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军队要专业化
周围蛙鸣不绝,此起彼伏,好似唱和一般。割麦的厢军已经进入梦乡,帐篷里不时传出打鼾声。
月华水般从天下泄下来,十三郎坐在帐篷门口,看着外面不时飞舞的萤火虫,百无聊赖。
杜宵坐在帐里,着油灯,看着这几日厢军的各种书。既有各营分别割了多少亩麦子,也有在这种劳动强度下,各种各样的伤病减员。还有各级军官的总结,甚至是对军队情况的总结。
从这些书里,加自己的所见所闻,杜宵试图抓住这支军队的脉搏。这些琐碎之事,反映了这支军队的精神面貌,战斗力,和他们的潜力。
厢军管理松散,在来京西路之前,有许多冗员。职责拉纤,其实有不少人不参与劳动,只拿一份俸禄而已。他们或者有病,或者伤残,甚至有的是偷奸耍滑。突然间参与大强度劳动,那些老弱病残不说,早被淘汰出去,不参与劳动,剩下的壮丁这几天也出现了伤病。
怪不得这个年代的军队要不时拣汰,稍一放松,会出现大量不合格人员。
割麦子的时间并不长,到现在为止,还没出现士气涣散、怨声载道的情况。杜宵不知道,如果坚持一个月或是两个月,还会不会如此。
想也没有用了,三日之后,唐州地区的麦子会全部割完,大军应该南下了。
把公入下,杜宵站起身来,伸了伸腰。
看十三郎还坐在账口,杜宵道:“天色不早了,你还没有睡么?”
十三郎起身,道:“官人还没有歇息,我怎么好睡下?”
杜宵点了点头,在帐里踱了一会步,突然道:“十三郎,这些日子有没有读书?”
十三郎道:“回官人,我虽然不用下地割麦子,也要日日在太阳下面站着,哪里还有心情读书。再者说了,以前官人给我的那些,不管是经史还是诗词,更不要说什么书算之类,我都不喜欢。”
杜宵点点头,问道:“那你想读些什么书?”
十三郎道:“好男儿生于世,当用刀枪搏富贵,有兵书读最好。”
杜宵笑道:“你既有如此想法,也不错,过些日子我为你找些兵书来。不过,要带兵打仗,除了兵书之外,还有两种书必须要读。如若不然,将来终不会有大出息。”
十三郎道:“不知是哪两种书?其实我听说阵前为大将,读书并没有多少用处。禁军诸将,许多人字都不认得,兵书也读不了,不一样带兵征战,位至将帅。”
杜宵摇了摇头:“此一时,彼一时,不认字读书将来没什么大出息。除了兵书之外,还要读历朝史书,知兴亡得失。不只读史书,还要学会书算。不会书算,许多事情是做不了的。”
十三郎听了笑道:“官人,读史书我知道是为什么,书算又有什么用处?”
“不会书算,如何计算行军打仗?敌方有多少人,能排出什么阵势,如何进攻,如何运动。我军有多少兵力,当如何应战,打起来之后胜算如何。随时知道手下兵力,随着战场敌我变化,心清楚明白双方实力对。古人言运筹谋划,先运筹,是算。算不是算神鬼天命,而是算兵力,算粮草,算地理。你算得越是清楚,谋划越有针对性,战事于你便如在指掌之。”
十三郎挠了挠头:“官人,这种事情我却是从没听说过。”
杜宵笑道:“没听过不稀,几百年来,运筹谋划本一代不如一代了。唐设藩镇,朝廷所重者领兵大将,对于筹划者多不看重。但对于前线的统兵大将来说,却知道少了这些人,兵勉强可带,仗无法打了。唐朝之衰,始于安史之乱。安禄山起兵时,最得他信任一起谋划的,是他手下的孔目官。本朝立国,拥立第一功是赵忠献公,本为太祖掌书记。澶州之前杨延昭守北地,号为‘铁城’,朝廷倚重。然因其不通字,被小吏周正所欺。这些事情是告诉你,要领兵打仗,通吏事,有书算的本事。”
此时的知州,全称是知军州事,马管军,下马管民,其实是从晚唐五代的藩镇延续而来。官员出为知州,向来被视为方面之官。理论来说,其权限与藩镇相差不多,只是人事权、监察权和一部分财政权,被朝廷收回而已。宋朝避藩镇之祸,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收其钱谷,及财政权被逐渐收到了三司手。另一个是斩其爪牙,即其幕僚和参曹官仅存其名,成了朝廷委任的官员。其亲兵卫队,同样仅存其名,成了衙门的公吏差役。
