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北征之前(5)
知晓了最老王一伙儿的真实身份后,在到底要不要援助他们这个问题上,主角需要做出选择。
从个人情感上来说,主角对屡屡为难自己的大王会议没有什么好感,对于同样被大王会议“迫害”的蚁后传承势力,主角自然是抱有一定同情的。
但另一方面,主角和大师兄关系很好,如果坐实了最老王背叛主巢,大师兄理所当然就会继承最老王的头衔,成为整个大王阶层中地位顶尖的存在,多一个重量级盟友,对于主角也是有间接的好处的。
如果从纯粹的利益角度出发,援助蚁后传承势力,对主角而言看不到任何可能的潜在好处,顶多是为大头蚁王国内部制造出一股分裂势力。
但是现在,主角还需要大头蚁王国将注意力集中到北方,牵制住更加强大的铺道蚁国,让主角得以顺利发展。
一旦大头蚁王国内部生变,大王会议的主要精力就将投入到内战中,主角的这个计划显然就要泡汤了。
想到这里,主角不由得倾向拒绝最老王的援助请求。一个合格的统治者,不能太纠结于个人感情,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不过,主角也不想彻底得罪蚁后传承势力,对方能够在大头蚁王国内部潜伏数百年,其间盘根错节的势力纠葛,也不是那么好招惹的。
想到这里,主角有了一个万全之策。
主角屏退左右,让工蚁信使离开,随后向兰博飞吩咐一项任务。
他要兰博飞把这名信使杀死,然后派飞骑士把尸体丢到大头蚁王国南部边界处一座副巢的领地边缘。
这座副巢就是信使提出的让主角运送粮草的目的地,显然与蚁后传承势力有着密切关系。
将信使尸体丢到这里,很可能会被这座副巢的蚂蚁发现。这个世界也没有法医学和刑侦学,面对一具单独出现在野外的同伴尸体,蚂蚁们很可能认为她只是遭遇了意外。
这名信使的气味信息一旦被报上去,得知消息的最老王和蚁后们估计会认为自己的信使在半途出现了意外,根本没有抵达目的地。
这样一来,主角就可以暂时不需要在主巢和蚁后传承势力间做出抉择。
对方就算再度派出信使,也得好几天后才能抵达。那时候,主角已经在北方应对北征战事了,蚁后传承势力也能从自己的内线那里得到这个情报,暂时无法指望主角赶回来答应他们的请求。
总之,主角现在使出的就是一个拖字决。
——我是分割线——
主角的计划很快得到了执行,工蚁信使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偷袭杀死。她是被扭断脖子而死,很明显的谋杀迹象,但蚂蚁们一般不会在意这些,尸体在他们眼里就只是尸体而已。
一名忠诚的飞骑士被选出来执行抛尸任务,他也被下达了封口令。
这名飞骑士半天时间就返回了,他圆满完成了任务,不仅将尸体丢弃到指定位置,而且亲眼目睹了一名觅食的大头蚁工蚁发现了尸体,并将之拖回。
按照蚂蚁们的惯例,这具尸体会被草草拖到蚂蚁墓地丢弃,随后发现尸体的工蚁会将这名不幸的信使的气味信息上报。
只要这座副巢与蚁后传承势力有关联,最老王他们很快就会知道自己的信使死在了路途上这一“不幸消息”。
——我是分割线——
处理完一桩棘手事件,主角心情不错,勉励兰博飞好好看守「东杨城」。他自己则去小秘的科研组考察了一番,对一些技术发展方向做了大致提点。
随后,主角就返回了北方。
大头蚁王国具有历史意义的北征即将到来,整个王国都陷入一种军事狂热。
从北部大河地区,到南部丘陵地区,从东部靠近湖岸、沼泽和森林的边境,到西部渐渐提升的山地,整个大头蚁王国上百个副巢都被调动了起来。
各地精锐的战士在主巢汇集,各个副巢省吃俭用攒下的一点军粮也被运到主巢集中。
这次北征,大王会议决定破天荒的派出整整一百个军团,足足十五万名战士。
这个军力,几乎将整个王国的机动兵力抽调一空。除了边境地区一些需要应对土著敌人的副巢还保留了防御兵力,内陆腹地的副巢已经只剩下老弱之众。就连主巢,都拼凑不出另一支机动部队。
这么大规模的一支军队,需要足足一百名大王指挥,整个大王会议中具备较强军事指挥能力的大王几乎倾巢而出,公安大王、好人大王均在此列。倒是一直喜欢军事行动的大师兄,因为现在身负最老王职责,被留在了主巢留守。
这么大规模的军队,消耗的粮食也是天文数字。虽然主角承诺在渡过大河后会为北征军提供一批军粮,但让这批大军从主巢开拔前往「临水城」所需要的粮食也不在少数。
主巢从各个副巢拼命搜刮的粮食,也就勉强够维持大军一周的消耗,大概足够大军抵达「临水城」,渡河后再支撑三四天。
而主角显然低估了大头蚁王国对北征的狂热,他之前提议可以提供足够四万大军食用一周的军粮。
这批军粮的规模恰好是神使王军团在第一次反围剿时缴获的粮食数量。
现在,大头蚁王国北征军足足有十五万之众,这点粮食只够他们两天所需……
主角立刻飞到主巢,提出后勤上的质疑。不过大王们倒是很乐观,之前主角在大王会议上提出可以因粮于敌,大王们认为依靠这个手段可以支撑他们长期作战。
主角不由狠狠鄙视了一下自己,提出因粮于敌的是自己没错,现在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大头蚁王国的大王们压根没有认真计算过这么大规模的军队,每天需要消耗多少军粮,需要多少天攻克一座敌人副巢,每次胜利需要缴获多少粮食才够支撑下一步作战。
反正主角以第一次反围剿的经验做最乐观估计,结果都非常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