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传国玉玺,孙坚背约

孙坚先行进入洛阳,扑灭了洛阳大火,与裴元绍一起将被董卓挖掘的陵寝简单修缮了一下,而后裴元绍继续带兵修缮民间坟冢,孙坚则在旧日洛阳宫殿内,寻一空旷地方扎营。夜间,孙坚与孙策以及黄盖等众将在营外驻足,抬头看着星光黯淡的星空,又看看被董卓付之一炬的洛阳宫殿,不由怅然叹道,“帝星不明,贼臣乱国,万民涂炭,京城一空!”,众人皆感伤,气氛沉重。

而就在孙坚犹自伤悲的时候,一名军士跑来,对孙策道,“殿南有五色毫光起于井中,”,孙坚认为有异象必有奇物,于是忙下令打捞。军士打捞起一太监尸体,怀中抱有一锦囊,五色毫光正从锦囊中隐隐散出。

孙坚忙命人打开,内有朱红小匣,用金锁锁着。孙坚一把扭断金锁,发现盒中竟然是一尊玉玺:方圆四寸,上镌五龙交纽;傍缺一角,以黄金镶之;上有篆文八字云:“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孙坚不识,于是问左右,有程普上前,视之大喜,道,“此传国玺也。此玉是昔日卞和于荆山之下,见凤凰栖于石上,载而进之楚文王。解之,果得玉。秦二十六年,令良工琢为玺,李斯篆此八字于其上。二十八年,始皇巡狩至洞庭湖。风浪大作,舟将覆,急投玉玺于湖而止。至三十六年,始皇巡狩至华阴,有人持玺遮道,与从者曰:‘持此还祖龙。’言讫不见,此玺复归于秦。明年,始皇崩。后来子婴将玉玺献与汉高祖。后至王莽篡逆,孝元皇太后将玺打王寻、苏献,崩其一角,以金镶之。光武得此宝于宜阳,传位至今。近闻十常侍作乱,劫少帝出北邙,回宫失此宝。今天授主公,必有登九五之分。此处不可久留,宜速回江东,别图大事。”。

孙坚听到传国玉玺四字之后,就已经心生他想,此时听了程普的话,正好顺水推舟:“汝言正合吾意。明日便当托疾辞归。”。众人私下商议已定,并吩咐周遭军士勿得泄漏。

众人却不曾想到,在周遭军士之中,有一人是袁绍同乡,见孙坚得了玉玺之后,便已经动了心思,认为自己富贵的时候到了,于是连夜出营,偷至袁绍帐中,将此事告知袁绍。

次日,孙坚归江东心切,一大早便来袁绍帐中辞行,对袁绍道,“坚抱小疾,欲归长沙,特来别公。”

袁绍冷笑,“吾知公疾乃害传国玺耳。”。

孙坚面色大变,但依旧强做镇定,道,“不知公此言何来?”。

袁绍长身而起,义正言辞道:“今兴兵讨贼,为国除害。玉玺乃朝廷至宝,公既获得,当对众留于盟主处,候诛了董卓,复归朝廷。今匿之而去,意欲何为?”。

孙坚坚决不认:“玉玺何由在吾处?”。

“建章殿井中之物何在?”

“吾本无之,何强相逼?”

“作速取出,免自生祸。”,袁绍见孙坚依旧不认,不由大怒,厉声道。

而孙坚,则将心一横,指天为誓:“吾若果得此宝,私自藏匿,异日不得善终,死于刀箭之下!”众诸侯曰:“文台如此说誓,想必无之。”。

袁绍见孙坚还不承认,便将前来与自己报信的军士唤出,指认与孙坚,“打捞之时,有此人否?”。

孙坚顿时大怒,拔出腰间宝剑,就要将那名军士斩杀,而袁绍早有准备,也沧浪一声拔出宝剑,挡在孙坚之前,厉声道,“汝斩军人,乃欺我也。”。袁绍背后,众将领纷纷拔剑出鞘。

孙坚背后程普、黄盖、韩当亦掣刀在手,孙策更是拔出宝剑,就要奔袁绍而去。众诸侯见了,赶紧拉住孙策、孙坚,将二人一齐劝住。孙坚冷哼一声,也不理会袁绍,出帐上马,随即拔寨离洛阳而去。

袁绍见孙坚如此不将自己放在眼中,心中大怒,遂修书一封,差心腹人连夜往荆州,送与刺史刘表,教就路上截住夺之。

又过一日,曹操、公孙续与刘关张引兵回,袁绍闻曹操大败而归,险些丧命,便令人将曹操接至寨中,会众置酒,与曹操解闷。饮宴间,曹操想起先前众人惜兵不前,今孙坚又背约而去,联军已经形同虚设,不由伤感,多饮几杯,略有醉意,起身道:“刘太尉始兴大义,为国除贼。诸公既仗义而来,本应尽力除贼,以操之初意,欲烦本初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固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制其险要;公路率南阳之军,驻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深沟高垒,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迟疑不进,尚不如一小儿,大失天下之望。操窃耻之!”。

