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46章 红太阳他在心上
事情发生变化的时候,很多人是不能够理解的,或者说他们是关注不到轻微的变化的,因为那种变化肉眼不可见,当人们发现的时候,那种变化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
大明朝廷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脸上有了颜色,至少不会像之前那样面黄肌瘦,那些流民们如今已经习惯了在京师附近生活,甚至是时不时还能去京师逛一把。
百姓们已经习惯了去公共厕所上厕所,这个时候会有专门的队伍把他们的夜香运走,运到农村郊区那边去种粮食。
应天府尹莫大耳朵,因为这件事情受到了皇帝不少的家长虽然没有给他升官,是因为他现在能够在这个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百姓们习惯了这样的事情之后,渐渐的也明白了医学院所宣扬的那些知识变得更加重要,之前他们一直交代要保持京师的环境,卫生一定要干净,所以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去得了一些奇奇怪怪的病症了。
百姓们相信有些事情是他们自己能够做出改变的,所以在朝廷的宣扬之下,他们也信奉了朝廷,朝廷如今的公信力比之前要暴涨许多。
越来越多的百姓希望朝廷能够出台更多的政策,至少要引导他们活得更加长久,挣到更多的钱。
多子多孙多福多寿,这样的消息一直都在不断的宣传着,百姓们已经渴望自己能够有更多的子孙后代。
为了活得长久一些,他们已经开始在注重养生学了,当然这种中医上的玄之又玄的理论谁也不清楚,就算是方中愈也只能依靠之前自己的了解对他们做一件事,但不会去过多的矫枉过正,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曾系统的学习过后世的理论。
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对这些人作出指示,和让那些中医们开始集中力量起来研究这些东西。
受到锦衣卫大佬的青睐,让那些医生们非常的担惊受怕,但后来又觉得非常的荣幸无比,因为在这里他们遇到了不少可以跟他们一起学习的人,当然也有更多新奇的理论。
像他们这种靠着祖辈传下来的那点记忆讨生活的人,之前都无比的看重自己手里的配方,但是如今来到这里,他们才发现自己以前真的是鼠目寸光坐井观天了,因为朝廷的太医院和京师医院的人们正在源源不断的将自己的知识分享出去,又从别人那里学到更多的知识。
人嘛总是要脸皮的,当然厚脸皮的也不少,拿别人的手软,吃别人的嘴短,所以在获得了别人的知识的时候,总是要付出一些代价的,那些人,虽然有一些叫苦不智,但最后也能接受,毕竟拿了朝廷的东西不还回来,朝廷有1万种方法让他们退回来。
所有的这一切都在一个大的框架协议。
没有谁可以挑战朝廷的权威,以前可以但如今挑战朝廷权威的人,基本上都是他们死无葬身之地。
以前的百姓都是袖手旁观的,在很多方面他们不会参与进去,也不会过多的与朝廷有更多的接触,甚至是在他们眼中,朝廷是给他们带来伤害的人。
如今朝廷渐渐有了改变,不是因为朝廷真正的把每一个人都放在心上,而是因为他们觉得如果让百姓们感受到朝廷的善意,最后朝廷所能收获到的是比百姓们更多的善意,这才是他们之前一直得到的。
有些人天生就是做事的人,而有些人天生就是做计划的,学是学不来的,就算是后天不断的强化学习,也只能帮他们做进一步的了解,或者说在某些方面能够加深他们的记忆,但不会改变一个人天生的本事。
建文皇帝朱允炆非常的清楚,工部尚书郑赐以前也许不会这样,但是如今他却是一个真正的实干家,也就是说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把金融皇帝朱允炆的计划一步一步的落实到位。
所以在众多的大臣之中,他最后选中了工部尚书郑赐第一,他的年纪不太大,但又有足够的资历,能够让更多的人支持他,帮助他。
第二,他在百姓之中名声很好,至少如今百姓们是相信他之前所做出的努力,甚至说整个帝国的部分变化都与它有关,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接接受他支持他。
第三内行当然要来领导内行,要是让外行来领导内行的话,最终是会出问题的,这也是第二个中英文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他一直都在这上面花费功夫,至少要让更多的人选择在这一方面坚持更久。
工部尚书郑赐虽然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有一点他非常的清楚,那就是皇帝选择他来做这件事情是有原因的。
看得越多,翻来覆去的看,反复思索就会明白这一份报告里面到底参杂了什么样的内容,所以工部尚书郑赐在震惊的同时又觉得这个时代不亏。
故作高深的话也就不说了,他心里也清楚这件事情做起来还是非常困难的,虽然现在看起来不错,和对于很多方面来讲还是空白,既然是空白,那就需要有人去探索去开阔。
第一次走上荒野的人肯定是比较辛苦的,为了给后来人留下一条道路,他必须披荆斩棘,如今工部尚书郑赐就在这个位置上,建文皇帝朱允炆,现在就希望他走上这样的道路。
“陛下,臣,看完了!”
工部尚书郑赐在确认自己可以回答皇帝的问题之后,就合上了那些报告,然后在那里等待皇帝的问话。
“感觉怎么样?”
