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偶遇

永利监在并州城南,汾河岸边不远。杜宵到这里的时候,正是午时分。知监傅瑞带着官吏迎在门外,见到杜宵一行到来,前见礼,迎入监内。

一进永利监,杜宵便见到空地堆着的一大垛一大垛土盐,面只用草帘盖着,布满尘土。由于雨水浸润,脚下也白花花一片,好似走在雪地一样。

到了官厅分宾主落座,傅瑞吩咐了茶来,讨好地道:“签判,此地井水多碱,不能饮用。点茶的水是小的特命人从山取来,是为甜水。”

杜宵饮了一口茶,面没有表情,随口问道:“知监,怎么这几年积压了如此多的土盐?”

傅瑞道:“前些年与党项战事紧,缺少钱粮,从民间收买的盐便多了,以充军费。自去年与党项议和,这盐便没了去处,积压下来。”

杜宵点了点头,又问:“那前几年收来的盐,卖往哪里?”

“还能卖往哪里?无非是近便州军。战事一起,又要买马,又要粮草,处处要钱。朝廷哪里有许多钱?收了盐来,一一作价,当作钱发给商户百姓呗。”

杜宵听了,一时无语。说白了,是应付前几年的战争经费,收了盐来,当作钱使。至于这些盐强配下去,百姓有没有用,那不是官吏们考虑的事情了。现在战事结束,用钱少了,这些盐便积存在这里,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若是不进行处置,以外面的堆放条件,年深日久,没几年也剩不下多少了。不过盐场里没有了盐,官府的账有,到时还是要想办法销账。

看知监傅瑞和几个人吏,都无精打采,衣服破旧,有的快沦落成乞丐样子了,杜宵心的很多话也说不出来。土盐积压,面也没什么钱拨下来,这些人的日子也不好过。

喝了一会茶,杜宵试着问道:“知监,你在这里多年,可有办法把积压的盐销出去?外面露天堆着,日晒雨淋,总不是办法。盐销出去,日子才会好起来。”

傅瑞连连摇头:“这盐泥沙不少,味道又苦涩,卖给谁去?若不是官府强行抑配,连新收的盐课都卖不出去,更何况积压的这些。签判,不瞒您说,这盐跟泥土也相差不多。我们这些管盐监的,因为积的盐多,州里用盐抵我们的俸禄,但凡有办法,还会如此?”

说完,指了指自己身破旧的官服,只是摇头。

看看傅瑞,再看看站在一边的几位人吏,杜宵也只能摇头。因为积压的盐太多,永利监的官吏都被用盐充抵俸禄,幸亏还发一点禄米,不然吃饭都成问题。盐发给他们有什么用?外面堆得山一样,若是能卖掉,随便刮一点都发财,还用得着州里来发。

沉默了一会,杜宵站起身来,对傅瑞道:“我们且出去看一看,收来的盐到底如何,存放得怎样。知州相公派我来,是要把这盐卖出去,不可马虎。”

傅瑞等人根本不相信这盐能卖掉,人人懒散,引着杜宵到了外面堆盐的地方。

随手掀开草帘看了,杜宵见这土盐颜色发黄,疙疙瘩瘩一坨一坨,卖相极其难看。用手在一坨盐摸了一下,放入口,只觉又苦又涩,咸味并不显著。显然这盐劣质得很,难怪卖不出去。并州这里北有党项的青白盐,南有解州池盐,都是天下有数的好盐,这样的土盐卖给谁去?

走了一会,看着身边堆着一座一座盐山,杜宵也只能叹气。都怪自己一时不察,说得口快,了这一个当。现在骑虎难下,着实难办。这不能怪州里官员坑自己,是自己不了解情况。

这一座一座盐山的一边,便是汾河的码头。往常盐卖得好的时候,便是直接在码头发盐,沿着汾河运往其他州县。码头那里曾经也很繁华,现在依然有许多旧房子。

一路走到汾河边,只见河水迅猛,不见一艘船,甚是荒凉。并州正当汾河从山里冲出来的出口,到了夏秋季节,河水暴涨,是不适宜通航的。现在雨季刚刚过去,只是偶有船行。

在河边站了一会,杜宵心烦躁,对陶十七道:“你与盐场里的人到镇买只羊,宰了煮肉,我们饮几杯酒。此事看来要慢慢想办法,一两日间是回不了州城了。”

陶十七叉手应诺,招呼两个吏人,一起到镇去。那些吏人本来没精打采,一听说买羊吃肉,顿时精神起来,自告奋勇跟着陶十七去镇。

杜宵指着旁边的一处空房道:“走得烦了,我们到那里歇一歇。”

到了空房前,见这本来是一处店铺,卖些吃食的,棚子下摆了几副桌凳。几人在棚子坐下,十三郎和几个人吏到里面转了一圈,出来道:“真是好彩,里面竟然有锅盆,正好拿来煮肉。”

杜宵也懒得问为何不到官吏的住处去,任由几个人从汾河里打了水来,刷洗锅盆。

看了一会风景,杜宵问身边的傅瑞:“我看收来的盐极是劣质,泥沙又多,颜色又黄,难怪卖不出去。知监,我们若是重新煮过,成雪花细盐,不知好不好卖?”

