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募捐
被一个小孩儿如此指责,宋绍谦丝毫没有恼怒,他眸中难掩愧疚和懊悔,看着秦昭说:“是宋叔叔不好,对不起你义母,对不起彦儿兄妹,但……
但有的时候,人往往不得不做出自己不愿做,不想做的选择。或许在做这个选择前,还有更好的法子去解决自己面临的困境,可是……可是宋叔叔不够勇敢,不过果断,因此,只能用自以为最合适的法子去保全自己在意的人。”
宋绍谦知道,在一个孩子面前,且这个孩子是别人家的,他其实完全没必要回应对方,然,事情既已发生,如若逃避,不敢勇于面对自己的过错,那他……那他还有什么资格被儿女们喊一声爹爹?
“昭哥。”
宋枫彦小正太轻唤秦昭一声,希望秦昭不要再指责他爹,毕竟他爹是长辈,且他娘有说过不怨他爹,说他爹当时不把他们送出府,没准他们都会是在那个大宅子里。
看了眼宋枫彦小正太,秦昭抿唇,没再言语。夜里临就寝前,宋枫彦小正太悄悄到秦昭屋里:“昭哥……”
两个小家伙面对面站着,宋枫彦小正太仰着头,迎上秦昭的视线:“我没有生你的气。”
秦昭不解:“……”
宋枫彦小正太解释:“你说我爹那些话我没有生气,我就是觉得我和弟弟妹妹在场,你那些话会让我爹不免有些难堪,还有,万一被人听到,难保不会传出你不敬长辈这样的闲言碎语。”
秦昭像小大人似的揉揉宋枫彦小正太的脑袋,扯开唇角笑了笑:“就为那点事不睡觉专门跑过来向我说对不起?”
宋枫彦轻轻“嗯”了声。
“我也只是一时没忍住,才在宋叔面前有些失礼,该说对不起的是我。”
再次揉揉宋枫彦小正太的眼睛,秦昭牵着对方的手两人坐到床边:“宋叔叔就算做得不对,作为晚辈,也没我说嘴的地方,还望彦弟原谅我对宋叔的不敬之处。”
宋枫彦小正太摇摇头,眼神真挚,语气诚恳:“昭哥是为我娘为我和弟弟妹妹抱不平,我很感动,是真一点都没生你的气。”
闻言,秦昭揽住宋枫彦小正太的肩膀紧了紧,继而沉默片刻,嗓音明显透着落寞说:“其实我看得出来,宋叔叔比我爹要好一些……”
脑中跃出曾经被昌国公鞭打罚跪祠堂的画面,秦昭稚嫩的嗓音不由有些发哑:“我生下来没多久娘就病逝,五岁的时候祖母也因病过世……
从那时起,我开始被继母苛待,她把我娘和我祖母留给我的人要么发卖要么打发到庄子上,打着为我好的名义,日日让丫鬟小厮还有老妈子看着我,
用的膳食是粗茶淡饭,说是帮我养成节俭朴素的好习惯,说可以避免我日后遇事时因一时贪口腹之欲造成大的过错。我不在自己是否锦衣玉食,
只要能好好在府里生活下去,这对我来说就已足够。可是继母不仅给我吃粗茶淡饭,且每晚看书或者习字到半夜,为免我提前上床入睡,
吩咐丫鬟小厮在旁守着我。夜里没睡好,导致我白日上课时常打盹,然后先生告诉我爹,旁边又有我继母抹着眼泪一个劲对我爹说都是她不好,
嘴上连连求我爹不要拿鞭子抽我,说我到底年幼,难免贪玩些……我爹是个糊涂蛋,每次一听到我继母那样为我‘求情’,
就扬起鞭子抽我,如果我反抗,他会越抽越狠……我好多次都想过死,可我又不甘心,明明错的不是我,我做什么要去死?罚跪祠堂我跪,
用鞭子抽我我忍,但……但我一忍忍了近五年,身上的鞭伤新旧交错,我知道我再不逃离昌国公府,十之**会活不下去。
于是……于是我强撑住力气,想法子从我继母那些眼线的眼皮子底下偷跑出府。那次我伤得很重,如果不是力气实在撑不住跌倒在街上,正好跌倒在娘的马车前面,被娘好心带回府,今日怕是已经没我了!”
