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公孙升职,初得辽东

半天之后,王越带着书信离开,而公孙续,则站在赞皇山顶,望着脚下的苍茫大地,心绪万千。

最初穿越东汉末年,公孙续心中最坚定的想法就是要一展所学和所能,与汉末群雄一较长短,争霸天下。而随着自己的逐渐长大,以及对东汉末年浮尸遍野,易子而食的情况有了亲身、深入的了解之后,公孙续内心的想法便开始发生变化,越发矛盾起来。

他希望自己能够在这热血三国之中驰骋沙场,充分体验一把金戈铁马,与世之英豪一决雌雄。但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个时代的人们能够过得更好,再也不用受这乱世的折磨,以自身的悲惨去成就三国这段热血沸腾的历史。

后世有过记录,在西汉时代,全国人口数量最高时可达6000万人,到东汉时,因为时局动荡,人口经历过一次锐减,降低到了3500万左右。而到了东汉末年,在经历过奸佞当权、董卓乱证、黄巾起义、群雄逐鹿以及三国争霸之后,人口数量最低时只有1400多万人,可见人口损失之重。

晋统一全国之后,曾统计全国人数,约250万户,1600万人,人口损失一半以上。而晋朝之后,就是五胡乱华,这是一段更为悲惨的历史,不仅汉族政权遭到剧烈冲击,汉族人口数量也将至历史最低,险些跌破1300万。

这种刺痛人心的数据,对于公孙续这种来自后世,汉人十数亿多的国人而言,无疑是一件特别悲痛的感受。

只可惜,他穿越来的时间太巧,天下大乱之前,他太小,无力改变这滚滚向前的历史巨轮。同样的,因为乱世,所以才有三国热血,而三国热血,必然伴随着遍地狼烟,尸横四野,这是一个无解的矛盾体,无论哪个时代,都一样。

所以,公孙续便暗下决心,努力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一定要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后期五胡乱华的事情,一定要避免,既然穿越在这之前,就决不能让历史上华夏最大的伤痛之一再次上演。

公孙续写给刘君和侯老太守的书信内容十分简单,就简单交代了一下太平道要起义的事情,让刘君和侯老太守配合自己的父亲公孙瓒,给公孙瓒积累点功劳,谋个升职的机会。同时,也叮嘱他们小心太平道,做好防范准备。后一点,公孙续倒并不是很担心,早在几年前,涿郡就已经开始加强练兵,虽然数量并不是很多,但用来抵御乌合之众的黄巾应该问题不大,同时,还有暗灵暗中保护,家人安全倒也不用担心。

而给公孙瓒信中的内容就较为复杂了,先是讲述了一下太平道的事情,让公孙瓒撬开唐周的嘴,上报朝廷,谋求一功。然后又讲了太平道起义之后,天下必将大乱,让公孙瓒早作准备,一方面暗中积蓄力量,另一方加强对人才的拉拢和权利的扩大。最后,才是最重要的一点,让公孙瓒放下成见,答应自己族中最为亲密的两兄弟公孙越和公孙范的要求,让他两能够为公孙瓒效力,同时,将府中金银以及上好的茶叶遣人送到洛阳,送给十常侍,让他们在灵帝面前美言几句,给公孙越求个辽东太守的职位。

公孙续说,辽东苦寒之地,皇上必定不会重视,只要运作得当,定会封公孙越为辽东太守,而公孙续,则要趁此机会逐渐将辽东打造成为公孙家族的大本营,作为日后立世的根本。

东汉末年,虽然辽东尚属苦寒之地,偏居一隅,但公孙续有充足的信心将其打造成为不亚于其他任何一州的富饶之地,辽东如何,这个时代再没有人比公孙续更加清楚了,因为前世,公孙续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公孙续之所以没有自己回去,主要是因为这个时候公孙瓒还抱有忠于大汉的念头,并且德行良好,并不是日后那个不将汉朝放在眼里的幽州军阀,公孙续如果这个时候颠颠的跑回去告诉公孙瓒做好准备,将来要争地盘,必定要挨上一通暴揍,所以公孙续才不会亲自回去。

“小师弟!为何独自一人站在这里,神游天外?”就在公孙续思绪万千,想东想西的时候,赵云和夏侯兰来到公孙续身边,开口的,正是赵云。

“胡乱想想而已!”公孙续打个哈哈,转移话题,“二位师兄不练枪法,不读兵书,怎么有闲心来陪小弟闲聊?”

赵云目光复杂的看着公孙续,道,“小师弟,你虽然年幼,但天资聪慧,我与你夏侯师兄未曾将你当成普通孩童!为兄也知晓,师弟你志比天高,但为兄也希望师弟你能明白,我与你夏侯师兄皆将你当成亲弟弟对待,所以我与你夏侯师兄希望,你若有难,能够想到我们,即使能力不够,我们也会拼尽性命去帮你,而不需要你一个人默默承担!”

