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战争利器
有人会问:我们战争的真正目的和用意会是什么?
其实很多挑起战争的人他自己很清楚,无非是两个字——利益。
希特勒是为了找个适当的借口而去清除一个民族,统治十几个国家,用军事独裁来划分未来军事格局,他走的是历来罗马皇帝的一套路线,就是屠刀下的法制——法西斯帝国。
毕竟我们能片面理解的,战争主要的目标是摧毁敌军的地面有生力量,火力精确打击到位就可以了,我们只是派遣一个狙击潜伏小队,十几个人深入美军腹地,把所有兵营,重装分部的位子体现在坐标上,后期一阵轰炸机轰炸和火箭弹密集覆盖
那样的纯高科技、技术战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未来的战争是电子信息战,是王牌对王牌的精英战,而不是一挥手数百万战士向前冲的战斗画面了。
所以在谈到以后军事的成败,未来的关键是三个必要硬件:机动灵活的军事防御、战斗体系,高适应能力的准军事电子智能化监控系统,顶级的军事化装备体系。
这是三个体系,自然也是我最肤浅的理解。
这些来源于,对敌情的随时监控了解系统的三个要求和必备。
这就是基本要求敌人在哪里出现,我就立刻有简单直接,还不浪费弹药和兵力的手法,直接就打掉你。
另外才谈到单兵的素质和培养,还有军事指挥官的敏锐战场分析头脑。自然这些都是对过去军事历史和战争,一种学习和积累的过程。
战争就是打装备战,虽然我不是很认同片面的说辞,但是军事装备,它系我一直提倡的,属于人类社会,安全防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战争的输赢理论,不在于什么正义和非正义之说,历来成王败寇的哲理已经是世上演绎得很清楚,封建领主时期的帝国战争一千多年,谁赢得了城市,谁赢得了战争最后的一切生存资源,谁就会有话语权说自己是正义的一面。
这个没意思。
我们谈到的是胜利的一种依靠,一种硬件,那就是前面我提到的顶级的军事化装备体系。
以前我的战争谁会有系统的理论给你?
而且各自都是把自己的能力和技术保留下来不传世人。
即使是杨家枪法,岳家枪法,都是传儿不传女,因为这是一种人类的弊病,一种个人私有的观念,一直在传承一种落后的人类传统。
虎式的设计概念不同於德国早年大部份坦克,在此之前的设计强调机动性、防护和火力三方面的平衡。
虽然德国早期的坦克火力往往不及其他对手,然而战术上的优势抵销这些不利条件。
虎i坦克的设计呈现出不同的设计理念,它在二战中期的体现是:重火力和装甲的厚度,而牺牲机动性。
这重理念在和苏军坦克很脆皮,跑得像兔子一样快就明显的差异。
但是事实上被证实,这种虎式坦克的最初理念是正确的。
毕竟就是要坦克皮实,耐打,它才能1挑17,还能打赢战斗。
德国头号坦克王牌-奥托卡尔尤斯个人单乘击毁坦克178辆,各种火炮100门以上。
几乎他把苏联重型拖拉机厂一个多月的产量算是打废了。
重型坦克的设计工作在1930年代後期就已经开始,但是没有计划生产。而真正刺激虎i式的出现是为了对付苏联t-34。
尽管大体上的设计和外型类似四号坦克,但虎i的重量足足是後者的两倍,重量的增加来自於更厚装甲,大口径火炮,以及必然产生较大的燃料和弹药储存空间、较大的引擎、更坚固的传动及悬挂系统。虎i的前方装甲有102毫米厚,相较於四号坦克只有80毫米的厚度,而虎i的两旁和背面也有80毫米厚的装甲。这样的厚度能够抵挡在大多数二战时期接战距离下,尤其来自正面的反坦克穿甲弹,而炮盾和炮塔的厚度几乎相等,使得要从正面贯穿虎i的炮塔几乎是不可能。
至少我们看到这种设计的成功是针对苏联以前的坦克做的相应调整,所以我们能看到这部电影和这部电影,虎式坦克前置钢板被打中后,子弹只是“嗡~!”的一声飘飞了,几乎留下一个弹痕就失去了攻击效果。
可是虎式后发制人,一炮就把虫到面前的美军和和苏联坦克一炮打穿。这样轻松的挑战四台到十台坦克都不是大问题。
