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结局演习3
第二百二十六章:结局演习3
射击距离/米4572、10000、18000、20000、21000、22000、25000、27000
穿甲厚度/毫米742、616、510、419、364、350、333、308、304。
射击距离/米10000、20000、21000、25000
炮弹飞行速度/米·秒-1641、511、496、476
侵入目标入射角/度58、164、176、238
穿甲厚度/毫米510、364、350、308。
炮弹飞行速度/米·秒-1641、511、496、476。
侵入目标入射角/度58、164、176、238。
穿甲厚度/毫米510、364、350、308。
副炮
“俾斯麦”级装备有6座sk-c/28型55倍口径150毫米双联装副炮,该炮于1928年设计,1934年研制成功并定型生产。
单门火炮全重9080千克,身管内刻有44条深175毫米,宽614毫米的膛线,膛线长度为6588毫米,身管长为3000千克/平方厘米,同样可发射穿甲弹和高爆弹,其中穿甲弹弹重453千克,长度为679厘米,高爆弹重41千克,长度为655厘米,最大射速6~8发/分,最大有效射程23000米/40度,炮口初速为875米/秒。
副炮俯仰角度为-10~40度,炮塔水平旋转速率为8度/秒,高低俯仰速率为9度/秒,射击时的火炮后座距离为37厘米,装填角度为25度,全舰备弹18000发,每座炮塔各300发。
6座150毫米双联装副炮均布置在上层甲板的同一平面上,每舷各3座,其中布置在前部和中部各两座副炮的射界为150度,布置在后部的副炮射界为135度,6座副炮均可直接向其正前方射击。6座炮塔的重量不一,其中布置在前部的两座炮塔各重1316吨,中部的两座炮塔因各安装有一座光学测距仪而各重1503吨,后部的两座炮塔最轻,各重977吨。
该炮并不兼具防空能力,主要用以对付诸如驱逐舰这类装甲防护较弱的中、轻型水面舰艇。
高射炮
“俾斯麦”级战列舰装备有8座双联105毫米炮、8座双联37毫米高射炮和20门20毫米高射炮。
“俾斯麦”级战列舰装备有sk-c/33型和sk-c/37型65倍口径105毫米双联装炮各4座,每舷各4座。
sk-c/33型与sk-c/37型高炮均由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生产,其中sk-c/33型于1933年设计,1935年研制成功并定型生产,每座炮塔重26425吨,单门火炮全重为4560千克,总长度684米,身管内刻有36条长5531毫米的膛线,身管长6825米。
膛室容积为731升,发射药为605千克,最大发射膛压为2850千克/平方厘米,可发射重151千克,长1164厘米的专用防空高爆炮弹,最大射速为16~18发/分,最大有效射高为17700米/45度,最大仰角时射高为12500米/85度,炮口初速为900米/秒。
火炮俯仰角度为-8~85度,炮塔水平旋转速率为8度/秒,高低俯仰速率为10度/秒,4座sk-c/33型高炮均装备有各自独立的炮瞄设备。
而sk-c/37型则于1937年设计,1939年研制成功并定型生产,其主要参数与sk-c/33型基本相同,只是每座炮塔比sk-c/33型要略轻一些,炮塔水平旋转速率提高为85度/秒,高低俯仰速率为12度/秒。射击时需由舰上的4座专用光学测距仪tígòng目标参数,全舰备弹6720发,每座炮塔840发。
有鉴于sk-c/33型及sk-c/37型105毫米高炮的身管制造也均采用了复杂的双节套管结构工艺,延误了原定的出厂交付日期,致使“俾斯麦”号战列舰在刚服役时只安装了上层建筑第一层甲板上前部的4座sk-c/33型高炮。
海上训练结束后,“俾斯麦”号返回码头时又安装了4座更新型的sk-c/37型高炮于上层建筑第一层甲板的后部原本计划等另外4座sk-c/37型高炮到货后,再替换下先前已安装于前部的4座sk-c/33型高炮,但出海后才发现sk-c/33型与sk-c/37型专用的火控系统互不匹配,致使在其后的“莱茵演习”行动中,无法对来袭的英机形成有效的中、近程对空火力。
在近程防空火力上,“俾斯麦”号主要由大量的37毫米及20毫米高炮构成。其中sk-c/30型83倍口径37毫米双联装高炮于1930年设计,1934年研制成功并定型生产,每座炮塔重3670千克,单门火炮全重243千克,总长度82米,身管内刻有16条长2554毫米的膛线,身管长3071米。膛室容积为05升,发射药为0365千克,最大发射膛压为2950千克/平方厘米。射弹重0745千克,长度为1620毫米,最大射速为80发/分,最大有效射高8500米/45度,最大仰角时射程为6750米/80度,炮口初速为1000米/秒。俯仰角度为-10~80度,炮塔水平旋转速率为4度/秒,高低俯仰速率为3度/秒,全舰共备弹32000发,8座sk-c/30型37毫米高炮均装备有各自独立的射击炮瞄设备。
20毫米高炮分为两座mg-c/38型20毫米四联装和12座mg-c/30型20毫米单管装两种,其中mg-c/30型于1930年设计,1934年研制成功并定型生产,每座炮全重420千克,单门炮重64千克,总长度22525米,身管内刻有8条长720毫米的膛线,身管长为13米,膛室容积为0048升,发射药为012千克,最大发射膛压为2800千克/平方厘米,射弹重0132千克,长785厘米,最大射速为200~280发/分,最大有效射高为4900米/45度,最大仰角时射高为3700米/85度,炮口初速为900米/秒。火炮高低俯仰角为-11~85度,火炮的水平及俯仰方向的旋转均由人工手动操作完成。mg-c/38型与mg-c/30型相比,将单管装改为了四联装,致使火炮增重至2150千克,射速提高到480发/分,俯仰角度改为-10~49度,其它技术参数均与mg-c/30型基本相同。
由于20毫米高炮大多为单管装,仅有两座为四联装,且两型高炮均采用的是弹夹式供弹,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mg-c/30型与mg-c38型的射速仅分别为120发/分和220发/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