“师兄想说什么?”公孙续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反问道。

“我七岁起便与师傅在此赞皇山上学艺,林中鸟儿的啼叫声无人比我更加熟悉,从几年前林中出现忽短忽长、互急忽缓的鸟鸣声之后,我便知晓,这声音乃是人为,而非鸟鸣!”赵云此时已经长成青年,身体发育很好,隐隐之中,也有了一丝一流战将气势,其目光灼灼的看着公孙续,让公孙续有些刺痛,目光闪躲。

“而每次鸟鸣声响起,师弟你便找各种理由离开,那时候我与你夏侯师兄便怀疑这些的人是来找你的!本来我欲想一探究竟,但你夏侯师兄拦住了我,而我见你每次皆完好无损,隧也就未深究!”

“但此次不同,你回来之后便将自己关上房间里奋笔疾书,而后便一人来到这山顶沉思,所以我与你夏侯师兄判断师弟你必定遇到了不同寻常的大事情,不然你不会出现这种神态!”

赵云上前一步,将手拍在公孙续的肩膀上,“师弟,我希望你明白,我与你夏侯师兄并非外人,无论何事,我们必定坚定的站在你的身边,替师弟你遮风挡雨,这是师兄应该做的!”

一直未说话的夏侯兰突然冒出一句,“即使你欲拉皇帝下马,我二人亦不皱一下眉头!”。

此时的夏侯兰,公孙续敢肯定与历史上的那个夏侯兰天差地别,其不仅因为受了赵云和公孙续的刺激,发奋习武,武力飞涨,同时因为精于兵书战略,眼神极为明亮,睿智非常,现在,很多时候,他已经能和公孙续就一些意见进行探讨了。要知道,公孙续后世来人,两世年级已过三十,而夏侯兰,却实实在在一青年,着实不凡。所以,对于夏侯兰的话,公孙续更加重视。

看着同样目光坚定不移的赵云,公孙续心中简直是泛起了滔天巨浪,这番对话,也已经在公孙续的掌握之外了。

公孙续心中暗暗诧异,这还是史书上记载的至死尚有忠于汉朝心念的赵子龙吗?这个时候,赵云不应该想的是怎么报效国家,征战沙场吗?怎么会这么不按套路出牌,出现这种情况?

其实,这并不是不能理解的,只不过公孙续过于依赖自己对于史上三国的记忆。历史上,赵云学艺时孤身一人,而童渊又心心念想要弟子功成名就,所以就不断教导赵云忠君爱国,而赵云也深受其影响,故而即使投奔刘备,忠肝义胆,一生未叛,但心中也有一丝执念,那就是匡扶汉室,这也是刘备不重用赵云的影响因素之一。

而此生,赵云多年来一直与夏侯兰、公孙续一起学艺,而童渊也因为见到公孙续之后,放心了赵云日后的前程,故而也就未一直教导赵云忠君爱国。外加上公孙续时不时来上一句天下将乱,汉室倾颓,得民心者得天下等话语,也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渐改变了赵云,所以赵云早没有忠于汉室的想法,而只有了忠于天下苍生的想法,这是公孙续始料未及的。

“当真?”公孙续依旧抱有怀疑的态度问了一句,而夏侯兰和赵云二人,毫不犹豫的回了句,“当真!”,或许,这个时候,他两万万没想到,公孙续心中,是真的抱有将皇帝拉下马的想法。

见此,公孙续心结顿解,开心的与二人聊着之前发生的事情。

公孙瓒在接到公孙续的来信之后,大发雷霆,在府中扬言要将公孙续这个小王八蛋的屁股打开花,但很快,便在侯夫人的镇压下偃旗息鼓。再后来,侯老太守遣人唤其前去侯府,便没了声音。

在侯老太守和刘君的帮助下,公孙瓒取得唐周的供词,八百里加急传至京城,告发黄巾起义的事情。同时,侯老太守也安排机灵之人带上金银等贵重物品和上好茶叶,前往洛阳。

三日之后,得到消息的灵帝勃然大怒,下令捉拿诛杀封谞、徐奉等人,车裂马元义,并于宫中痛斥张让等人,在张让等人力证“此皆前中常侍王甫、侯览所谓,与吾等无关!”之后,方才饶恕张让一干人等。而后,以周章下三公、司隶,使钩盾令周斌将三府掾属,案验宫省直卫及百姓有事角道者,诛杀千余人,推考冀州,逐捕角等。

又因公孙瓒举报有功,封骑都尉,封刘君为镇北将军,统兵讨伐叛贼。

而又过三天,灵帝又收公孙瓒奏章,言张让等人当初刚正不阿,愤然拒绝张角等贼人贿赂,因而不知张角等人欲反叛。灵帝闻之大喜,重赏张让等人,亲之更甚之前。

又三日,张让等人上书,辽东有贼人相应张角等,需要派人平叛,但辽东偏僻,苦寒之地,想来不足以威胁大汉天下,只需派一略有才干之人前去平定即可,于是推举公孙越为辽东太守,自行募兵讨伐贼众。

一切,皆如公孙续所料一般,未出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