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给庄稼人看的农书

徐齐霖回到家中,便把消息告诉了大哥,催着他赶快进行下面的婚嫁流程——纳吉。

所谓纳吉,便是男方选吉日,带上礼品到女家,正式奉上订亲的聘书。

但正式奉上聘书,还不算大功告成。过了纳征,婚约才正式成立。

而婚约正式成立,即意味着新娘算是夫家人了。如果之后娘家获罪,新娘不会受娘家的罪责连坐;但反过来,新娘就算未过门,也要因夫家获罪而倒霉。

所以,纳征是很重要的环节,又被称为纳币、过大礼。

而送礼这事,徐齐霖自然不吝啬,直接一万贯给老哥,想买啥买啥。自然,现在连权贵豪富都难以入手的宝镜,他也送出一大一小两面,特有面子。

除了一万贯聘礼,徐齐霖还让管家负责操办,花多少钱尽管从账房支领。

没错,就是有钱。除了成亲的花费,徐齐霖还另外给老哥准备了两万贯,拿去襄州买房安家、置办家用。

这个时候,徐齐俜才真是大吃一惊。

他只知道小弟赚了不少钱,可却不知道具体的数目,平常也不关心,更不过问,甚至连家里有几个工坊,几间商铺,都不得而知。

眼见着成千上万贯被小弟不眨眼地拿出花用,徐齐俜震惊之余,也不得不佩服小弟的经营之道。

由此,他也明白小弟能青云直上,担任大盈库库丞,是真有本事儿。这么厉害的搂钱耙子,李二陛下还真是慧眼识珠。

对于大哥的婚事,徐齐霖最大的帮助就是拿钱。别的,他也帮不上什么忙,不懂啊!

好在家中还有几个老人,管家、账房等忙前忙后,操持办理,倒也忙中有序,让徐齐霖得了清闲。

可要说清闲,徐齐霖发现是享受不到的。家中事不太用他管,可元宵节的烟花、开春前要写出的农书、经营河西的方略,一桩一件压在他身上,却是忙得脱不开身。

唉,人生就是如此吧,在不停地解决问题中前进。要是没事可干了,人可能就废了。

徐齐霖叹了口气,背着手出了工坊,还不记叮嘱管事,要特别注意安全,可别因为烟花而弄出什么爆炸事故来。

回到办公室,徐齐霖喝了杯茶,觉得头脑清醒,又拿起纸笔,开始写农书。

农业是中华古文明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历朝历代,上至官府,下至平民,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经验的总结和推广。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先后出现了很多种类的农业书籍,流传后世的便有三百多种。

在这三百多种农书中,尤以《齐民要术》、《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农政全书》和《授时通考》内容最丰,影响最大,称为“五大农书”。

按照正常的思维,越是年代在后的书,收集的知识越多,技术也更先进。

但徐齐霖在后世好歹从事过农业,知道一些对农书的评价,也了解现在的人们的知识水平,认为编一部厚厚的农民,只是在理论界能扬名,却根本不实用。

而历史上对于农书评价极高的,却是元朝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

别看是在蒙古人统治的元朝,对农业不重视,鲁明善还是少数民族,但就是这么令人称奇。他编写的这本只有一万多字的农书,却成了明朝初建时的救命稻草。

据说,朱元璋为了改变王朝初建、农业凋零的局面,特意官刻印刷《农桑衣食撮要》,并发给州、县官员人手一本,以其作为指导性文件,恢复振兴农业。

为什么《农桑衣食撮要》这么厉害,历史上评价那么高呢?