后人多看重夺知州的财权和废其亲兵,其实幕职和参曹官被废才更加要害。没有了这些,斩断了军队和地方的联系,军队无法插手地方事务。知州虽总管军政民政,却已经没有把两者捏在一起的手段了。
从安史之乱藩镇坐大开始,掌管钱粮公的那些人便是其绝对核心。安禄山起兵时商议的,是其孔目官。宋太祖夺天下,倚重的是他的掌书记。没有这些核心人员,仅靠着掌控军队,其实很难对朝廷形成威胁。有了这些不起眼的心腹,方面大员手下其实是一个小朝廷,可以迅速形成完整的统治体系。
藩镇为祸之前,和平时期的叛乱,多是有着小朝廷的太子或者地方王室。藩镇形成,有着自己的统治体系,手下有兵有钱有粮有地盘,天下分崩离析了。
宋太祖自己是藩镇出身,对此的理解,不是其他人可的。兵固然是核心,但统军大将只要没有钱粮爪牙,终形不成大患。宋朝被称为公人世界,原因很多,但很重要一条,是地方吏人实际是成体系的。从都孔目和孔目这些吏人首领,到押司、书手、兵马使、拦头等等,实际是从前藩镇管理地方官的系统。真正统治地方的,是这些人。跟地方势力结合起来,既有历史传统,又有地方基础。
地方官被吏所欺,明面多是不通吏事,性格软弱,实际大多都是对这一体系没有认识。宋朝地方吏治崩坏,一个原因是公吏待遇差,没有前途。吏人虽然可以出职,但有年限要求。到了年限的时候大多已经过了壮年,做个最底层的小官,有什么前途可言?学问好了考进士,则必须辞去吏职,三年之后才能考。能够下这个决心的,并没有多少人。
地方如此?那军队呢?杜宵这些日子,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军队不是简单的带兵打仗,其实是一个复杂的体系,离不了支撑体系的非战斗人员。这个年代这些人是有的,不过地位不高,而且根本没有前途可言。指挥使都头以下的将领,大多数靠的是自己的心腹,一些小兵小校。替他们处理公,管理钱粮,甚至维持军纪。再向的都监、钤辖,本来是带兵打仗的方面大员,有自己的管理系统。这几年来地位下降,成为级统兵官,管理靠的是亲随将校。统管一路的都部署之类帅臣,都没有专业的非战斗管理人员,多是临时设置亲信将领,或者子弟家人,甚至是仆人亲随。只有到了经略司一级,才开始有了专门的管理官员,成为真正的帅府。
这些依附于军队主官的非战斗人员,大多没有官身,官场没有前途,要么是因为与主管的特殊关系或者个人感情,要么是为了金钱。他们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军队战斗力。军队的后勤、兵器等等关键物资,是掌握在这些人手里,关键时刻可以左右主将的意见。
杜宵想一想,后世的军队非战斗人员对军队的战力形成意义重大,而且地位很高。当然事情过了头,有的军队甚至会出现职人员战斗人员还多的观。
前些日子,杜宵放手铁监的时候,最担心的组织问题,是铁监的技术人员地位没有解决。他们没有官身,现在也没有完善的技术晋升体系,一有反复,会影响士气,甚至是队伍的稳定。而对于工业化的工厂来说,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至关重要。
地方的吏人其实是同样的问题,军队的非战斗管理人员也是一样。
军队不一定职业化,但一定要专业化。现在刚好相反,职业化走得太远,专业化大倒退。
杜宵让十三郎要当将军,一定要学会书算,学会自己管理军队,便是这个意思。如果没有这个意识,会被这个时代的军队推着走,很难建立功业。
经过了这些日子与基层军队同吃同住,一起生活,杜宵认识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要加强军队的专业化。专门的管理人员,专门的参谋人员,专门的技术人员,如此等等。不只是要有这些人,而后必须解决他们的政治前途,不然很难改观。
https:///html/book/48/48756/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