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 世代报国
他们继续在这艘沉船探索了一段时间,不过很多区域因为通道损毁而无法前进,眼看氧气容量降低到了6成,于是决定往回走,他们同样收集了一些书面件,随身带回419,同时他们头盔的摄像机同步拍下了整个搜查的过程,可以让林秀轩这样的情报判读专家,反复观察每一个角落,找到一些他们遗漏的部分。!
两人离开沉船往回走的同时,利用头盔的头灯四处扫视,拍摄下在底舱里安置的日本军备。除了常规武器,始终没有发现类似核弹的装置,威力最强的武器是装在在随动发‘射’架的88式反舰*,另有一些防空武器。这些现代化武器数量太少,即使投入战争也不肯呢个扭转战局,无法揣摩日本人意图,也许只是作为拆解研究的样本。
他们观察到,所以武器都较为老旧,并非自卫队最新的家当,这多少印证了猜测,对于1940年代技术而言,太过先进的武器,反而不容易仿制,那些需要依赖芯片和编程的系统,确实不太适合。
两人回到巨大的潜艇前,将收集的字资料塞进潜艇的一根空*管内,然后顺梯子爬进潜艇减压仓内,开始漫长的减压,这段时间,是要将高压下融入他们血液内的惰‘性’气体慢慢释放掉。
林秀轩与程大洋马不停蹄,立即开始仔细判读情报,这他们第一次直观地窥见敌人的计划。‘春’日丸穿越的目的是很清楚的,是要扭转历史,但是日本人具体的实施计划,并不清楚。现在他们有了初步的认识。从携带的成系统的武器规模,可以判定出,敌人有理论依据和细致准备。
他们先将带回来的东西分类,然后分头检索。很快,程大洋从纸片里找到了一种无线电近炸引信的设计图纸,竟然是落后的真空管设计。他可以肯定不是什么故纸堆里随便抄来的,因为有两个特征。
其一是起爆引信和保险装置为模块化设计,为没有计算机辅助设计不可能做到,一旦试制成功,总成可以装进大于60毫米口径的各种弹‘药’,稍区别是破片数量和爆炸威力。这显然可以迅速将日舰副炮的防空能力,提升一个档次,而且无需重新开发繁杂的各种口径弹‘药’,考虑颇为周到。
其二是设计十分紧凑简洁,零件很少,显然是考虑到了日本落后工业能力下的产能和良品率。
在配套的献,事无巨细地标注了生产流程图解和各种要领,甚至对厂家的配套分工也有规划。指定了松下无线株式会社会主要组装,东京冲第一陆军兵造长为部件配套。这一点让人印象深刻,制作件的人,不仅仅深谙工业生产,还对当时日本工业‘门’类,各种企业的优势,进行了充分考察。
林秀轩那边找到的是防空*设计图纸,制作这份图纸的人,同样是十分用心。献将*分划分成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最为简单,只依赖跟踪雷达,需要2名‘操’作者根据各自不同的音频信号,使用手轮控制,发出无线电指令遥控*的高低、方向;林从未见过如此简陋的制导武器,但是如果仅仅是让它们,在密集而又笨拙的重型轰炸机编队爆炸,这种东西仍然具有强大的威力。
第二种也是在同一种火箭基础的升级,增加了自动控制,总体类似战后第一代指令制导防空*。为什么要这么做?显然考虑到了产能和技术提升的矛盾,没有一步到位的奢望。
第三种,是在前一种基础改进而成的短程地对地*,‘精’度较之V2高处一个数量级。可见工业之外,还有进攻需求的考虑。
林看的事背脊发凉,敌人们思虑的是何等的仔细,完全用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引导日本军事工业在战时完成三级跳。
“老林你看,这不是40火箭筒吗?”
程大洋凝眉说道,他翻出一张塑封的纸张,面绘制的东西类似一个超口径的火箭筒。
“是RPG2,他们直接拿来用了,几乎没改过。”林说道,“除了光学瞄具简化了。”看来敌人险恶的选择了这种冷战利器。
“还有这个……好像是……”
“是第一代线导反坦克*,简单的角跟踪,手动‘操’控,同样简化了光学瞄准。”
“凭日本现在的技术,能造出来吗?”
“应该还不行,不过肯定还有我们漏掉的,升级工业的献部分,如这里没有雷达的设计,一定在船。考虑到目前的日本已经有了早期雷达的基础,稍加指点能实现升华,战场10年的技术优势是十分明显的。”
“真这么容易?”
