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七三章 会稽乱平,科举定制

会稽世家们怎么想怎么说不过去:

杜英要我们的田产,孙泰也要我们的田产,这还有什么区别?

所以现在他们想要和孙泰分道扬镳,避免到时候和孙泰一起被诛杀满门,也在情理之中。

“都想着内斗,我们倒是省力气了。”杜英笑道。

霍然回首,自己这一路能够顺风顺水,好像和对手频繁的内斗脱不开干系,氐秦如此,慕容鲜卑如此,现在江左也如此。

而杜英裹挟统一的大势所趋而来,这些还秉持着守住自家一亩三分地、着眼于眼前利益的势力,会因为内斗而被杜英抓住可乘之机,既是他们思想局限所带来的悲哀,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陈旧的思想总归是要被新生的思想所取代的,也注定会有一批人成为这浪潮翻涌下、被拍死在沙滩上的那个。

杜英叮嘱:

“不过该怎么围城怎么围城,火炮什么时候可以运送上去?”

“三日内就可抵达。”

黄梅时节虽然已经过去,但是最近的雨水也不少,加上秦王军队所到之处,皆是传檄而定,所以前锋多半都以轻兵快速进军为主,火炮等重装器械都在后面装船慢慢跟着。

现在火炮运送到会稽城下······

“到时候开不开城,可不是孙泰或者会稽世家的某某说了算了。”杜英笑道,“会稽定矣。”

我在等火炮到来,你们又在等什么?

郗超的眼睛中也光芒闪动。

会稽一定,吴郡就是囊中之物,朱、陆两家甚至不见得还能支撑两三日,这也意味着最后的世家抵抗力量消亡。

之前讨论的科举制度制定,也可以拿到朝会上来讨论了。

这一次,再不用担心会有什么人反对,甚至王谢世家都已经主动表态支持,并且愿意参与到科举考试的制度制定、考题编撰以及后续审阅这一揽子工作之中。

打不过就加入,哪怕之前大家是互相恨不得置之死地的仇敌,也可以加入。

活得通透的世家,不管天换了多少次,家族沉浮多少轮,依旧还是世家;活得不通透的世家,此时估计快要在会稽城中化为灰烬了。

——————

三日后,大朝会。

太极殿上,人影已经稀稀落落,现在朝廷尚书省六曹百官,三分之一下狱、三分之一问斩,剩下的这些多半都和秦王沾亲带故,又或者的确没有卷入到之前的谋乱之中,属于本来就没有实权的那种。

当然了,朝堂上现在也就是一个空架子,会稽王司马昱已经北上,褚太后则被软禁,就算是百官济济一堂,难道还指望着小皇帝能够拍板做决定?

大家都知道,如今的政务都是从秦王府出来,然后递交到朝堂上,由郗昙监督着小皇帝一一签字盖章。

不得不说,郗昙这个侍中,获得官职之后就一直被软禁在家,现在倒是名正言顺的履行职务了。

至于这七零八落的朝堂、大量的官职空缺,杜英显然也都是为了秦王府的诸多元从旧臣们留的,所以现阶段连填补一下、做做样子的兴趣都没有。

“会稽奏捷,城中叛贼火并,王师已趁乱攻克会稽城,现叛军残部已沿若耶溪退入山中,王师正持续进剿。”杜英朗声说道,“另外还有割据慈溪等地的叛军,在王师水陆齐攻下,溃不成军,有残部想要浮海出逃,但为两淮水师所截,大半已被俘获。

不过此次海上作战,也暴露出我水师的不足。水师船只多半难以适应海上风浪,只能贴着海岸前行,甚至还不如叛军所操纵之小船。

如今还有不少叛军盘踞于鄮县外海舟山岛上,意图以此为根基袭扰会稽郡沿海,所以臣下认为,应当一方面打造海上船只,持续进攻,不能给叛军喘息之机,另一方面应当分割吴郡和会稽郡,将钱塘、鄮县等地分别设郡,理清田地、人丁,也方便分头管理、减轻海防负担。”

南渡之东晋朝廷,在沿江州郡,设立侨郡,重新调整行政区域,但是在腹地,依旧沿袭中朝旧制,吴郡一脚踹入吴兴、会稽两地之间,管辖钱塘,而会稽郡体量虽然不大,可境内的诸暨为越人聚集地、鄮县、上虞和郡治所在的山阴又是安顿大部分南渡世家的地方。

世家云集,人口众多,繁华热闹不亚于吴地诸郡。

同时,借助会稽郡的山林湖泊,世家也私开田亩、霸占林地、藏匿人口、逃避赋税,方才能够一代又一代积攒下来偌大家业。

杜英现在打着海防的旗号,要分割会稽郡,其真正的目的显然还在后续的清点田册和人丁,彻底弄清楚世家这些年到底都藏匿了多少人口、谎报了多少田地。

这就是要把世家多年以来的暗戳戳勾当直接公之于众,让世人都明白,这些德高望重、津津乐道的名门,都是怎么对百姓敲骨吸髓的。

世家之根基,就建立在名望上、建立在对知识的垄断上,也建立在多年积攒的财富上。

而杜英以书院敲断知识垄断,用兵刃抢夺他们的财富,现在还要直接把世家的老底揭开,让大家看看会稽郡那山林之中黑暗和压榨的一面,这是要把那最后的名望也碾碎。

如此一来,世家就算是“有心杀贼”,也无力回天。

此言一出,朝堂上众人心知肚明,可是看着前后左右空空荡荡的位置,谁又敢再出声?

而杜英也没有想着有人会反对,直接看向小皇帝。

小皇帝经过几次惊吓,早就没有抵抗的意志了,这位秦王爱干啥干啥吧,所以当下勉强挤出来笑容:

“摄政王所言甚是,就请摄政王安排。”

“陛下圣明。”杜英拱手,“臣会尽快提交方略,请陛下颁布旨意。”

显然,具体怎么实施,杜英都懒得和小皇帝说了,到时候他只要负责签字盖章就可以。

接着,杜英又从桌子上拿起一份奏折:

“如今天下既定,而朝堂、地方上都有大量的官职缺口,所以臣请开科举考试,选拔人才。

因关中都督府之前就已尝试,收效颇丰,所以臣窃以为,科举以朝廷名义举行,可成定制。”

小皇帝很配合:

“愿闻其详。”

科举定为一年一度,天下读书人皆可参与,但需要先通过一郡考试,在通过一州考试,最终前来都城考试。杜英徐徐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