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93章 渐变

隆安三十年,阳春三月,京城郊外皇庄里,被放在用琉璃搭成的暖棚里的土豆,终于发芽。

隆安帝站在暖棚内,看着皇庄上最有经验十个老农,在几个金发碧眼或者红发蓝眼的异域人指导下,小心翼翼把发芽的土豆切成小块。

这个皇庄在山上,土地并不肥沃,往年里也一点不受重视,然而如今,它却成了许多人目光聚焦之处。

这些老农,如今也像是忽然变得十分有吸引力,让隆安帝与诸多大臣注目。

土豆已经全切开,五颗土豆苗,收获了大大小小将近四十个土豆,大的可以切五六块,小的可以切两三块,零零总总算来,切了将近两百个小块。

暖棚里早就刨好了坑,切好的带芽土豆块,切面沾了草木灰,然后有芽的一面朝上,间隔半尺左右,规律放在挖开的坑里,上面又埋上了土,形成一个高起的田垄——为了确保种植方法正确,隆安帝在沈文和所讲的基础上,又召集了几个大秦帝国的来客,详细询问正确的种植方式。

上层的大秦帝国贵族或者商贾,自然不懂这些,但他们来大靖朝,自然会随身带着侍从与奴隶。

只用几个奴隶,便能换取大靖朝帝王的友谊,这么划算的卖卖,大秦帝国的贵族商贾自然不会拒绝。

那几个奴隶也很高兴——他们不但得到了自由身,而且还忽然间有了地位,被人尊敬,有人虚心请教,不啻于从地狱到了天堂。

故而这段时间里,他们用生硬到令人发笑的语调,连说带比划,迅速教会了这十个老农如何种植土豆,并在具体种植的时候,全程监督。

其实这时候种还有些早,毕竟才是三月,依然是春寒料峭时候,隆安帝太过心急,才置了暖棚。

暖棚挡住了本该有的稀薄雨水,隆安帝便命人稍微浇灌一番,之后再不浇灌。

土豆的长势,每天都有人记录,并告知隆安帝。

待到四月天气暖和,暖棚就被撤去。

在不浇水、不施肥的情况下,土豆秧苗长得很快,待得开花时候,老农们在他们的异域朋友指导下,摘掉了花蕾,并进行培土,把田垄再次加高加厚。

之后又进行了两次摘花培土的过程,剩下的便是等到。

隆安帝这边忙碌时候,四皇子也并未闲着。

在草原上春暖花开时候,四皇子再次开启征伐的脚步。

从年前起,沈采苡便源源不断,让海商从南洋往大靖朝运粮,所运来粮食,最先时候囤积在南方,待得天气稍暖,便再次装船,从南方送往草原,不过这次装船,用的便不是海船,而是漕运船只。

五月底,旧粮将尽、新粮未收,一车车的粮食,被人送到了四皇子的手中。

四皇子早就知道了沈采苡的动作,也知道,这些粮食,几乎未曾花费他们自己的钱财——柏先生当时曾经承诺,并不会短少参与运粮的权贵们的粮钱,但之前赚了巨利的权贵们,深知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也懂得有些时候,有舍才有得的道理,故而全都拒绝要钱,反而出钱出人出力,齐心协力,把这些粮食运送到四皇子手中。

四皇子承他们这个人情,在之前,便已经写信致谢,如今收到粮食,便让人再次写信,谢过这些权贵。

荡平草原的最后一战,从隆安三十年的春天,打到了隆安三十一年的盛夏,四皇子终于打下了祁连山内的所有地域,将之纳入大靖朝的版图。

至于顽抗之徒,四皇子并未心慈手软——这时候心慈手软,将来便是无穷祸患,一次次的征伐与镇压,死伤的人数,要比现在他下狠手,杀死大部分顽抗者少的多。

何况顽抗者中,也只有一部分是真的悍不畏死的,大部分人,在杀鸡儆猴之后,便也屈服了。

四皇子的脚步却并未停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夹裹着胡蛮骑兵,四皇子兵临西域。

西域并非没有抗争之力,只是前有悍勇胡蛮骑兵,后有训练有素、兵甲精良的大靖朝兵勇,西域许多小国,溃不成军,被四皇子占据。

这是千百年来,中原王朝从未有过的战绩——便是数百年前,中原最强盛时候,也不过是把胡蛮赶至祁连山。

大靖朝虽因为变法,国力逐渐强盛,国库逐渐丰盈,然之前并非没有国力更强盛、国库更丰盈的王朝,但因为种种原因,他们并未完成兵临西域并将西域大部纳入中原王朝的先例。

四皇子是第一人。

隆安帝得到捷报时候,再次大笑出声——史书上固然会记载完成此事者乃是四皇子,但却绝不会忘记记载,自己这个支持四皇子完成此事的皇帝。

何况,自己还是四皇子的生父。

一想到将来,他会被列入本纪,于千百年后,被人赞颂,隆安帝心中便觉志得意满。

三皇子和六皇子,一直未曾放弃过离间四皇子与隆安帝关系,只是之前一直未成功,到如今,六皇子瞧着隆安帝模样,眯着眼睛与幕僚商议许久,想出一条计策。

之后,六皇子一系,便开始各种吹捧隆安帝。

英明神武、德配天地、威镇寰宇、功垂千代、千古一帝,甚至还说隆安帝功超三皇、德过五帝……

隆安帝虽有自知之明,然这般被吹捧,慢慢便会飘飘然。

之后便有能说会道的臣子慢慢在一旁恭维,并多次暗示隆安帝,既然已经功成名就,该是好好享受时候。

三皇子与六皇子近段时间十分有默契,六皇子见这般办法逐渐有效,便也告知了三皇子,两人秘密商议一番后,三皇子一系,也开始这般做。

至于那些劝谏之人,逐渐被隆安帝不喜。

这股风潮,沈采苡离朝堂甚远,故而察觉不到,但沈文和日日在御前行走,便是隆安帝变化并不太大,但沈文和还是逐渐察觉。

隆安帝之前收敛的刚愎,如今逐渐显露。

再不愿听逆耳忠言,反而日渐喜欢佞臣吹捧奉承。

沈文和与柏先生和俞先生说了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