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上尉同行

丁慧敏吃力地把行李拿下车,正发愁怎么到单位,看到一位穿迷彩的上尉军官正在和一个穿蓝色工作服的人正在交谈什么,就直接走上前去,直接向军官问道:“对不起,同志,请问军报记者站怎么走?”

上尉看了一眼丁慧敏,说道:“我一会儿就回那个地方,你稍稍等我一会儿,我说点事就走。”

丁慧敏喜出望外,正愁怎么倒汽车去单位呢,没想到直接遇上同伴。她把行李挪到一边,四处看了看。这个车站很大,有好多车道,车道上停满了载货列车,有的上面停着军用卡车,有的放着帆布包裹的物品,有的还放着坦克、装甲车!这是怎么回事?她很疑惑。这就要从丰澄地区的历史说起,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苏尚处于蜜月期,由于丰澄地区背靠苏联,所以驻有规模庞大的军队,作为战略大后方,以备不时之需,因为这里接受苏联的支援方便。渐渐地,这里建成了一座军事重镇,各种军事机构都在此驻扎,风光一时。但是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这里从大后方变成了前沿阵地,军事机构只能后撤,但是驻军还在,准备时刻迎击敌人。直到现在周边驻军还不少,除了海军几乎什么军种都有。所以丰澄地区是一个重要的军事物资中转地,从省城来的军列运来各种军事装备、军需物资和日常给养,再从这里转运到到各驻军。这就是丁慧敏能看到许多的军事装备的原因。

等了一会儿,上尉过来了,帮着丁慧敏拎上行李,朝车站外走去,“你临时采访为什么带这么多东西?”上尉问道。

“临时采访?我是来这里工作的。”丁慧敏有点不解。

“啊?工作?”上尉显然大吃一惊,因为在他的记忆里,女同志来记者站工作是很久远的事,而且待的时间不长就都调走了,这里条件实在太艰苦了,女同志在这里不适应也很正常。

“对呀,怎么了?”

“没什么,因为来我们这里女同志实在太少了,有点吃惊。”准确来说,这些年就没有。

“为什么?”丁慧敏感到奇怪。

“不瞒你说,这里太偏僻,哪能和大城市相比,所以住不惯,这个也正常。”

“哦。”听了上尉这么一说,丁慧敏心里一下子变得沉重了起来,自己的担心还是没错。

上尉一看丁慧敏不说话了,知道自己说这些,把人家吓着了,赶紧又说道:“其实,我们这个地方也不错,地方大,空气好,安静,人也朴实。”

在一辆军用吉普前,上尉停了下来,把后备箱打开,把丁慧敏的行李都放了进去。还有车!丁慧敏一下子心情就好了起来,本来以为只是结伴同行,没想到还可以坐车直接去单位,太好了!

在车上,上尉问丁慧敏:“你第一天来,要不要买什么东西?我可以带你去,正好我手头上的事也办完了,晚点回去也没事。”

“那太好了。”

于是上尉把车开到了城区,丁慧敏感觉这个地方连她姥姥家的县城都不如。确实如她感觉一样,说是一个地级城市,但是只有三横三纵的几条街道,而且地方也不大,估计骑上自行车,半个小时就能走完整个城区。街道倒是十分宽敞整洁,路上行人、车辆都很少。道路两旁的房屋有两层的小楼,也有平房,以平房居多;房屋的装饰少数较新,大多十分陈旧,有的甚至都能依稀看到墙上文革时期的标语!

上尉把车停在一个二层小楼前,对丁慧敏说:“这是这儿最大的商店了,你自己进去买东西吧,我在外面等你。”

丁慧敏满怀希望走下了车,但是看了一眼之后,就知道不怎么样了。房屋的外墙皮有些斑驳,陈旧的木制牌匾上用红色油漆写着“利民商店”几个大字。走进屋里,她好像走进了十年前的记忆里,一组通长的大柜台,后面的货物架上摆满了各种商品,从服装到鞋袜,从主副食到日常用品。售货员挺热情,“同志,想要什么东西?”

“我先看看。”丁慧敏说道。她转了一圈后,买了脸盆、杯子、碗筷等日常用品。

回单位的路上,上尉说道:“还没有问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丁慧敏,从上海来的。”

“上海?这么繁华的地方!”上尉吃惊不小。上海,他只在书本上见到过,在他的脑海里那该是怎样一个流光溢彩、人烟阜盛之地。

“还行吧。”丁慧敏淡淡地说。

“我叫赵岭,是试飞场的工程师。”上尉介绍自己。

“啊?试飞场?我去的是记者站!”丁慧敏大惊失色。

“在一块儿。这个院子最早是前苏联时期援建的某部队机关大院,中苏交恶后,逐渐荒废了。七十年代初期,由于研制战机的需要,在这个大院里建立了试飞场。前些年,由于国家周边形势紧张,我军的武器装备研制工作加速,老的试飞场已经满足不了需要,于是在原址上进行了扩建,同时对部分办公楼进行了维修和翻新,对不堪用的房屋进行了拆除,还对整个营区的环境进行美化,其中一栋楼就是你们记者站。”

“哦。”丁慧敏听不太懂,也不想听,反正能到单位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