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93章 东宫行走是个啥

每个人都在做好自己的事情,因为那是生活的一部分,晃晃悠悠,吃喝玩乐,那不是人生,那是浪费人生,这一辈子没有听过一次响,没有去见识见识,那有什么用。

还好还好,京师的二代们似乎也感受到了压力,不仅仅是廖氏兄弟领导的那一批人,还有散乱在外地,现在也在忙碌着各种商业活动的人,他们心里很清楚,因为这是一个机会,朝担心勋贵和武将,文官权势太大,那没关系,我当个商人,除了享受祖辈带来的荫庇,不掺和这些事,总归是安心了吧。

外放执行任务的锦衣卫,在这北方的大地上,正在体验人生,是啊,还没生过人呢,哪知道怎样体验人生,不过杀戮,也是人生的一种,没有带来过生命,那就不断的带走吧,当不了送子观音,那就做个死神,吹熄生命之火。

又隔了一天,建文皇帝的罪己诏下发了,由三位老师构思,翰林院编修,庶吉士初稿,最后交由皇帝审阅,皇帝批复后,数次易稿,最后定稿后,加皇帝宝玺,昭告天下。

这时的庶吉士还是个翰林院短暂的职位,没有太多的权力,只是,负责起草诏书,有的也为皇帝讲解经籍,与文学博士的职责有些类似,但并不相同。

百姓巨惊,陛下怎可如此呢,为何之前没有听到什么风声,朝廷这是怎么回事,怎么会允许这样做,难道皇家又出事了?

甚至还有百姓猜测,这一定是朝中的大臣肆意妄为,想要将罪责推给仁慈的建文皇帝,这是个阴谋,百姓议论纷纷,甚至有人组织百姓去承天门为皇帝讨个公道,或许在他们眼中,建文皇帝不应该承担这样的责任与污名,因为建文皇帝是个好皇帝。

只是,一切只是他们的猜测,而这猜测也是大大的错误,就在不久后,大明报和大明逊志报同时发刊,将罪己诏的内容印发,广而告之,人们傻眼了,没想到真的是皇帝自己下的罪己诏。

大明报发刊的同时,朝廷还命令各大驿站,快马加鞭,将这份罪己诏送往各处,为了让天下人认识到皇上的诚心,也为了宣告叛王朱棣的野望。

这份罪己诏的具体内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钦奉皇祖宝命,嗣奉上下神祇,燕人不道,擅动干戈,虐害万姓……”

不得不说,齐泰,方孝孺,黄子澄领头的,翰林院编修们共笔的诏书还真不错,细细研究就会发现,在这份诏书中,至少说明了三重意思:

第一,我皇太孙朱允炆是受太祖高皇帝遗命,在大明宫城,当着众位朝廷大臣的面继承大明江山的,是唯一合法的天子,是这大明江山的皇帝,年号建文,不可抹灭。

第二,在诏书中痛斥燕王朱棣的狼子野心,通告全国,燕军大逆不道,荼毒生灵,其危害不下于前元灭族之祸。

第三,朕是有罪的,没有团结好皇家子弟,没有好的政策对待叔伯兄弟,特意向皇天后土,祖宗宗庙,黎民百姓道歉。

总之,说的是诚诚恳垦,这一切都是朕的错,朕认错了,还望广大百姓原谅。

民间对此一片支持,之前认为朝廷不行的,也渐渐认识到,燕王朱棣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既然想要抢夺那个位子,总要付出些代价不是吗。

就在那一瞬间,好像很多人突然意识到,原来,燕王竟然如此的大逆不道,在他治下的百姓居然生活的如此的清贫,甚至有些民不聊生。

在今后的一段日子里,在各个大一点的城镇,都会有人将各种各样的消息传递给百姓商户。

大都是,为什么燕王凭借一藩之地还能对抗中央朝廷,不是因为朝廷无能,而是因为朝廷善待百姓,不对百姓苛政,可是燕王和燕王手下的将士,王世子朱高炽在北平一带,纵兵收割,对于百姓的粮食,商户的银钱,大批量的抽调,还经常发生打死人的事情,这才能勉强维持军队的消耗。

这样的生活要怎么办呢?

当然是聚集起来反抗啦……

今日上午,方府很忙,是的,为了准备迎接圣旨,摆香案,供桌,庭院里打扫干净,这也是为了表示对天家的尊敬。

只要是没有事情的家丁和丫鬟都聚集在前厅,和方家一家人一起等着圣旨的到来,这也是规矩,不过建文朝政宽人和,只要不违礼,一些事情还是放得比较宽的,所以盛装的一家人在静静地等待。

大概过了一刻钟。一声高喊穿了过来:“圣旨到。”

众人看见一位穿着宦官服的公公在一群锦衣亲军的护卫下来到了方府,这不是为了摆谱,只是单纯地为了显示皇家的威仪,不管在什么朝代,圣旨的颁发都是严谨有序的,有亲军防卫也惯例。

待他们摆好阵仗,方孝孺和方中愈一看,来人还是他们的熟人,张公公,只见张公公双手托住圣旨的两端,一副公鸭嗓的说道:“文学博士方孝孺,锦衣卫百户方中愈接旨。”

方孝孺和方中愈带着全家人跪下,“臣接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掌国四年,国运亨通,帝师方孝孺公忠体国,忠心耿耿,有心革新,创思想之大成,……,特赏赐白银五百两,黄金五十两。锦衣卫百户方中愈,少年英才,提交建文数字之法,亲军训练之法,又领亲卫,护国佑民,……,学问渊博,见识非凡,特征为太子属官,东宫行走,秩五品。钦此。”

话很多,中愈也没记住多少,但想来也是写歌功颂德的东西,所以在听到钦此之后,他才松了一口气,毕竟也就话多了。

“臣领旨谢恩。”方孝孺和中愈再次一拜,虽说父子两一份圣旨,以前也出现过,这也没什么大不了。

方中愈在后面,方孝孺起身后上前一步,接住了圣旨,两人又寒暄了几句,至此这项仪式算是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