来,就如同是细雨一般。

而接着,第二次的爆炸,将细雨变成了烈火,在爆炸中,莫洛托夫看着火焰在燃烧,他的视网膜里,出现了那面镰刀和锤子的旗帜,在烈火中燃烧。

苏维埃万岁!

冲击波,将一座座的厂房夷平,大火耗尽了周围的空气,整个厂区,已经变成了死亡地带。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下塔吉尔的一八三厂,首当其冲,成为德国轰炸路线上的第一个牺牲品,庞大的德国机群,分成两队,向着南北两个方向继续推进。

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月产坦克200辆,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乌拉尔机器厂,月产坦克90辆,伏尔加河下游的高尔基城,月产量260辆。

这些重要的苏维埃的坦克工厂,全部都在德国打击的路线上,他们已经接到了下塔吉尔被轰炸的消息之后,都立刻进行了转移,德国人是来真的,不跑只能是全被炸死。

厂房却不能动,哪怕是高炮,对万米高空中的轰炸机,依旧是无能为力的,他们无助地对着天空开火,然后连同整个工厂变成废墟。

车里雅宾斯克的美国援建的电机制造厂,著名的车里雅宾斯克汽车厂,,马格尼托哥尔斯克的乌拉尔钢铁基地,全部都遭到了野蛮的轰炸。

除了乌拉尔工业区的这些著名的工厂之外,就在这一天,靠近乌拉尔工业区的工厂,也遭到了轰炸,比如西伯利亚西南部的鄂木斯克的坦克生产厂伏尔加河下游的古比雪夫,苏联重要的硫酸生产基地和飞机发动机生产基地。

位于新西伯利亚和伊尔库茨克的飞机制造厂……

要么不做,要么做绝,虽然后面的这些小厂,仅仅挨了一两枚的温压弹,但是受损的厂房和设备,没有那么容易修复的,同时,整个产业链都被打击了,对苏联来说,工业已经完蛋了。

德国人的轰炸,是无比狠毒的,它会断掉苏维埃所有的试图继续抗战下去的念头。

同时,德国人的这次轰炸,也将德国的战略轰炸力量完美地展现了出来,在这个世界上,想要和德国作对,是相当愚蠢的,注定会被以绝对优势碾压!

苏联不行,美国也不行!

就在德国轰炸机的炸弹,从下塔吉尔上空落下的时候,在斯摩棱斯克市郊,苏联人埋藏波兰人尸体的地方,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对着一众记者,进行了一次发布会。

“今天,是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因为我们将会彻底地埋葬苏联,这个双手沾满鲜血的刽子手,将会彻底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

戈培尔的话语是低沉的,但是他说话的内容,却是让所有人都振奋的,这的确是个新纪元,因为德国已经彻底吹响了覆没苏联的号角。

“几年前,就在我的脚下,苏联人屠杀了七千三百一十六名手无寸铁的波兰人,没有审判,没有公开,就这样秘密地杀害了,现在,还有三千多具的尸体无法辨认,这一切,都是那个专治的政府搞出来的,都是那个集权下没有任何自由的政府做出来的。”戈培尔说道:“这样的政府,是无法领导这片广阔的大地的,注定会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冲走!”

先不用说苏联国内的大清洗,那是内政,至少现在,摆在这个“万人坑”里面的波兰人的灵魂,都在诉说着苏联人的邪恶。

“今天,我们出动了二百多架轰炸机,对苏联的所有工业设施进行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这也是对苏联夜间轰炸我们民用目标的报复,我们在明天,就会用这些轰炸机,对莫斯科进行一次轰炸。”

戈培尔的话中,带着自信,同时,也带着挑衅:“到现在为止,莫斯科政府依旧在抱有幻想,认为他们能够保护下莫斯科来,我们再次重申,这次轰炸,会让莫斯科和彼得堡一样的下场,只有从莫斯科出来,才是唯一的生存下去的方法。”

“如果继续在莫斯科负隅顽抗,那只会和莫斯科一起灭亡,现在,斯大林还在挟裹着莫斯科的几十万的市民,妄图一起为苏联殉葬,这是最无知的,最可耻的行为,莫斯科的市民们,只要你们勇敢地走出来,只要你们手上没有沾染德国的鲜血,你们就会和其他的人一样,不会受到任何的责难,会在新的国度上继续幸福地生活。”

“不要为苏联殉葬了,不要再受斯大林的蛊惑了,他的那种强压的手段,只会让人反感,看看,现在,斯大林的儿子,雅科夫,都已经义无反顾地站出来了。”

此时,也在同步进行着电视的转播,虽然画面带着很多的雪花点,也可以看清楚,雅科夫就站在一旁,现在,当镜头挪向他的时候,雅科夫的脸上带着无尽的没落:“父亲,不要再让莫斯科市民和你一起殉葬了,给他们一条活路吧。”

雅科夫,斯大林的儿子,居然也顺从了德国!顿时,在场的记者都兴奋起来,下来一定要做一个专访!甚至名字都想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