傅瑞连连摇头:“签判,没有用的。附近多有民户煮盐,本来不缺,前些为了战事收买粮草,抑配得又多。家家不知堆了多少土盐,再是好盐也难卖。”

杜宵听了,颇为无奈。本来盐的质量不好,还没有市场,此事难办了。

永利监本是县级,出了盐场不远,便是镇子。用不了多少时候,陶十七便买了羊来,与十三郎和人吏一起,在汾河边宰杀干净,连肉带骨扔进大锅里,煮了起来。

看看煮得差不多了,傅瑞高声道:“到那边盐堆里取些盐来,放进锅里。土盐虽然味涩,煮肉却是极好。用土盐煮的羊肉,没一丝膻味,却是别处不及。”

两人吏人应诺,快步跑到盐场,捧了两大捧土盐,撒到了锅里。又有人到河边寻了些野葱野蒜之类的调料,一起放进锅,大加了两把柴。

不大一会,便香气四溢。陶十七取了一大块煮烂的肉,放进洗干净的盆里,端给杜宵。

杜宵被盐场这绝望的处境刺激了,连叫陶十七取带的烈酒来,分给众人。

喝了一碗酒,直觉得浑身发热,杜宵呼了一口气,才有些回复过来。

正在这时,一艘小船从游下来,到了跟前,船头站着的一个人道:“好香的味道!我们是远来的客人,走得肚饿,官人愿意把肉分润一些难我们吗?”

杜宵喝得有些厌烦,正想有人陪自己喝酒,便道:“要吃肉喝酒,尽管岸!”

那人道一声谢,把小船摇过来,在码头那里系了,三个大汉了岸。

前唱诺,杜宵见三人戴着范阳笠,裹着皮袍,不似普通商人。让他们坐了,问道:“看你们不是经商的,不知什么来历?”

前面的一个汉子道:“官人猜得差了,我们正是经商。在下冯原,这一位是卫八郎,那一位是鲁行远,做些皮毛生意。我们从北边榷场里买了契丹人毛皮,正要去西京洛阳。”

杜宵看了看船,这才看清船舱里都是好的毛皮,堆得满满。宋和契丹在边境地区有榷场,可以通商。皮毛并不受原人民喜欢,在双方的贸易占不大,多是这些小商户经营。

几人坐下,公吏为他们倒了酒,了肉,杜宵举碗道:“客人远来,且饮一杯。”

冯原三人举碗一饮而尽,一齐憋红了脸。把碗放下,冯原呼了一口气,大声道:“好酒,从来没见过如此有力气的!再来!”

杜宵微笑。烈酒在原市场并不大,这么多年了,糟白酒足以供应市场,根本没有专门酿白酒的动力。但对北方人来说,由于气候严寒,感觉不一样了。越是往北,越是喜欢烈酒。

几人喝酒吃肉,冯原说着到契丹的见闻,倒也热闹非常。

喝了一会酒,冯原对卫八郎道:“我们岂可白用别人酒肉?八郎,到船取些毛皮,作为谢礼。”

杜宵本待拒绝,一眼看见身边的傅瑞满脸喜色,又看他身破旧的官袍,没有出声。自己可能不在意这些东西,盐场的官吏可不同。他们穷得狠了,一点财货都不放过。

卫八郎取了几张毛皮,过来送给杜宵:“些许礼物,还望官人不嫌弃。”

杜宵让陶十七接了,随手摸了摸,道:“真是好物,只可惜没有鞣制过,有些麻烦。”

听了这话,冯原叹了口气:“不瞒官人,北地这种毛皮极多,价钱又便宜。只是他们手笨,极少有鞣制毛皮的匠人,只能这样买回来,到了原并不好卖。唉,不说原,是在北地,鞣制过的皮子也要价高几倍。可惜那里又没匠人,又少药物,这钱赚不来。”

杜宵心一动:“若说鞣制毛皮,河东应该匠人不缺。只是汉人不喜此物,成不了产业。至于鞣皮的药物吗,那还不是应有尽有——”

说着,指了指身后的盐场。

https:///html/book/48/48756/l