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捷克独立宣言

埃里克总统在纽伦堡的考察工作、因为托马斯马萨里克代表捷克民族委员会在柏林的独立宣言而中断,带着一部份随行人员星夜兼程返回首都柏林。但他并没有迅速作出表态,也没对外界透露自己的看法,更没有立即承认一个崭新的捷克。

国安部长汉斯克卢格非常了解埃里克总统此时为何噤声,因为前不久英国伦敦唐宁街10号的六国会议上,总统幕僚长利赫诺夫斯基曾连呛美国副总统约翰卡尔文柯立芝和英国首相相劳合乔治,还因为能源问题与上述两国代表闹得有点不愉快,因此,他想让这两个自以为是的人先开口,然后再跟进,给他们挽回一点面子。

其实早在几年前,埃里克就敏锐地发现奥匈帝国这根大柱石已经腐烂,随时都有崩蹋的危险,他曾隐晦地告诫过卡尔一世,理由很简单,作为当时的盟友,极不忍心看到它会如此不堪重负地快速解体。后来,国安部汉斯部长曾经不止一次将有关情报向埃里克总统汇报,但埃里克十分冷静,因为他早就发现了奥匈帝国酝酿的动荡不是一朝一夕,几年前就在暗潮汹涌,这不是救贫救难,而是国家分裂,德国出面干涉也无济于事,因为这个国家的根出了问题。

实际上,受德国的影响,奥匈帝国并未因一战的结束而迅速导致解体,但他的问题是从内部产生的,同时也没有抵挡住英、法两国从旁的催枯拉朽。英国自然不愿意看到一个强有力的奥匈帝国永远站在德国的后面,法国更是如此,这就是这个国家的命运,也是它极度悲哀的地方。一个不团结、或一个非常弱小的帝国是不堪一击的,根本不必须炮火硝烟,也不须要兵临城下,他甚至只需要别的国家一声鼓噪,便立即分崩离析。英、法两国的作法埃里克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既给不了奥匈以经济上的支持,也没有强大的武力进行威慑,虽不想如此,也没有奈何。

托马斯马萨里克之所以会选择柏林发表宣言,理由很简单,当年,德军逼近乌克兰北部城镇巴赫马奇,捷克军团的部分单位最后与德军谈判并达成停火,军团得以乘火车向东撤往车里雅宾斯克,从那时候起,捷克军人觉得德国是值得信任的,尤其是现在的德意志联邦现在正需要朋友,所以,柏林就成了他的首选。

战争的结束也是奥匈帝国的终结,对于协约国来说,他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本账,威尔逊宣布的十四点计划无疑就是结束奥匈在欧洲大陆称霸的必然产物。当然,埃里克知道,但是他没有能力反对,只能两眼一眯,最后当作什么都不知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埃里克也在纵容这种事情的发生,甚至一些捷克起义军领导人需要借道德国的时候,都会得到很多方便,当然,这些都是在国安部的授意下悄悄安排的,除了埃里克艾德里安总统,整个德国政府竟然被国安部瞒天过海,包括内阁总理施德雷泽曼也浑然不知,可见汉斯克卢格所领导的联情局的保密性到了何种程度。

美、英、法等三国相继发表文告,并第一时间承认捷克建国,埃里克总统也立即在柏林向全世界发声,承认捷克的正常国家地位,并宣布与之建交,同一天,派出代表前往奥匈和捷克两国。

8月8日托马斯马萨里克的独立宣言将卡尔一世从帝国酣梦中惊醒,原本还想借助德国帮助的他,却怎么也没想到,德国大使贝特曼霍尔维格来到维也纳的目的只是为了转告了英、法、德、美四国对捷克保持支持和同情的态度。

卡尔一世几乎晕倒,暴跳如雷的他果断的拒绝了四国提议。

如果说捷克的独立只是给卡尔一世提了一个醒,那么,紧下来的天崩地裂却让这位正值壮年的皇帝无法承受。

第二天上午,这将是奥匈帝国皇朝史上最黑色的一天,卡尔一世陆陆续续接到了匈牙利、特兰西瓦尼亚、南部斯拉夫等地区的独立宣言。无独有偶,如果这些都还不足以压垮曾经风光无限的卡尔一世,那么接下来奥地利境内的社会民主党右翼领袖卡尔伦纳的政变,就彻底宣布了卡尔一世统治时代的完全终结。在连续半个月的混乱中,霍尔维格特使联合英、法、美等几国特使极力阻止地区内内布尔什维克势力浸透,但仍然还是有许多不可预知的状况发生了,同时,国安部联情局在这次突如其来的动乱中损失了不少人手。不过,既然是埃里克亲自派出的特使,肯定就有他的过人之处,没多久,霍尔维格便发现联情局的这批人手好像是有人故意让他们去送死,不但不加隐晦,还有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味道,这与平时的特工工作特性完全不相符。他将这一疑问悄悄地告诉了施特雷泽曼,然而,施特雷泽曼也是一头雾水。

作为内阁总理的施特雷泽曼,他当然不会知道其中的奥妙,但施特雷泽曼是个非常好奇的人,他放下手上的工作,急急忙忙地赶到了汉萨菲尔特宫。

埃里克总统正在办公,手上拿着一份“洛林事件的处理方案”在苦苦思索。他正想找施特雷泽曼总理谈这个事情,没想到施特雷泽曼竟然自己找上门来了:“总理阁下莫非知道汉萨菲尔特宫有事相求?怎么来得这么及时?”