袁绍等众多诸侯无言可对,席间气氛沉重,片刻之后,不欢而散,曹操见袁绍等各怀异心,料不能成事,在与公孙续道别之后,自引军投扬州去了。

而公孙续也因为再在此间也无所作为,也辞众而去,公孙续离开后,刘备也与关张商议,引兵回平原,至此,诸侯联军,算是名存实亡。

平日里,众诸侯之间多有摩擦,之前有盟军约束,各自收敛,如今联军已散,众人便开始翻出陈年旧怨。兖州太守刘岱,问东郡太守乔瑁借粮。瑁推辞不与,岱引军突入瑁营,杀死乔瑁,尽降其众。袁绍见众人各自分散,就领兵拔寨,离洛阳,投关东去了。

公孙续知晓众人的命运与历史上不会出现太大偏差,所以也就未多做计较。唯一可惜的是,此时在张邈手下的恶来典韦,公孙续不敢明目张胆的撬过来,否则,幽州能战大将,当属诸侯第一。

而另一边,董卓到长安之后,重新安顿百官,此时,董卓突然想起尚在狱中的蔡邕以及荀爽,不喜他二人与公孙续的关系,而如今又迁都长安,有函谷、潼关之险,足以抵御诸侯,于是准备将二人斩杀,以儆效尤。李儒等人劝谏,反被董卓呵斥,于是,只能任由董卓施为,众人皆为蔡邕、荀爽二人暗中伤悲。

但当董卓命人提取蔡邕、荀爽二人之后,却得军士报告,原来早在初离洛阳之时,狱吏便已经将二人放走,如今早已经不知何处去了。董卓大怒,残杀狱吏以泄愤,又命人全国通缉二人。

自此之后,董卓又在长安行洛阳之事,甚至变本加厉,李儒屡次进言,皆被董卓无视,最后,甚至因为李儒的劝谏而故意疏远李儒,令李儒心灰意冷。尤其是在听闻当初洛阳出逃百姓,竟然迁徙千里,奔投幽州,再想起当初训练有素的劫路匪徒,李儒后知后觉,当时汗流浃背,过后却又突然顿悟,长叹一声。至此,不再向董卓进言,而是开始暗中筹备一些事物,准备后事。

另说孙坚,在携带玉玺回归江东的途中,被刘表截住,死战得脱,恨上刘表,在江东厉兵秣马,准备报仇。众诸侯之间,也相互攻伐,一时之间,整个大汉狼烟四起,纷争不断。

受战争影响,百姓们家园被毁,民不聊生,纷纷思取另谋生路。而此时,丐帮、暗灵以及夜鹫便开始在民间大肆宣扬之前“百万奔幽千里徙行”之事,又言及幽州富庶,太尉仁慈,于是各州郡百姓,纷纷携家带口,投奔幽州而去。

此时,众诸侯尚未意识到百姓的重要性,只顾彼此之间攻城略地。只有益州、荆州安宁富庶,百姓们免受战火影响,同时,未来的枭雄刘备与曹操,也开始暗中截留百姓,积累人口。

公孙续回到幽州之后,第一时间去见了已经安全返回的荀爽、蔡邕,拜见了师傅和这位自己未来的老岳父。对于公孙续的所作所为,荀爽十分高兴,不断称赞公孙续。而蔡邕,也对公孙续满意至极,次日便与侯老太守、刘君商议过后,将公孙续与蔡琰之间的婚事定了下来。

侯老太守、刘君共同来到镇北将军府,将事情与公孙瓒、侯夫人说了,对蔡琰满意至极的侯夫人顿时大喜,便对公孙续进行催婚,令公孙续苦笑不得,最终,在公孙续好说歹说之下,订婚立即进行,但将婚期拖到了十六周岁,这也是侯夫人和蔡邕所能够接受的极致了。

汉朝订婚,并不是一件需要大肆庆贺的事情,遵循周礼的蔡邕更是力求一切从简,公孙续当然求之不得,十四岁便订婚,对于后世穿越来,二十六七还没有女朋友的公孙续来说,实在是一件总觉得很荒谬的事情。

于是,公孙家在与蔡邕商议过后,象征性送了些定亲礼,便算将这门亲事定下。定下亲事之后,蔡邕在涿郡办置了一间宅院,将蔡琰从公孙府中接了出来,毕竟如今再一直住在公孙府中,已经不是一件很体面的事情了。而后,蔡邕和荀爽又应侯老太守和陈寔之约,在幽州设学。

又多了两尊大儒,公孙续自然欣喜,有此等大儒在,幽州的影响力必然会再次更上一层楼,尤其是如今陈家、荀家这两大世家已经站在了公孙家这一面,这针对于公孙续降低世家大族对幽州的影响至关重要。

同时,暂时安定下来的公孙续,也开始正式着手筹办一些其他的事情,尝试着去进一步提升自己和公孙家在民间的威望,打压世家对幽州的影响力。于是,定亲之后的投入,又一头扎入到幽州的兴改大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