“当然不会像说的这么容易,不过你想,他们偷偷‘花’了几年时间对全盘计划进行了论证,一定我们想的要充分。”
“我还是觉得,凭940年代技术,很悬。”
“日本已经是工业国底子。这一点与国不同,如果把这么一堆图纸‘交’给现在的国,基本是废物。”
两人停下纸面搜索,开始观看从减压舱发回的视频资料,大约是两名潜水员在沉船内拍摄到的画面,画面扫到了地板散落的一种类似MK46的轻型*。
程大洋的脸‘色’难看起来,那几乎是一件现成的反潜武器,不需要任何改装,只要打开保险,通电启动驾驶仪,再扔到海里,能反潜。甚至无需发‘射’前输入诸元,只要有把握把*扔到潜艇周围大约1平方公里内,这种*有一定的机会,能跟踪到目标的声音。
在看到这些*之前,他从未想过419可能面临风险,原本这个时代的武器,几乎不可能对419构成实质威胁。
“也许……我们最坏的打算是摧毁这艘沉船?”艇长说道。
“如果你不打算回去,我没意见。”
两人沉没了一会儿,还是林秀轩打破了僵局。
“远没到破釜沉舟的地步,形势还很乐观。”
3天后,国抚顺机场。
一架零式运输机摇摇晃晃降落下来。舱‘门’打开,一群穿着体面,相貌斯的家伙慢吞吞下了飞机,然后被迎接的汽车接走了。
飞机下来的,是由前商工大臣岸信介带领的日本地质考察队,一行12人。他们将对这片傀儡执掌的广袤土地,进行一次新的地质考察,和前几次一样,目的是石油。
考察队大部分成员,是来自大阪以及帝国两所大学教授,唯一的例外是长谷川彦,他的身份保密,没有头衔,也不怎么爱说话,同行的学者们对他不屑一顾,一般认为他只是岸信介的‘私’人秘书之类的跟班。
考察队的首席技术顾问为帝大的古田雄教授,他对这次漫无目的的考察颇有微词。
6年前,是他撰写,并提‘交’了满洲陆相沉积,不可能存在较大油田的调查报告,没想到才过去这么短时间,面又要搞事,这才刚刚开学,要断教学旧地重游,还要重写报告。
古田在出发前的最后一堂课,向学生们谈到那些不学无术的官僚,做出的这项荒唐的决定时,冷笑说:要是能找到10万吨以的油田,他切腹自杀。引得下面哄笑起来。如果你在一个地方找了三次,都没有发现你要的东西,继续找第四次,是犯傻。
他们第一站来到抚顺,是因为一些探测器材储存在这里的煤矿仓库里。这里有一所现代化的矿物研究心,前身是海军投资的抚顺页岩油工厂;当年从英国引进的页岩油开采技术,以及最近从德国引进的煤化油技术,都在这里进行工艺研究和可行‘性’评估。总的来说这两种方案都不可行,前者很难提纯,后者很难达成产能规模。
所有轿车停到研究所‘门’口的一座雕像前。
一向木讷只知道跟随众人的长谷川,一反常态走到了前面,然后站定在雕像前不走了。雕像的人,是这个研究所的创办人:“长谷川清二”;他在10年前引进的页岩油计划失败,造成海军锅炉管道堵塞,最终只能自杀谢罪。这一举动引发了广泛的同情,于是在研究所在‘门’口建起了他的雕像,缅怀那些矢志为帝国寻找矿产资源的人。
“每次来都一样啊,一下车看到长谷川这个失败者。”古田教授不屑地看了一眼雕像,然后哼了一声,提着箱子走过去了。其他人也没有停下来瞻仰的意思,全都急着进宿舍洗澡,然后等着吃饭。
最终只有岸信介和长谷川彦两人站在了雕像前。
“你们不会是亲戚吧?”岸信介问道,他为人敏锐,并且从雕像的外貌看出一些端倪。
“他是我从未见过的曾祖父。因为没有为国家找到燃料而……自裁……所以我们家世代都吃这碗饭。”
岸信介没有多余的话,只能颇为同情地‘揉’了‘揉’他的肩膀。
“我会弥补先祖和国家的这一遗憾的,我会的。”
他站在曾祖面前郑重地说道,如同起誓一般。他知道自己有把握说这句话,在他的皮箱内,有一本写满各种坐标的笔记本,是几天前,潜水员从海底打捞来的远见的誊本。有了它,不愁找不到石油,他甚至粗算里一年,仅笔记本记录的这些地区的可开采储量,有2000万吨。
“我相信你能做到。”岸信介点燃烟斗说道,“说到国家的遗憾,其实还有一件事,牧野在的时候,我不方便说。我想现在是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