施特雷泽曼两只手一齐上下摆动,非常生气地说:“尊敬的总统阁下,您真是好心情啊,维也纳传来消息,说您的手下正在流血牺牲,我相信这样的坏消息一定不会让您无动于衷。”

埃里克故意很惊讶地问到:“总理阁下向来诚实厚道,可不能随便开这种玩笑,贝特曼霍尔维格先生刚才还跟我通了电话,不可能在几分钟之内遭到不测,总理阁下的话有点危言耸听了。”

施特雷泽曼神密地看了看门外,低声说道:“维也纳城内布尔什维克等激进团体聚众闹事,英、美、法等国都有人员牵连在内,您联情局的好几名得力干将为了平息事态,在清天白日之下挺身而出,现在已遭不测,这个消息非常可靠,您不会不知道的。”

埃里克放下“洛林事件的处理方案”文件,惊奇地问道:“总理阁下如何知道这事?”

施特雷泽曼一时语塞,眼珠子一转,然后说:“奥匈之事已没有什么秘密,总统先生何必相瞒?”

埃里克知道是霍尔维格将维也纳的事透露给了施特雷泽曼,于是说:“阁下所言的确属实,不过,此事到此为止,不要再谈论了,再说,当务之急还是国内经济建设,域外之事越少知道越好,明白了吗总理阁下,这很重要。”

施特雷泽曼似乎明白了什么,埃里克不愿意说出来的秘密,谁也问不出来了,内阁总理也是如此,便只好作罢。猛然想起埃里克刚才要问的事,便说:“总统阁下,您刚才不是有事要问我吗?什么事?”

埃里克扬了扬手上的“洛林事件的处理方案”说:“哦,就这个事,我想听听你的意见,大体情况是这样的,因为洛林撞入人员中有不少法国政客,按说这个性质已经发生变化,说明法国政府在操纵闹事,如果要追究的话,我担心法国政府会铤而走险,但如果不追究,那又会是个什么结果呢?你说说看。”

洛林事件一直是德、法两国都感到头痛的事,施特雷泽曼想了想说:“这件事已经在国际社会挑明了,如果我们反复提出来,似乎显得德国小气,死拿着不放,换一个思路,要是我们把这事平息,也话法国应该会觉得我们有诚意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平息法国民众的怨气。我个人认为,这事最好不要让美、英两国插手,从很多事例可以看出,他们巴不得德、法闹僵,如果我们绕过这两个国家,由德、法两国关起门来商量,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总统认为如何?”

埃里克很高兴,他没想到施特雷泽曼果然跟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维也纳的事他也不想完全再瞒着施特雷泽曼了:“总理阁下的想法是非常正确的,洛林这件事情,过两天我们再商讨一个万全之策,毕竟德、法两国不能永远结成生死冤家。对于维也纳的事,我只能说牵扯甚广,如果继续深究下去,德国有可能会跟美、德、法三国翻脸,所以,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也是想给我们德国自己一个台阶下,这件事到此为止,不宜重提。记好喽施特雷泽曼,维也纳事件只有你,我,还有国安局的汉斯部长知道,至于霍尔维格,其实他还蒙在鼓里,好了,这个事已经过去了,你去忙吧。”

洛林危机还未解除,德国实在不宜挑起更多争端,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为什么埃里克总统会把维也纳事件说得那么严重呢,这就得从卡尔伦纳这个人开始说起了。

卡尔伦纳出生于摩拉维亚的一个小村庄,1896年从维亚纳大学毕业后加入社会民主党,成为律师,又在1907年任下议院议员,是坚定的联邦制奥地利代表人物。埃里克艾德里安建立德意志联邦国时,他就一直鼓吹奥地利应该加入到其中,而非被挤出德意志地区,并说这是德裔民族该有的觉悟。

奥地利的联邦制不但为奥匈帝国划上了句号,也让周边国家受到了启发。德国联邦政府不止让卡尔伦纳看到了一种新的途径,其战后重建工作也对托马斯马萨里克的影响非常深远。作为捷克斯洛伐克独立运动的主要倡导人、建立人之一的爱德华贝奈斯同样也深受埃里克艾德里安的影响,自然而然的,捷克斯洛伐克与奥地利的政治倾向直接偏向了德国一方,包含匈牙利在内,虽然自称王国,却也同时在境内实行邦制。

在欧洲,同样的政体是两国交往的一种加分项,卡尔伦纳担任总理后迅速与德国抱团,而霍尔维格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德国驻奥大使,当然,这个任命由施特雷泽曼推荐后,得到了埃里克总统的首肯。

捷克斯洛伐克的首任总统托马斯马萨里克不久就委任爱德华贝奈斯前往柏林商讨两国的合作事宜。

相比英、法两国的暴力支持,德国的援助显得温和许多,也更加拥有智慧。如果国家还未独立,或许简单的军事支持更容易获得好感,但是一旦国家不再需要暴力支撑整个政府的时候,温和的行事作风就会显得更加重要。

无疑,德国在欧洲的政治地位逐渐稳固,经济地位逐渐好转,社会影响力也同时开始逐渐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