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奕譞呈上奏折三天之后,我先与慈安谈过,才以皇帝的名义召他们兄弟二人及其福晋进宫赐宴。
醇王福晋蓉儿是我的妹妹,沾亲带故的,自然关系不一般。而恭王福晋佳佳也是老熟人了,她的大儿子载澄因为跟同治年纪相仿,所以获准成为皇帝的伴读,也就是将来铁定的皇帝身边红人儿。说起来,我们这两家的关系也是匪浅!
不过我可没忘了野史里面说就是这载澄带着同治去逛妓院,结果惹了花柳病回来一命呜呼。对于他,我可不能掉以轻心。不过好在他现在还是个跟载淳差不多大的小娃娃,最好的约束方法就是把他纳入我的“娃娃科学教育计划”里面,跟载淳一起受教育,能够培养出一代科学家那是最好不过了!只是此时我当权不久,这种教育方式和内容又有些太过激进,不好让太多人知道;再加上我跟奕訢的关系还有许多变数,此时不宜轻举妄动,也就暂时还没有真正动手去做。
大家一起热热闹闹吃过了饭,皇帝和载澄两个小家伙就结伴跑了个不见踪影,慈安带着佳佳和蓉儿去钟粹宫说话,我则把奕訢、奕譞兄弟留了下来。
宫女奉上清茶,我笑道:“两位王爷日理万机,辛苦了!”
奕譞笑道:“这话你跟六哥说才合适。他才是那个日理万机的人,我倒是成天优哉游哉,轻松自在!”
奕訢也笑道:“身在其位,就该尽心尽力,老七你也要努力一些才是。”
我忙道:“正是。皇上年幼,国家大事还要仰仗你们两位,可谁都不许偷懒!”
奕譞抿了口茶,慢悠悠地说:“饶了我吧!要我去处理那些什么洋务、什么皇室宗亲的琐碎事,不如一刀砍了我比较痛快!”
我饶有深意看了他一眼。
虽然把他的折子扣了下来足足三天,可他竟然纹丝不露半点情绪,实在是让我有点佩服。怪不得奕訢如此忌惮于他!
笑了笑,我终于把话题转上正轨:“两位王爷,以你们两位的意见,若要振兴我大清江山,目前最迫不及待的事情是什么?”
我仔细观察着两人的表情,居然都没有露出意外之色,不由有些出乎意料。
两人都低头喝着茶,并未急于回答,片刻之后,居然又同时脱口而出:
“洋务!”
“军事!”
说完之后,不由愕然对视,连我也被他们这不知说默契好还是默契不好的南辕北辙的回答吓了一跳。
随即笑开了。
“六哥,军力才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如果打不赢别人,那所谓洋务不过是仰仗洋人鼻息、受人盘剥的工具而已。”奕譞道。
“可是若不发展洋务,国力空虚,拿什么来发展军力?士兵是要钱来养的,武器是要拿钱来买的!而且若不搞好与洋人们的关系,我们如何才能得到精良武器?”奕訢丝毫不让。
“两位王爷果然都是人中之龙,见解精辟!”我笑着打圆场,“依我看来,这两样乃是相生相护,缺一不可的。”
他们停下了争论,转过头来看着我,露出深思的表情。
“经济乃是立国之本。老百姓要能吃饱穿暖才不会起乱子,国家要富足才有余力发展壮大,正如六爷所说,没有钱,什么也办不好,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
奕訢听了,面露喜色,奕譞则有些心有不甘。
“但是,”我突然来了个转折,“国家富足却是需要武力的后盾的!没有足够强大的武力,无论我们有多少金银财宝,也不过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圆明园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这些年洋人们能够在我大清国土上耀武扬威,凭借的是什么?不就是他们的洋枪洋炮、强大的武力吗?而且,所谓弱国无外交,如果不能从军事上战胜他们,就不可能在谈判桌上挺起腰杆,与他们据理力争!武力不强,即便是开放通商我大清的商人也会被洋人们肆意盘剥,因为他们底气不足,根本不敢跟洋人们硬抗!六爷,你主持洋务多年,应该早有体会不是么?”
这下子,换奕訢的脸色暗沉下来,奕譞则面有得色。
奕訢长叹了口气,道:“你说的,未尝没有道理。但如今的现状是,国库空虚、根本无力发展军事,我就算有心,也只能无力啊!”
奕譞不由诧道:“六哥,国库的情况真的如此窘迫?”
奕訢点点头,沉重地说:“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大清的金银便大量流失海外,咸丰元年之后,太平军的叛乱又令朝廷开支了不少军费,再加上近两年的战败赔款,国库里……真的是没剩下多少钱了!”
奕譞听得脸色发白,恨恨地低唾一声。以他王爷的身份,加上身处宫中,会做出这样的举动,那是心里真的恨极了!
我却听得别扭之极。洋人的话就不说了,可这太平天国的事儿却怎么想怎么不是滋味。国难当头中国人还自己打自己,想起来都是个笑话!
“其实倒也不是全无办法的。”我轻轻说道,轻易引出了两人惊疑的眼光。
我笑了笑说:“其实把两位王爷的想法结合起来,一边发展洋务一边发展军事不就行了吗?谁也没要求我们必须在一夜之间建立起强大的军力来啊!”
奕訢深思着,慢慢地说:“这我也不是没考虑过。不过如今我大清内忧外患,内忧尚未解除,如何能有余力发展军事?”
我看着他:“六爷,你想过没有,太平军不论如何总是我们同宗同种的中国人,何必一定要拼个你死我活,徒让洋人渔翁得利呢?”
奕訢浑身一震,不可思议地看着我:“可是……他们要推翻我大清江山哪!”
我知道这个话题很危险。
虽然我自己并不在乎所谓的大清江山,但既然身为大清朝的皇太后,就逼使我的立场必须站在清王室这边,否则就是背叛,别说垂帘听政了,便是性命怕也难保!这一点我很清楚。
但我别无选择。
若不能把清政府的精力从“内忧”转换到“外患”上来,照这么发展下去,必然是中国的国力被越拖越差,清政府彻底沦为列强在中国的代言人!所以,我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无论遇上什么险阻。
“六爷,我问你,大清入关二百余年,为何在康、雍、乾时期都没有如此大的农民叛乱,偏偏到了我们这里就此起彼伏、杀之不尽了呢?”
“这……”他哑口无言。
“其一,经过二百多年的满汉融合,满人与汉人实际上已经不分彼此,我们却还延续着古旧的扬满抑汉政策,未免令天下汉人离心。试问,全中国满人有多少?汉人有多少?若是汉人都起来造反,满人挡得住吗?”
我喘了口气,对两人震惊的脸色视而不见,继续说道:“其二,天灾人祸、吏治不清,天下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则流民四起、作乱者众。这两点,都是我们咎由自取来的,怨不得别人。其三,洋人技术发达,船坚炮利,而我大清则远远落在了他们后面,本就羸弱的武力还不得不两面作战,结果就是哪边都讨不了好,两边皆失利!六爷、七爷,你们认为这样的情况,还容许存在下去吗?”
==========================================
每日一更,求收藏+推荐~~!!^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