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8 新式空射*
褚亭长放任敌人溜出阵地,这是他的目的,他知道敌人在野地里绝对跑不过,也打不赢自己的机械化部队,当然,操作的难度在于时机拿捏较难,太早收,敌人可能会退回去。他得等到敌人自己把重武器炸了,绝了后路才行。
多田参谋长带一个大队先跳出包围圈,确定没有敌人阻击后,向后方通报突围成功。此时,战壕里待命的日军才开始破坏重装备,这是他们突围的必经程序。
褚亭长等着敌人阵地上此起彼伏的爆炸声,他知道敌人把自己退路绝了。此时,日军第一批突出去的,大概离开了五六公里,怎么说突围也算是成功了。
不过褚亭长已经在较远的地域预设了伏击阵地,就等着敌人撞上来。不过敌人一跑出去,难免分散乱跑,总会有一些漏出指缝,这一点他也算到了,对他来说,跑掉一点敌人总比攻坚阵地,多死自己人要好。
日军最后一波断后部队跑出阵地,陶明章的部队立即出动,封闭了敌人退回去的通道,随后第二批部队占领了阵地。敌人阵地上一片狼藉,炸毁的重武器外,还有大量被炸死的重伤号,日本人撤退带走了轻伤员,显然这些人走不了,只能自杀,事实上,也很难说他们是自杀还是给自己人干掉的。
中川联队长发现突围过于顺利,心生疑虑,正值前面蒙头就跑的多田参谋长突然身陷伏击,他立即带兵向东跑,暂时逃过一劫,天亮后,他们还将面临褚亭长坦克的堵截和追上。
无论第二联队能有多少人溜走,第14师团,作为整建制部队,都已经注定要被消灭了。与之一起被歼灭的,还有第三旅团和其余几个治安旅团。现在何止是泰北,整个缅北的形势也已经活了。日军继续据守铁路已经失去了意义,因为他们无法从铁路获得任何补给了。这条铁路通车后仅仅一周,褚亭长就挥师南下,给整个南方军添了最大的恶心,现在寺内寿一的噩梦渐渐成真的,褚亭长要把铁路控制住了,此消彼长的一天转眼就到了,这还只是1943年的1月份。
九州鹿儿岛的海军兵器试验场,牧野躲在一座地下碉堡内,忐忑等待着一个小时后新武器的实验。
东京政变带来的余波尚未平息,新的战争内阁还有几个重要人选,在各方的角逐中,他已经等不及到了这里。在他看来,在东京多待一天都是在犯罪,日本的气数正在迅速消耗,虽然澳洲或者中原还在打着胜仗,但是中国核潜艇,以及与那艘潜艇关系中大的褚亭长,都会是巨大的变数。
他随身带着佐藤荣作制作的日历,日历的截止日期为1945年7月15日。这是美国人第一次核试验的时间。这本日历是按照他的意思制作的,用意是提醒时日无多。按照他的初衷,一旦接近这个日子,而战局无起色,日本就必须果断选择投降,并将开发的武器系统和图纸打不销毁,仅留下小部分图纸开发人员,作为战后格局下,日本周旋的资本。但是很多迹象看,褚亭长不会让这本日历撕完。
前几日,他与郁郁寡欢的石原谈论过——万一日本仍然失败,该如何自处的话题。
石原认为,如果最终可以避免*在在日本爆炸,没有巨大的伤亡数字,震慑苏联的话。战后格局将必然会有变化。他预计东西方对抗会来的更早,或许在牧野时空没有发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会在1948或者1949年爆发。
石原莞尔的这套逻辑,牧野自然无法理解,不过避免*爆炸,显然是有利于战后日本生存的。现在,除了开发新式武器,主持打捞春日丸,他还需要将这些技术归类。应对可能到来的战败。按照他的设想,战败后,有些技术是需要提供给盟国的,有些是需要绝对保密的,有些涉及机密的人是需要提前解决掉。其中最核心的机密,是春日丸上涉及穿越时空的设备,这是远比春日丸上其他的任何技术都需要严守的秘密。
由于担心被无所不在的无人机追杀,他不敢到空旷处观摩新式空射型号反舰*的试射,只能躲在地下,通过一套潜望镜系统观察外部。所有的指挥,全都通过电话线与外部连接。
