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折叠式布袋

暴风中心的最强风力于下午四点半过从巴雅岛附近数公里处经过。

与最大风力中心距离如此之近,小岛上的植被被横扫得一片狼藉,惨不忍睹。

火山顶上的荷兰人抢在最大风力来临之前,及时进入了火山口躲避。

并没有触发李越预期中的瓦斯爆炸事件。

德鲁伊维克森是有备而来。

前期踏勘的时候,他已经知道火山口深处蓄积着大量与煤矿矿坑相差无几的瓦斯气。于是他首先用篮子悬吊了两只火炬下去作试探。

火炬在火山口深处熄灭而不是爆炸。

这个年月的化学家连元素周期表都弄懂了,更何况燃烧和爆炸需要氧气这样小儿科的道理。

于是荷兰人判定火山坑里的瓦斯气体在此之前已经被人引燃过,结果造成了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氧气和瓦斯气。

这一招还是从英国旷工那里学得来的。

在英荷开战之前的那些好年月里,荷兰的实业家拿着阿姆斯特丹银行的贷款,大举投资英国的煤炭采掘业。那个年月荷兰人曾经是老板,英国人充当旷工。所以是英国工人遭遇了大量矿难事故之后,首先想到用绳索悬吊一只装着蜡烛的篮子下去试探。

倘若瓦斯气浓度和氧气浓度足够,就会引燃一次不伤人的爆炸。

然后就安全了。

爆炸之后带来的大量二氧化碳虽然也会产生窒息的效果,不过,矿工们会用鼓风机通过布制的通气管,源源不断地向矿井深处灌入新鲜的空气,令矿工们不至于窒息死亡。

这样的鼓风机最初很像中国铁匠发明的风箱,正是荷兰人首先想到用风车的力量,结合绞盘和杠杆的机构,来实现自动鼓风。这其实就是后世大型建筑物里通风管道的最原始模型。

只不过后世的通风管用镀锌的铁皮来制造,这年月的用油布或者涂抹过沥青的亚麻布。

荷兰人今天没有带来风车和鼓风机。不过,这并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现在的海面上的狂风风能充裕得根本用不完。

荷兰人虽然没有带来风车和杠杆绞盘设备,却带来了由许多布袋子缝合链接而成的两条很粗很粗的通气用沥青布筒。

也就是卷成圆筒状的一连串布袋子,在没有鼓满空气的时候,看上去好像老式相机的伸缩头,又好像老式双接头电车的结合部那种蒙布结构。

这边是荷兰人的通风管,便携式可折叠的好东西。

正所谓知识就是力量。

倘若德鲁伊维克森将军和他的手下不懂得关于瓦斯和空气爆炸的化学原理的话,倘若他们不懂得人类呼吸需要的其实是氧气的话,他们今天用绳子把自己悬降进入火山坑的深处,就无异于自找死路。还好他们是荷兰科学的缔造者。虽然全世界都不知道荷兰科学是个什么东西,不过日本人可是把“兰学”当作圣经来崇拜的。换着是中国矿工或者印第安人,那就有可能傻乎乎地冲进去窒息而死。

印度人反而不会这么无知。东印度公司在锡兰岛上开矿,让大量印度人成为了懂科学的先进矿工。同时期的中国人还在迷信着在矿坑深处遭遇的离奇死亡,是出自于地下亡魂的索命。大概窒息而死的人脸上会出现绝望的神情吧。这个迷信的错误不只是东方人犯过,两百多年前的欧洲人差不多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曾经从矿坑或者山洞深处找回来的尸体表情上,误判地下的深处潜伏着可怕的恶魔。

窒息死亡者临死的神情,跟被恶魔吓死或者夺魂而死,看上去还真是很像啊!

