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找对方向

决定枪弹性能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发射枪弹的枪械,二是枪弹的构造,三是枪弹的基本构成。

这里面,基本构成最为重要。

落实到核心技术指标,即枪口动能上,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发射药。

虽然枪管的长度,以及膛线的缠距也会对枪口动能产生影响,但是为次要因素,并不是决定因素。

简单的说,提高枪口动能,就得在发射药上做文章。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增加发射药的装填量,即使用更多的发射药,提高膛压,赋予弹头更高的初速。

只不过,这也是最笨的办法,或者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增加装药量会带来很多问题,而且并非全都能够用技术手段解决。

比如,增加装药量必然需要使用尺寸更大的弹壳,从而导致枪弹的尺寸变大,还会让枪弹变得更重,使得士兵的携带能力同比降低,降低单兵持续作战能力,或者让士兵承受更多的负重。

显然,士兵的携带能力是有限的,让士兵承担更多的负重,必然降低士兵的战斗力。

为了提高士兵的战斗力与生存力,各国都在想方设法的降低武器系统的质量,绝不会背道而驰。

其实,这也是7.62毫米NATO弹很难取代小口径枪弹的关键所在。

要在限定的尺寸与质量范围之内提高枪弹的性能,只有两个办法,一是改变设计,二是使用性能更好的发射药。

由Textron公司开发的,用在LAST机枪上的8毫米埋头弹采用的是第一个办法。

这种枪弹在尺寸缩小30%,质量减轻30%的情况下,综合性能比7.62毫米NATO弹提高了40%。

关键是用塑料弹壳取代了金属弹壳,从而装填更多的发射药。

如果取消弹壳,也就是无壳弹,性能还能进一步提高。

只是,仍然存在极限。

很简单,Textron公司的埋头弹使用的仍然由传统猛炸药发展而来的发射药,质能比与其他枪弹的发射药差不多。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枪弹性能不足的问题,最有效的手段是研制性能更好的发射药。

说得形象一点,这就好比用黄色炸药取代黑火药一样,足以将枪械性能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层面上。

当然,这也是最难实现的手段。

其实,包括美国在内,主要的军事强国都在研制性能更好的发射药,只是至今没有取得突破。

美军迟迟没有大批量采购LAST机枪,就与此有关。

只是,在发射药领域,走在前列的不止是美国,还有华夏。

虽然美军的施展经验最为丰富,对新式枪械的需求也最为迫切,但是美军的负担同样最大。

别的不说,只是库存的5.56毫米枪弹与7.62毫米枪弹就足够美军使用数十年。

如果全部更新换代,费用必然高得吓人。

在处处都要花钱的情况下,即便国会的大佬为新式弹药开绿灯,五角大楼的那些将军也未必舍得。

结果就是,美军在发射药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大多成了储备技术。

同样的,华夏在发射药领域进行的研究,也以探索为主要目的,而不是要在近期进行推广应用。

“从长远来看,现在的所有发射药都将淘汰。”

“长远?”

赵禹点了点头,说道:“十年,最多二十年之内,基于新的化学理论研制出来的发射药就会诞生。”

王栋眉头紧锁,其他人也万分疑惑。

“全氮阴离子与全氮阳离子化合物。”

“什么东西?”

“一种几乎完美的化合物,不但可以用来取代猛炸药,在航天领域还有着更加巨大的应用价值。当然,看得更长远一点的话,金属氢的价值更大,只是至少还要几十年,金属氢才有可能走出实验室。”

“你说的这些,都太长远了。”王栋提醒了赵禹。

“确实,即便是全氮化合物也很难在几年之内得到应用,用到枪弹上,恐怕是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后的事情了。”

“然后呢?”

“冷战期间,美国花了很大的力气研制液体发射药,还在大口径弹药,也就是炮弹上做了测试。效果很理想,成本也很高昂,而且无法用在小口径弹药上,主要是生产工艺太过复杂。与美国不同,德国把希望寄托在了钝感炸药上,以此设计出了无壳弹,以及当时很出名的G11步枪。如果冷战没有结束,也许在G11上发展而来的,发射无壳弹的步枪已经装备德国国防军。在解体之前,苏联也在研制高性能发射药,只是选择了一个与美德截然不同的方向。”

“什么方向?”

“胶状可塑猛炸药。”

王栋长出口气,让赵禹说下去。

“只可惜,直到解体,苏联都没完成基础研究工作。”赵禹勉强笑了笑,又说道,“苏联解体之后,我们获得了一份存在很多欠缺的技术资料。据我所知,是花大价钱从乌克兰买回来的。接下来,我们做了分析研究,发现苏联没有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所在,即满足装填工艺的可塑发射药很不稳定,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无法直接用在枪弹上,而用在大口径弹药上的经济性非常糟糕。很明显,哪怕苏联没解体,也无法研制出能够用在枪弹上的可塑性发射药。”

王栋微微点了点头,表示明白赵禹的意思。

“当然,这是教训。从根本上讲,苏联的方向没有错,即可塑性发射药的空间利用率最高,用在埋头弹上的意义最大。唯一要解决的就是可靠性,即提高发射药的稳定性,达到安全使用标准。”

“解决了?”

赵禹点了点头,说道:“在离开军情局之前,我们的科研人员已经找到了办法,准确说是找对了方向。”

“什么意思?”

“将发射药一分为二,也就是由两种化合物构成,在混合之后才能引爆,而单独放置都很稳定。”

“这……”

“问题同样突出,即二元发射药对装填工艺有极高的要求,别说小口径弹药,即便是大口径弹药,工艺都很复杂。不是说不能实现量产,而是太昂贵,用在小口径弹药上将是现有枪弹的数十倍。此外,还有其他的技术难题,所以在我离开军情局的时候,二元发射药的开发工作还处于实验室阶段。”

“赵禹,说了这么多,不全是废话吗?”罗清明显有点不耐烦了。

“那是三年前,不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