眼眶泛红,秦昭仰起头逼退眸中的湿意,方续说:“说实话,我能有今天,能被我爹请封世子,能做太子殿下的伴读,都是娘给我的。
娘收我做义子,等于我是承恩公府的外甥,是皇后娘娘的侄儿,是太子殿下的表弟,身份被抬高,我继母怕了,我爹突然就觉醒了,
前者至今病卧在床,后者像是变了个人一样,对我成日露出个笑脸,不再在后院里和女人瞎混,每日早起与我一起在演武场锻炼身体,
白日里看书练字画画,现如今,昌国公府少了很多乌烟瘴气,我那些庶兄弟庶姐妹,在府里只要遇到我,没一个不客气的……彦弟,我很感激娘,是娘给了我新生,给了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让我没有流浪在外过苦日子。”
宋枫彦抓住秦昭的手,一脸认真说:“昭哥,我和弟弟妹妹很喜欢有你这个哥哥呢,而且娘说过我们是一家人,如果你爹敢故伎重演,你那些庶出兄弟姐妹在府里故意搞事儿,你大不了就住回咱们自个家。”
“一个月能和娘和你还有染弟宁宁住几天这就很好了,平日里我需要住在昌国公府,不然,我继母估计会觉得我怕她,我的庶出兄弟姐妹们会觉得我是个软柿子,
而我是秦昭,是昌国公府正儿八经的嫡出公子,更是府里的世子,没理由连昌国公府都待不下去,给那些欺负过我的人凭白腾位置。”
“我庶兄庶妹坏,他们仗着有祖母祖父的喜欢,没少背着府里的长辈欺负我和弟弟妹妹,甚至骂我和弟弟是病秧子,喊我弟弟哑巴、聋子,我不喜欢他们,一点都不喜欢!”
说起自己的庶兄庶妹,宋枫彦小正太眼里不由自主染上一抹厌恶和排斥,他抓紧秦昭的手,用很是坚定的语气说:
“昭哥,娘说只有自己强大起来,才不会任人欺负。而真正的强大,不仅仅是武力超强,且要有超强的脑力,这么成长下来,那些伤害我们,欺负过我们的人,即便我们不出手,他们也会心生恐惧,无法安心过自个的日子。”
“嗯,”
秦昭点头:“娘也有对我说起过。”
两个小家伙聊了约莫小半个时辰,宋枫彦小正太跳下床,和秦昭别过,回了他自个屋里。
大雪依旧未停,今日是大朝会,叶夏有爵位在身,同时是农业部门的一个四品官,这官职不用时常上早朝,只需在大朝会时到场即可,这不,今个天还没亮,按照大夏王朝的规定,叶夏乘坐马车,着一身紫色官服已抵达宫门外。
要说这官服穿在叶夏身上,是真真被叶夏穿的有模有样,好吧,主要是官服款型不错,质地亦不错,另外裁剪蛮修身的,叶夏穿着全然一副俊俏少年郎样儿。
许是碍于叶夏的女子身份,候在宫门外的文武百官,无一人靠近叶夏,对此,叶夏浑然不在意,她就那么静静地站在原地,神态自若,完全不觉得另类,与眼下身处的环境格格不入。
庄严厚重的宫门终于向两边打开,文武百官听到声响,停止寒暄,半点不耽搁,三三两两走在一起的,有独自前行的,不多会,全步入皇宫。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罗福海高声唱和,殿内却半晌无人说话。永康帝高坐在龙椅上,脸色微不可察地变了变,目光扫向文官队列中的几位大臣,淡淡启唇:“户部尚书,你就没有事向朕启奏?”
微顿须臾,看着户部尚书出列跪在殿中央,永康帝不动声色,目光锁向两位大臣:“王爱卿、李爱卿,你们呢?有没有事向朕启奏?”