于是德鲁伊维克森对他带来的布质通风袋系统很感自豪和骄傲。

两条布袋管道已经铺设好了,一端展开喇叭口,系在迎风坡两棵大树之间,尽情地接受海风的输入。另一端深深地延伸到火山口的深处……

万事俱备,荷兰士兵开始纷纷沿着长绳空降进入火山坑深处的地下湖。

荷兰老将军甚至考虑过要不要垂掉两艘小艇下去,仔细斟酌之后,他放弃了这个过于费事的企图。而是改用了临时制作出来的几大块木筏。下午早些时候赶工制作升降机的时候,木匠锯开的边角料多得用不完,正好做成了木筏。

先期降到水面上的荷兰水手在通风管的支持下,慢慢木筏划开,试图向周围寻找可靠的湖畔岸礁,作为大部队的落脚点。

德鲁伊维克森手扶大树,屹立在风雨之中,冷静指挥着全局。

他打算坚持到最后,作为最后一批降落的人。

至于李越暗自推测的,荷兰人究竟会留下多少人手坚守在猎猎的风中,负责看守暴露在火山口外的这批悬降装备……这个问题,德鲁伊维克森早有安排,他打算留下十二个人。

十二个最值得信赖的手下作为幸运儿被选中留在外面值守。

虽然留在外面就要禁受暴风雨的考验,不过,安全系数还是比深入火山坑深处更大得多。

反正发现的黄金是参与其事的全体士兵均分的。

深入火山坑将要面临的凶险是神秘莫测的,莫测的危险有时候比明确的威胁更让人感觉恐慌。所以大家都觉得留在外面淋雨其实跟幸福一些。

火山坑深处还不晓得会发生什么呢!

毕竟刚才吊下去探路的火炬是熄灭了的!

虽然输气管给力输送了新鲜的空气下去……然而,为参与冒险的官兵们输送氧气以供呼吸的时候,同时也让瓦斯气再次有机会邂逅大量的氧气。

总之,刚才的火炬触发的是熄灭事件,而不是爆炸,这在80%的意义上是个大好消息。但也不能排除还有20%的意外会在输入新鲜空气之后触发爆炸。虽然这样的几率不大,却也不算很小了。

技术上本来是没有爆炸的问题。

因为通风管输入氧气的同时,肯定也有效稀释了火山口深处积聚的瓦斯浓度啊!

瓦斯需要多少浓度才会触发爆炸?化学家们声称说是40%?还是60%?包括德鲁伊维克森将军在内的军官们,多少都懂得一些化学,因为他们是先进的荷兰人嘛。可是,懂得并不十分细致,因为他们是军人而不是正经的学者。

总之是需要赌一把。

通风管输入的新鲜空气能够把瓦斯气稀释到??%的浓度以下?这个数据不得而知。

瓦斯浓度究竟高于??临界值的时候遇到氧气就会触发爆炸?这个数据仍然是凭感觉的。

不过,80%安全,20%危险这个比例,却不是瞎诌出来的。

因为这一切存在一个梯次分布的问题。

怎么说呢?

在通风管输出新鲜空气的出气口附近,空气的成分无限接近于新鲜的空气,这里的瓦斯威胁已经小的可以忽略不计。可是这个火山坑有那么大啊,在火山坑深处被通风管吹不到的角落里,不知道蓄积了多少瓦斯呢。可是又瓦斯的地方肯定没氧气。也不会无故自燃或者自爆。

所以德鲁伊维克森将军和他的参谋官们虽然不是专业的化学家,却很清楚这样一件事情:最可能发生爆炸意外的,不在通风管附近,也不在那些黑漆漆的阴森角落里。恰好在两者之间的某个过渡带上。

那么,这件事情就很好办了!

在黑暗的地窟中寻找黄金,不点火炬是不行的。

此刻距离煤油灯的发明还有30年,沈七虽然已经领先世界蒸馏出了世界第一桶煤油,不过,荷兰海军司令官暂时还不知情。倘若他知道美孚牌著名煤油灯的原理之后,安全感就会大增。因为美孚灯让煤油火焰在封闭式的环境中燃烧发光,仅仅只留下可以散发热气和烟气的排气口,当热气因为轻浮属性自然排出之后,在灯罩内形成的负压通过进气口吸入空气。这样便可以有效减少瓦斯爆炸的风险。