建文皇帝朱允炆也放下手中的笔,这个时候就没有什么其他的事情,他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决定,所以工部尚书郑赐才被紧急从前线征召回来。
“陛下,臣不得不说,这份报告非常的有分量,甚至是说超越了之前大明律的修改与颁布,如今陛下想要以此作为依托,开拓大明的工业体系和学术体系,看起来非常的不错,但臣还是要告诉陛下,这里面所描述的东西可能会冲击现有大明的知识体系,最后带来的麻烦恐怕是不可控的。”
越是内行的人就越是能够看出来不一样,工部尚书郑赐一上来就抓住了里面的重点,因为他知道那些东西看起来比较简单,甚至说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名词而已,但是它代表的是与现在的思想甚至是知识体系不一样的文化知识。
方中愈所提倡的改革,如今在这一段时间已经放的很缓慢,但是这些东西的出现也就意味着国家会有一个更加强力的部门在糅合所有的体系,甚至是打破旧有的常规来做事情。
虽然他也很想做这样的事情,可是有些风险还是要告诉皇帝的。
如今帝国的局面好不容易好一些,至少不会像之前那样动乱,要是这样折腾的话,恐怕会出现更多难以把控的问题。
“怎么说?”
皇帝的脸色一下子就变得沉重了起来,虽然他也知道会有风险,但是似乎他还是小瞧了这些风险,总工部尚书郑赐的眼神之中,他看到了一丝犹豫,至少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他还是在考虑一些东西。
“陛下格物学之前已经有过争论,方中愈做的那些事情,虽然说很受年轻人喜欢,可更多的人是不能够接受的,如今必须还要想在做进一步的推广,恐怕还有一些麻烦,然后就是医学上的东西,虽然说京师医院如今做了不少的事情,可对于更多的百姓来讲动刀子这样的事情,其实是比较难以接受的。”
工部尚书郑赐所说的也是事实,之前他也知道京师医院如今已经在尝试给那些病人做手术了,当然要求特别的高,也没有做过几例,而且算是在积累一些小小的经验,可这样的事情在大明的百姓之中还是难以接受的,毕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这样的规矩说起来似乎有些让人难以接受,可事实上它就是悬在大明百姓头上的一把刀。
“正是因为有难度,朕才希望爱卿来做这件事情,毕竟没有难度的事情做了也没什么意思,更重要的事情是既然百姓们的想法有异议,那咱们就宣传更多的想法,之前那些思想也是为了王朝统治所宣传的,如今你们还是要想办法让更多的人接受一些,毕竟性命之忧还是更大的。”
皇帝也听明白了,工部尚书郑赐的意思那就是做可以,可有些事情还是需要朝廷出面来做。
“是,陛下。想要将这个部门组建起来,陛下还得考虑给他们什么样的官职,或者说用什么样的身份让臣把那些大家们弄到一起。”
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想让别人处理,总得付出一些代价吧,可看整篇计划上似乎没有一些实质性的给予,也就是说皇帝似乎并没有像他们以朝廷给予的身份做事情。
“爱卿怎么看?”
建文皇帝朱允炆反问了一句,至少他还是想听听这些专业人士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工部尚书郑赐想把自己做一个怎样的定位,因为这些人最后肯定会在他的监管之下,如果他要的太多,皇帝没有办法给予的话,下面的人也就完全没有必要存在了。
“陛下,臣认为,进入管理层的肯定是需要有朝廷官阶的,至于下面的人,朝廷应给予一定的荣誉称号,至少要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得到国家认可的,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明白自己有以后晋升的途径,不会像之前那样默默无闻,甚至是自己付出了一生的努力,最后啥也得不到,如果以后这个部门能够发挥出更大重大的作用,朝廷应当给予终身的荣耀。”
建文皇帝朱允炆听了之后,对工部尚书郑赐的认识又高了一切,其实之前方中愈跟建文皇帝朱允炆谈过这样的打算,那就是帝国可以授予一些人重大贡献的称号,至少让他们得到百姓们的认可,也就是说这些付出努力的技术人员不像其他人一样。
但是工部尚书郑赐居然可以提出这样的建议,也就是意味着他对于方中愈的了解肯定是非常大的,甚至是说对于方中愈之前所做的一些政策都有过深入的研究,不然不可能支持到这样的政策。
“可以,你可以去找方中愈去聊聊看看她的想法,其实郑刚刚也听出来了你的话,你的意思有不少都是方中愈提出来的,既然如此去跟她聊聊也是挺好的,然后呢,尽快把这个架子搭起来,更希望他能尽快的发挥作用。”
建文皇帝朱允炆说的非常的透彻了,他希望这件事情能够尽快的落实下来,也就是说对于他们来讲,朝廷将会出现一个新的部门,这个部门到底要归属在哪里,甚至是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最后朝廷官员对他的态度到底是怎么样的,都要在近期里得到回复。
建文皇帝朱允炆近期还是有些头大的文臣们,为了易市长的职位,一直都在吵吵个不停,之前还有着各种各样的规矩,现在为了这个位置,他们连这规矩都不顾了,毕竟谁拿到那个位置最后可就是青史留名了,毕竟只要是国朝的大事都会与他们有关。
“是,陛下,臣知道了。”
工部尚书郑赐也惊讶于陛下的果断,什么事情都交给方中愈做,而且一下子就能清楚方中愈对这件事情的关注。
不过最后她也想明白了,那就是方中愈肯定之前就跟建文皇帝朱允炆谈论过这些事情,甚至是说报告,虽然说只给了一部分,但更多的后续问题恐怕皇帝心里都非常的清楚。
他似乎也明白,如果一开始就把最完善的体系完全拿出来的话,恐怕得不到众多人的接受,因为大家都是来干事儿的,你一个人把所有的事情都干了,其他人还怎么做事,所以先放出一部分让大家讨论,最后达到彼此都想要的效果。
看来这个人以后要更加的耀眼了。
工部尚书郑赐在离开大殿的时候,心里默默的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