新式*采用主动雷达寻的模式。他这一年来,利用春日丸打捞上来的资料,对日本通讯技术的改造,一直没有收获什么成果,但是技术总是需要时间积累的,最近一段时间,在诸如多腔磁控管这一类的电子管技术上,东京芝浦电器公司逐渐有了起色,虽然小型化还无法做到,但是已经可以满足生产一型原始型的空射主动制导*了。从技术上说,算是一次跳跃了两步。
牧野不是喜欢技术跃进的人,他的经验告诉他,在技术升级上好高骛远必然是要吃苦头的,不过他现在没有时间一步步,从舰射型和半主动制导模式开始摸索,日本已经没有时间了。
陆军一直偷偷研制v1巡航弹的人操型的改进,竟然成为了现在这枚*的最大契机。
由于v1航速太慢,去年起陆军去掉了弹体上方的发动机,在*尾部塞进了一具德国提供图纸的液体火箭发动机,这台发动机使用液态氧和偏二甲肼作为燃料,优点在于比冲很高,缺点当然是射程堪忧。
基本上陆军的这枚人操*技术上乏善可陈,但是对于牧野来说,毕竟个现成可用的平台,解决了发动机位置导致的轰炸机无法挂载,以及航速低下问题。如果重新设计一款弹体,难免在重心和气动方面进行大量计算,空耗大量时间。当然,也不是没有问题,毕竟这个平台是液体燃料的。
陆军实验表明,即使飞行员不操作,这枚人操火箭也可以保持平飞。事实上,操作这个东西飞行,难点在于控制速度,以避免喷口过热。
技术上面临的难题很多,最大的难题在于雷达,目前只能发射波长15厘米的电磁波,精度是不够的,而且海面杂波问题,仍然无法解决,但是实验以及实战表明,当敌人军舰足够大的时候,分米波雷达的精度勉勉强强是够的。
得益于去年实战的磨合,自动驾驶和惯性导航方面的技术已经成熟,明治电器的陀螺仪精度已经达到德国提供的原品水平,并且还在提升中。
这枚*还没有被正式命名,它的出现令武器设计部分的所有专家倒吸一口凉气。日本武器设计,一直以来都是抄袭为主,创意远远不足。
将雷达、导航、自动驾驶等最尖端技术捏合到一起,攒出这么个玩意儿。实在超乎了所有人想象力,并且在论证阶段,大家渐渐发现,这个方案也许是可行的。比如,糟糕的雷达提供的目标更新率,恰好是够的。自动驾驶仪经过实战检验,勉强可行,*控制在7米的长度,重量为2.8吨,较之v1*,重了不少,但是重型轰炸机却刚好可以挂载。射程很短,只有大约35公里,不过太远了其实也没意义。
电话打来,200公里外海军机场起飞的深山轰炸机,已经成功起飞。
牧野的稍微舒了一口气,今天的第一关过去了,后面还有捕捉目标、发射……等等难题等待考核。
海面上,一艘靶船正静悄悄飘在海面上,这是日军占领越南时,强征的法国货轮,尺寸足够大。并且使用无装药的*试射,即使命中了修修补补哈能用,海军预估风险不大。
牧野通过潜望镜可以看到远处的靶船。按照预想,轰炸机将沿着海岸线飞来,飞行员通过目视发现目标后距离上,将进行繁缛的操作,预计可以在3分钟后,也就是在距离目标大约20公里的时候,把*发射出去。实际上,因为缺乏搜索雷达提供目标指示,这还是一枚视距内的*。
远处,四发的大型轰炸机慢慢靠近。飞行员穷尽目力搜索目标。地面指挥部传来指令,告知目标就在正南方位,可以使用*雷达进行搜索。
此刻*通过电缆连接着飞机,可以使用飞机电力进行雷达搜索。这是今天的第一步实验。
操作员接通雷达,开始对海搜索。机扫雷达在狭窄角度上,左右转动寻找目标。很快就接收到了海面反射信号。
从这样的杂波里找到目标,需要操作员通过音频分辨。一旦听到连续的刺耳音频,意味着可能搜索到大型目标。下一步他需要缩小扫描角度,将目标范围限定住。一旦完成瞄准,*会遵循简单的逻辑,不再进行大范围扫描,而是将波束限定在这个范围内,跟踪目标。
坐在轰炸机前方导航玻璃罩内的操作员,无法从杂乱的音频中分辨出那一部分回拨是有价值的,显然今天第一项实验——利用*进行目标搜索,失败了。他已经可以通过固定望远镜看到了目标就横在前方,从舰体和桅杆长度判断大约35公里外。
他转用光学瞄准镜套住目标,然后转动一边旋钮,将目标长度限制在刻度中间,这将使得*雷达精确扫描到目标,并形成相对固定的波形匹配,以区分杂乱的海面杂波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