是减少而不是完全杜绝。

毕竟进气口也还是会溜进去或多或少的一些瓦斯,溜进去的甲烷如果较少,仅仅只会在灯罩内形成一小片局部爆炎,溜进去的倘若多得来导致烈度过大的局部小爆炸,玻璃和黄铜结构的灯体一旦炸裂,结果将是灾难性的,还是会和火炬一样引发瓦斯大爆炸。

虽然作用很受局限,却总比没有好啊!封闭式煤油灯之所以会呈现出那样一种相当复杂的造型,就是为减少没矿工人的死亡率而设计的。虽然不能彻底杜绝,毕竟是大大减少了事故发生率。对于这个时代的贡献是相当伟大的。

倘若德鲁伊维克森知道中国人率先掌握了这门技术,他一定会力邀赛文海盗团跟他同盟,共谋掘金大计!

哪里还需要考虑剿什么海盗的问题啊!剿海盗能有挖金子重要?

倘若他知道即便中国人不来这里,30多年后的俄国人、法国人、美国人、英国人也会相继掌握煤油灯的制造和使用窍门,那么德鲁伊维克森将军宁愿放弃这次掘金计划,他宁愿把所知的一切画成图纸,留给自己的儿子和孙子在三十年之后再来这里挖。

可惜!他什么也不知道。

在不知道这一切的背景下,在荷兰将军的眼里看来,为了储量大得吓人的黄金富矿,冒上区区的那么一点小风险,其实是值得的。

这风险,其实是可控的。

很肯定在通风口附近不会爆炸,远一点就难说。那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通风口旁点火炬来照明。分头向四面去探索的士兵们,约法三章,严禁他们点火或者吸烟。这样其实就100%安全了!

之所以德鲁伊维克森不认为安全系数是100%而是80%,是因为,这年月没有橡胶,没有橡胶涂层便无法确保布袋子密不透风……

再说这种折叠式的通风口袋,原本是英国伯明翰大铁厂或者日本诹访铁厂那样给铁厂熔炉鼓风用的。在制备时一味重视鼓风效率问题,并不怎么注重泄露的隐患。不值钱的空气而已,谁会怕它泄露?

所以……布袋折叠式通风管,是有漏气隐患的。

就德鲁伊维克森本人评估,这东西是用沥青涂料凃在亚麻布上制造出来的,沥青这东西在热带气候下经常会在午间融化,到了傍晚又会重新凝固,随时这么化啊化啊,凝啊凝的,平时又是以叠好的形态收纳在战舰上的储物舱底……漏气的概率其实是100%,不过,只漏从少许的话应该没有什么大碍,可能致命的是严重漏气。

严重漏气的故障率,给出20%的评估,其实是中肯的。

所以德鲁伊维克森今次的掘金大业大致上没有什么问题,唯一面临的考验就是这20%或有的因为布袋子通风设备不给力造成的漏气,以及漏气导致的瓦斯、氧气、明火三元素意外遭遇,引发的惨烈大爆炸。

富贵险中求!

20%就是五分之一,赌五次才会输一次,这都不敢赌?那还是条汉子吗?

所以德鲁伊维克森毫不迟疑地赌了。

把自己和自己接近两百名部下的性命,全都押了进去。

他感觉自己的胜面其实是相当的大啊!

毕竟今天他带来的都是很有经验很值得信赖的老部下,他可没带任何一个新兵蛋子或者无知矿工卡参与今次的掘金行动。这就意味着,这些部下们一定能够做到令行禁止。

只要没有任何人违背将军颁下的灯火禁制令,想来应该就不会出啥大事儿。

即便布袋子管道遇到了严重的泄漏,没有明火的情况下,瓦斯也不会自燃自爆吧?更何况今天下午是个暴风雨的坏天气,空气是湿漉漉的,火山口上暴雨如注。

大家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冒着瓢泼大雨,在水中进行的。

打水仗也会怕失火?切!这根本就不可能嘛!

这就是荷兰老将军的时代局限性了,他暂时还前瞻不到汽油煤油柴油是完全可以在大雨之中熊熊燃烧的。他根本不知道这里已经提前出现了煤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