关键便在于它的字数少,不深奥,通俗易懂。号称是识字的就能看懂,不识字的听别人讲也能学会。

通俗地讲,《农桑衣食撮要》就是适合老百姓的农业百科全书。尽管其中很多内容引自《齐民要术》等古代农书,但也有新增内容,而且实用性最强。

而此书另一个优点便是按照月令体裁写成,十二个月该干的农事都列出并讲解做法。啥时候该干啥,照着这本书便全明白了。

你别看书的字数少,可内容却丰富。如气象物候、农田水利、作物、蔬菜、瓜果、竹木、桑蚕、家畜家禽、养蜂采蜜、粮食和种子保管、副食品加工、衣物保管等等,农林牧副渔可谓应有尽有。

庄稼人嘛,就需要这样的书。就算不识字,不还有地方官员嘛,拿着这本小百科全书指导就是了。

当然,徐齐霖也没全部照搬照抄,他还加入了一些先进的理论。比如如何制造土化肥,如何施用,如何精耕细作,算是为大唐农业的增产增收又作了贡献。

而精耕细作在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才是扩展期,明清则是深入发展期。

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便又能为多种植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提高农民收入,打下政策实施的基础。

粮食产量上去了,朝廷才会放松对农作物种植面积的限制。而光种粮食,农民兄弟啥时能致富奔小康?多种经营、综合利用,讲求经济实效,才是王道嘛!

徐齐霖边想边写,几大篇子很快就码在案头。早干完、晚呈上,省得李二陛下又给自己乱加担子,连做纨绔的时间都没有。

欺男霸女、走马斗鸡……其实,徐齐霖除了穿着好衣料的衣裤,还真没干过啥可以标记为纨绔的事情。

对此,徐齐霖也很无奈呀!就算是青楼,他的年龄也不够,只有小猪蹄子能勉强沾点便宜。

正在徐齐霖放下毛笔,准备歇一下的时候,有人直接跑到办法室来找他了。

“徐丞——”李武忠进屋便拱手,笑得很是开心。

徐齐霖起身还礼,笑道:“怎么来也不提前送个信儿,某好安排,为你接风洗尘。”

李武忠摆了摆手,笑道:“何必那么客气。某来长安,没啥事儿,就是来看看正元节的热闹。”

“那你可来着了。”徐齐霖伸手相让,请李武忠坐下,又让仆役端茶倒水,“今年的上元节,某准备了些特别的玩艺儿,正好请李兄观赏。”

哦,李武忠眉毛一挑,说道:“齐霖弄出的玩艺儿,定是新奇好看。到时候,可别忘了叫我。”

徐齐霖知道李武忠来长安可不只是为了玩耍,也不开口询问。该他知道的,李武忠定然会相告。不该知道的,问出来倒让人家为难。

李武忠喝了杯茶水,说道:“某刚往渭南煤矿送了些劳力,顺路还运来了几车盐碱。”

“这大冬天的,李兄辛苦了。”徐齐霖摸着下巴,说道:“行徙在即,郡王那里还需要什么,某能帮上的,绝不推辞。”

突厥降众北返是国策,凡是能做到的,能让李思摩尽快率部行动的,李二陛下基本不可拒绝。正因如此,徐齐霖才敢夸这个海口。

李武忠挠了挠头,说道:“家父一是想让某来看看那石炭的取暖效果,二是想从齐霖这里购置烈酒。”

草原苦寒,在冬天取暖时,薪材就是个问题。多数牧民要晒牛粪,牲畜更是没有什么取暖措施,有个草棚就不错了。

要说到石炭,后世的五大露天煤矿可有好几个在内蒙古。什么鄂尔多斯、哈尔乌素,徐齐霖不用使用技能,便知道好几个。

但这可不能乱指点,毕竟是突厥降众,要有制约他们的手段,石炭好象可以。

徐齐霖沉吟了一下,说道:“渭南石炭要运过去的话,恐怕耗时费力。待某想一想,可有别的解决之道。”

“至于烈酒,那便简单了。自家所产,还不方便。”徐齐霖笑着说道:“此事包在某身上,定让郡王满意。”