被永康帝点名的两位大臣,心下惶恐,出列,如户部尚书一样跪在殿中央。他们有事起奏,可他们昨晚想了一宿,仍没想出有效的法子筹措钱粮赈灾。
时间点滴流逝,永康帝耐心等着被他一个个喊出队列,跪在殿中央的大臣启奏有关筹措赈灾钱粮的措施,奈何他等了又等,
迟迟等不到他的好臣子们做声,不由神色一沉,开口说起朝廷赈灾一事,着满朝大臣出谋划策。随着永康帝音落,文武百官相互间探讨起来,那声音简直如有无数只蚊子在“嗡嗡”。
叶夏暗自摇摇头,从自己的站位走出,到殿中央站定,躬身捧着一本奏折,扬声说:“启禀皇上,针对赈灾一事,微臣有几点建议。”
在得知京城附近好几个县出现灾情那刻,永康帝有做紧急安排,譬如从京城外的驻军调出一部分分别朝各受灾县进发,先帮着受灾百姓从坍塌的房屋底下救人,
同时下旨各受灾县县衙,开放粮仓。可是灾情严重,各受灾县衙的粮仓,有的也出现坍塌,加之粮仓里的粮食着实不多,
根本不够给受灾百姓们发个十天半月,好吧,别说十天半月,就是每户发放两天的口粮都难做到,基于此,永康帝才在接到各受灾县的急报后,
着户部官员想辙,看看能不能有什么好的法子,解决各受灾县的灾情,结果却被气得够呛。原以为今日能听到什么好法子,
熟料,被他昨日宣召过的几名官员,一个个跪地静若暗忖,要不是定力够好,永康帝简直要被他的这些好臣子给气笑。
在永康帝眼神示意下,罗福海走到叶夏近前,结果叶夏手上捧着的折子,转身迈着小碎步到永康帝面前,将折子呈上。
一目十行,永康帝看完叶夏的奏折,尤为惊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募捐?”
听到永康帝的低喃声,叶夏眸中神光清透沉静,清越的嗓音缓缓溢出唇齿:“百姓是国家的基石,现今京城附近各县的百姓因大雪导致房屋坍塌,
灾情严重,这种时候,急需要朝廷进行赈灾,但在朝廷力所不及时,我大夏从上到下若同心协力,给受灾的百姓捐助银钱和各种物资,那么再大的灾情都会得以解决。”
说到这,叶夏从袖中掏出一沓银票,捧在手上:“微臣今日愿捐银一万两、捐大米一百石、捐御寒皮毛百张、捐治疗风寒的药丸两百瓶。”
殿内朝臣们听叶夏如是说着,发出好一阵吸气声,然,叶夏丝毫没受到影响,续说:“另外,皇上可以拟定几个类似‘乐善好施’这样的牌匾,奖励民间捐助物资量大的商贾……”
宛若山间清泉般的声音在殿内回荡,一众朝臣渐渐羞愧起来,深觉自己愧为男儿身!待叶夏音落,永康帝朗笑出声:“叶卿家,你不愧是朕封的仁国公,大善!”
叶夏揖手一礼:“微臣只是做了自己能力所及之事,当不得皇上如此夸赞!”
“当得,你若当不得,这朝中还有谁当得起?!”
叶夏笑笑,没有做声,她不缺物资,但她今日之举,就是想看看这大夏的朝臣的凝聚力,看看这大夏朝臣对百姓们是否有爱护之心,如若满朝文武官员没有被她的举动带动起来,那她敢断言,大夏王朝的国祚必撑不了多久。
“皇上,臣愿捐银两万两、大米五十石、御寒皮毛两百张!”
夏墨寒走出队列,揖手向永康帝报出自己欲捐助的银钱和物资,紧跟着,叶二哥出列,代表承恩公府捐助。皇上新封的仁国公大手笔捐银捐物资,
皇上的胞弟靖王和承恩公府的叶大人亦相继捐银捐物资,且三人捐出的银钱和物资都不少,文武百官一个个低头,琢磨自己该捐多少,又能捐多少。
“皇上,臣捐银两千两,另外,臣回府后悔着夫人动员府中诸人捐出多的御寒衣物。”
一家境还算殷实的三品官出队列报出他要捐的银钱和物资。罗福海验完叶夏捐银票额,在永康帝示意下做好记录,又迅速记下靖王夏墨寒和叶二哥要捐的银钱和物资数量,
接着很快记录那位三品官的捐银额度和要捐出的物资,仅仅片刻,朝中官员一个个争前恐后报出自己要捐多少银钱,要捐什么样的物资。
品阶低,家境贫寒的官员,即便是捐出三两银子,也有得到永康帝一句夸赞,心里那叫个美滋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