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中俄冲突
随着时间的推移,林松对整个中国的掌控也变得越来越强。
军事上,随着林松把一帮绿营和巡防营收编;遣散,林松手下的中国陆军人数越来越都,经过林松科学的训练和丰富的食物,使得整个中国陆军的战斗力直线上升,林松在部队里设立的政委又使得整个部队都牢牢地掌握在林松的手中。
当然,林松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军官,为了满足扩建一到七师和警卫师的军官需求,林松让前几番和日军大战中表现优秀的士兵进入教导队学习,等学完后由师部考核,考核通过之后就能成为低级军官,这样林松才有了八个师的初;中;高级军官;将近二万多人。
政务上,林松为了在最短的时间找到将近几万的官员,林松几乎把台湾的官员都给调来了,但依然是杯水车薪,不得已林松有招集了社会党的核心成员和外围成员,当然这里面肯定有世家大族的人员,但林松现在只能先保证把整个国家掌握在说中,这样算下来人数依然还是不够,不得已林松拿出了自己手中最后的底牌。
一九八五年四月,南洋的各种报纸上出现了一篇大清首相林松的文章,文章的开头先是提出了南洋华人的发展,提出南洋的华人是由中国人南方迁去的,所以大陆是所有中国人的根,之后又写到南洋华人在海外艰苦的生活,林松写到南洋华人在国外的生活之所以这么困难就是因为中华羸弱,明朝时朝廷因为税收少,没法养一支强大的海军,而清朝又因为满人歧视汉人,根本就不管海外华人的生死,最后又提出现在祖国需要你,请回来为祖国的强大而奋斗吧!文章的最后是一首歌《我的中国心》。
河山只在我梦萦
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
烙上中国印
长江长城
黄山黄河
在我心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
心中一样亲
流在心里的血
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Music---
长江长城
黄山黄河
在我心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
心中一样亲
流在心里的血
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看到林松文章的南洋华人一个个痛哭失声,海外华人心里苦啊!这儿一场屠杀,那儿又排华,自从明末之后南洋的华人就是软弱的代名词,他们背后的祖国已经放弃了他们,白人欺负他们;当地土著欺负他们,现在终于有一个人知道他们的艰苦了。
南洋的华人相互奔走;呼朋唤友,一起回国为祖国效力,一时之间北京城满是从南洋回国的人。
林松这样的做法当然使得一些老腐儒非常不爽,但林松手握将近一百多万军队,这些老腐儒也仅仅是嘴上抗议一下,但对林松却一点办法也没有,林松依然我行我素;坚持改革。
一九八五年五月东北。
随着夏天的来到,高纬度的东北也变得温暖起来,随着温度升高的还有中俄之间的战斗气氛。
去年清国和日本打了一仗,虽然最后日本战败了,但很多的殖民帝国都觉察到了这个庞然大物的虚弱,如果甲午战争不是台湾的中国陆军异军突出,突然袭击了兵力虚弱日本本土导致日军战败,那甲午战争的后果可想而知。
而俄国这头贪婪的灰熊就注意到了这一点,虽然这头病虎的抵抗力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但那又能对有“欧洲的压路机”的俄国造成多大的威胁呢?更何况俄国此次身后可是站了一帮白人兄弟支持他。
其实出现白种人支持俄国也很正常,毕竟林松手下六七十万人就驻扎在东部沿海一带,而以中国陆军的强势和外国人在中国的肆无忌惮两者之间发生冲突是必然的,更合况林松三番两次以各种理由搪塞找上门来的各国公使,他们对中国陆军的不满是必然的,既然不满中国陆军,那就要消灭他们,亲自上阵?no;no;no,这不是文明人干的事,那就只能找一个能与中国陆军干架的人来,日本刚刚被打败;不行,俄国强是强,但他们在西伯利亚的实力太弱了,怎么办那就只有让俄国增加西伯利亚的兵力了。
俄国的沙皇是脾气暴躁,但人家又不傻,你想让我打谁我就打谁,那我多没面子啊,你们的给我给好处,这样我才能帮你们办事。
英国人一想,我给你俄国好处,那玩意你强大了怎么办,要知道前些年我们还干了一场呢,不过这时一个聪明首相想到,中国陆军有将近八十万人,即使俄国想打赢那怎么着也得三十万俄国人吧,更何况是超过一百万人的一场大战,等双方打红了眼,到时候伟大的日不落帝国就可以狠狠的压榨一下那只黄皮猴子,而且等仗打到最关键的时候我们可以停止对俄国的支援么,这有什么难的,到时候他们双方拼个两败俱伤,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鹬蚌相争到时我们就可以来个渔翁得利,哈哈哈,我真是太聪明。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一支有英国;法国和美国武装起来的俄国人准备在东北和中国陆军开战。
林松接到第一师报告来的消息后也是头疼的厉害,不过他也没有任何办法,他知道这一战恐怕是没办发避免了,这让他不得不考虑接下来的战斗。
首先,现在的西方国家还处于经济危机之中,甲午战争之前,这些国家打算借着甲午战争来摆脱经济危机,所以这些西方国家贷款给日本,让日本购买他们国家各种物资,但当日本战败之后,日本已经没有能力偿还这些贷款,他们现在这头疼这怎么让日本还上他们贷的款。
当甲午战争开始后,中日双方的确购买了大量的物资,但当日本战败之后,一个更大的经济危机又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