虎式坦克永远时正面对着敌人,因为它面皮厚实。加上使用了老虎的战斗态势,从来不拿屁股对着对手。
这是因为虎式坦克在近距离下,车身两边和车顶较容易受到损伤,因为虎i车顶的装甲只有25毫米至40毫米厚,和当时大部分的中型坦克没太大分别。
虎i大部分的装甲角度是垂直的,与其他结构相连接。焊接点品质很高,装甲都是采用点焊,而不是铆接。汽油引擎在後部下方并控制前方的扣链齿轮,悬挂系统使用了扭力棒,类似三号坦克。
炮台有一个圆型的地面,而从车底到车顶有157公分高。而主炮的支撑及发射机制,则发展自德国著名的88双用高射炮,而其88毫米36l/56的变种是被用作虎i的主炮。
而在二战时期,最有射击效率及可怕的虎ii毫米kwkl/71型主炮,也是出自该高射炮的改进型。
更甚的是,虎i的主炮发的炮弹可以依照非常直的弹道轨迹而行,并配置了极为精确的蔡司tfz瞄准器。
在一次试射时,坦克在1200码的距离外发炮,而连续5发是落在一个16英吋x18英吋的目标上。
而虎i坦克亦曾在大约1600米的距离外直接打中敌军的坦克,可是作用并不太大,因为在二战中的战争距离是通常远过这个有效直线距离。
但是在德军王牌坦克手的农村狙击战中战果十分明显。
虎i与早期的德国坦克相比,为完全颠覆了以前的设计哲学。在此之前的德国坦克,是十分重视坦克的机动性、装甲与火力的平衡。
其实这种书面上的完美军事理论,其实脱离了战争的现场客观事实。
事实证明,只要是纸上谈兵,迟早系车毁人亡。
当时,德军中拥有最强火力的坦克,为装备50毫米炮的三号坦克,虽然在火力上不及敌方坦克,但是德军的战术优势正好弥补了该缺陷。
在设计哲学上,虎i舍弃了之前重视的平衡性,以牺牲机动性来换取装甲及火力上整体强化的重型坦克。
别人在重点偏重坦克的轻便,他们在设计厚重。
开发初期,六号坦克的前身原为1937年制作的dwi、翌年的dwii及再后来的vk3001,到1941年为止一共试制了3辆。不过这个系列后来被停止,改为优先开发较大型的vk3601。vk3601为亨舍尔自行开发的产物。
其本身在原始设计上的要求,系需要拥有在1,400米外击穿100毫米装甲的能力,而防御力上,则要求前方装甲厚度需要有100毫米。有别于德军的关于这个要求,为与后来德军遭遇t-34时的作战经验无关,真正的原因是在进攻法国的西方战役时遇上雷诺b1与玛蒂达ii步兵坦克等盟军的重型坦克。
在了解到三号坦克及四号坦克所搭载的短炮身炮其穿透能力无法击毁英国与法国的坦克时,对此相当不满的阿道夫希特勒于1941年5月26日下达了开发新型坦克的命令。
该新型坦克不但需要拥有较以往坦克更强的主炮与装甲,亦被要求能作为先头部队,突破敌方阵地。
其实希特勒只是看问题,不看机械原理。其实不懂机械制造的希特勒蛮横的暴君态度,也使得坦克必须也是跑得快的乌龟,这样的一种东西出现了,它就是——虎i。
原本亨舍尔正在研发准备搭载在vk3601上的锥膛炮,但后来以制作弹头的钨不足为理由而终止。
而vk3601为了达到要求,因此考虑搭载由88厘米高射炮改造而成的坦克炮,但要实行事实安装的话,必须将炮塔增大,这样一来,变相不得不进行加大车体等连串修改。
这看来,就是全面的一种坦克设计理念在挑战德国的坦克设计师。
亨舍尔将vk3601的放大版,重新设计成vk4501,后来更获得采用,成为虎i的原形体。
而炮塔部份,则是使用克虏伯为同时期由保时捷教授设计的vk4501所研发的炮塔。这是为了赶及研发限期,迫于无奈下的做法。
当然我只能形象的比喻,这是迫使波塞冬拿着吃饭的叉子
此后,vk4501于1942年7月27日,在库斯麦多夫与vk4501进行比较审查期间,由于性能上不合格,最后被终止研发。
虎i的车体成现的形状与布局,虽然大体上看来与四号坦克相似,但战斗重量却是其2倍以上达57吨。
增加的重量来自更厚重的坦克炮塔的钢板装甲及大口径主炮,为此必然需要更大达540升的油缸与92发炮弹存量的弹药库、马力更强的引擎、更扎实的波箱以及悬挂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