李武忠顺利办成一件事情,也满心欢喜,却不知道徐齐霖留了个心眼,没告诉他想要石炭,也容易得很。

不说内蒙古地区的煤炭资源,山西的朔州、大同,便有上好的煤矿。

而且,大同露头煤层长期自燃的史实,也早有史书记载,比如北魏时的《水经注》。到了宋代,大同地区的煤炭便已被广泛使用,同时促进了冶铁业的发展。

在唐军的实际控制中,属于大唐确定疆域,徐齐霖觉得朔州或是大同的煤炭可以供应李思摩。

反正又不是白给,甚至矿工都可以是突厥降众,当然是那些不听话的突厥人。

而李思摩清理内部,把那些反对他的部落人员送到渭南或是新安,可不是白送,徐齐霖是要给钱给物的。

说得不好听的话,李思摩现在象个奴隶贩子,靠清除异己、贩卖人口也能捞上一笔。

徐齐霖则是苦于劳力不足,管他是招募的,还是贩来的奴隶,能干活儿就来者不拒。奴隶更好,获得的效益更高。

“刚刚去府上,才知晓大哥即日便要成亲。”李武忠伸手指了指徐齐霖,略有些嗔怪地说道:“如此喜事,你也不准备通知某吧?”

徐齐霖赶忙拱手致歉,解释道:“李兄恕罪。只因亲事办得仓促,全是家兄要赴襄州就任,过了正月便走。某这边眼看时间紧,远地的亲朋便不及相告。”

李武忠呵呵一笑,说道:“亏了某赶得巧,这桩大喜事都差点错过。”

徐齐霖又和李武忠闲聊了片刻,觉得也没法继续与什么农书了,索性提前下班,又招呼着李武忠同去,要为他置酒接风。

两人出门上马,在从人的陪同下,也不进城,直接去城外的徐宅。

“齐霖喜欢打猎吗?”李武忠与徐齐霖并马而行,笑着开口问道:“若是喜欢,某带有猎鹰,可送与齐霖。”

徐齐霖说道:“这个也谈不上喜欢不喜欢,总归是还没经历过,也不知有何趣味。”

古人但凡有那个能力,比如说会骑马、射箭,基本上都喜欢打猎。特别是男人,往往能在血淋淋的杀戮追逐中展示自己的武勇。

李武忠居住的地方,民族的习俗,注定了他要在马背上驰骋。对于打猎,就更是家常便饭。

听徐齐霖这么说,李武忠立刻有了话题,话说起来没完,向徐齐霖讲述打猎的事情,以及其中的乐趣。

徐齐霖听着也有些心动,就象男人都爱玩枪,古代没的玩,骑马射箭打猎,也能显现下男人的狂野。

“你带来的猎鹰都是驯好的?”徐齐霖有了兴致,便开口问起了猎鹰,想着在手臂上一架,如大将军似的一指,猎鹰便飞向目标,一举擒杀。

李武忠用力点头,说道:“某带来了两只苍鹰,都是驯好的,在草原上抓兔子很厉害的。当然,还有更厉害的金雕,狐狸和狼都不是它的对手。”

按所驯养的鹰类不同,驯熟后捕获猎物也不同。为捕捉野兔而驯养的苍鹰,为捕捉雀类等而驯养的雀鹰,猎捕较大型猎物,则需驯养金雕等大型猛禽。

徐齐霖觉得能抓兔子就不错,比狼厉害的金雕还是算了。当然,能抓兔子,其它小鸟应该也不在话下。

“等某见识下苍鹰,再看能不能降服它。”徐齐霖说道:“若是不能降服,养来也无用。”

“都是驯好的,还谈什么降服不降服。”李武忠不以为意地说道:“也好,待齐霖看过,再决定不迟。”

徐齐霖不是很懂猎鹰,却不知道这是李武忠送他的大礼。野生的鹰不值钱,但驯化好的却身价百倍,权贵豪富往往为了得到一只好猎鹰,不惜花费千金万金。

回到宅院,徐齐霖便令厨房治备酒菜,并邀请李武忠便在这里住下来。虽是客套之语,可也没什么不方便。

徐齐俜已经回了城中的老宅,那里也是他的新婚之所。徐齐霖有意把那老宅留给大哥,他再另行置办宅院。

而且,这事也不用着急。城外的宅院就挺好,他和小昭住着也习惯了。没有城内宵禁啥的麻烦事,倒更是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